浅谈格律诗写作(实例探讨)

能否近体诗松绑少些束缚多些宽松少些管制多些由?直是当代诗人渴望得到密码。

其实这密码早先人破译只是有些诗人尚通晓而已。

如你能全面地研讨近体诗句律、韵律、声律、律四美程式所形成稳定而又多变艺术法则不难发现近体诗格律从境界至尊正体与变体正格与变格并存格律与但补使句律、韵律、声律律有改变构成四变四从变体律诗

其详情概述如下 、变句从。

即变 5 5 言、7 7 言 6 6 言变四三使律诗句发生了变化但是齐言句式方阵美并无改变。

、六言律诗  刘长卿《蛇浦桥下重送严维》 秋风飒飒鸣条风月相和寂寥。

黄叶离别青山暮暮朝朝。

寒江渐出高岸古木犹依断桥。

明日行人已远空馀泪滴回朝。

卢纶《送万君》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

霜叶无风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平韵三律 韩愈《李员外寄纸笔》 题是临池分从起草馀。

兔尖针莫并茧净雪难如。

莫怪殷勤谢虞卿正著。

白居易《李白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沦落不君。

3 3 、仄韵三律  李白《宿清溪主人》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月落西山啾啾夜猿起。

岑参《石上藤》 石上生孤藤弱蔓依石长。

不逢高枝引得凌空上。

何处堪托身?君长万丈。

二、变韵从。

即因韵抑采取邻韵入诗变韵相押邻韵相押依然具有循环往复音韵美。

实际唐初即有邻韵相押说。

公元 60 年隋陆法言《切韵》问世收录 000隶分 93 韵。

以河南洛阳带语音共语兼取金陵、邺城等地别音类把音聚集起采用反切音以平上入分卷平分二卷上入各卷共 5 卷。

据唐封演《闻见记》记 唐初礼部尚许敬宗上皇帝奏请合而用。

据《切韵》平声 5 韵只有 0 韵属独用其余 韵属 用允许邻韵相押

直到开元年孙缅将《切韵》改《唐韵》隶分 95 韵;天宝十年公元 75 年孙氏又按开合口不修定 07 韵《唐韵》。

如将 用韵合而用实际只有 韵。

到了宋朝以声母清浊把平声分化阴平与阳平形成阴平、阳平、上声、声、入声五调类。

公元 008 年陈彭年、邱雍等人奉诏修改《唐韵》收录 69比《切韵》用增加倍以上隶分 06 韵称《广韵》。

适应科举取士礼部颁行较简单《景德韵略》。

公元 037 年宋仁宗命《集韵》作者丁等人对《景德韵略》再加刊定改《礼部韵略》收 9590。

直到南宋公元 6 年毛晃《增修礼部韵略》增加 600 多达到 90 多。

到淳熙年公元 7 年左右取名《附释礼部韵略》仍 06 韵。

这期 欣吻稳 问焮物迄合并 韵部用只剩 08 韵。

到宋理宗绍定二年即公元 9 年山西平水籍王郁性又将 逈拯、径证合并且将其它 用韵统统归纳韵部即变成 06 独用韵《平水新刊礼部韵略》。

直至清朝以康熙斋命名《佩诗韵》即沿用王氏 06 韵其分韵用皆是《平水韵略》规格并被御封《诗韵》直沿用至今。

由《平水韵》属独用韵因除首句允许邻韵相押外其它邻韵不准相押相押 犯韵。

至今《古代汉语》教科上仍然写道 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韵到底 而且不准邻韵通押

这论武断片面不完全合古今用韵法。

通常他们是遵循 韵相押规则;但特殊情况下当碰到 舍我其谁、非他莫属或 千金难买、独秀韵脚突破所难免。

坚守 韵必从韵契合削履适足择韵适诗愈是深名愈是深谙道古今如。

邻韵相押

譬如李白《五律观胡人吹笛》 胡人吹玉笛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其 亭与声即属 青与庚独韵相押

又如 诗圣杜甫《五律雨晴》 天际秋云薄从西万里风。

今朝晴景久雨不妨农。

岸柳行疏翠山梨结红。

胡笳楼上发雁入高空。

其 农与风即属 冬与东独韵相押

还有晚唐诗人李商隐《七律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待风? 其 缝与通即属 冬与东独韵相押

有古人贬李 误出韵或说 唐人不拘其实都不是。

即使押韵从严宋朝坛领袖欧阳修、苏轼也有邻韵相押作 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年曾感怀嵩。

霜林落山争出野菊开酒正浓。

带西风吹画角倚阑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佳客踏雪看群玉峰。

其 嵩与浓属 东与冬独韵相押

苏轼《傅尧俞济草堂》 微官共有田兴老罢方寻退隐庐。

栽种成阴年事仓皇买万金无。

先生卜筑临清济乔木如今似画图。

邻里亦知偏爱竹春相与护龙雏。

其 庐与无属 鱼与虞独韵相押

无论李白择 亭杜甫择 农李商隐择 缝欧阳修择 嵩苏轼择无都是有识地通押无非是变韵从择韵适诗。

恰如袁枚《随诗话》所云何得以二韵约束?即约束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忘韵诗适也。

古人如今人依然。

当代豪鲁迅《七绝赠人二首》 明眸越女罢晨装荇水荷风是旧乡。

唱尽新词欢不见旱云如火扑晴江。

其 乡与江属 阳与江独韵相押

又如当代 诗词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渡桥横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尽开颜。

其 闲与丸属 删与寒独韵相押

其实从南北朝至隋 先删 、寒删是允许通押

唐以却变 独用韵了。

王力先生《韵语起及其流变》指出 旧诗韵是武断初也许武断性很宋以就地违反口语了。

又说 唐以诗歌用韵不复是纯任天然而是以韵准绳。

虽然有人反抗这种拘束终敌不科举功令势力。

词谓 诗馀曲谓 词馀当属广义近体诗畴。

清朝戈把 06 韵《平水韵略》合并成 9 韵《词林正韵》实际就是对 平水韵不准邻韵通押具体否定。

既使用 9 韵《词林正韵》衡量古今名也不 死守。

如 词圣苏轼气势恢宏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其 壁与物既不是韵又不是邻韵而是不能改专用名词不得不 忘韵适。

又如当代 诗词圣手毛泽东人仙会晤传世作《蝶恋花答李淑》其 8 仄声韵选择 麌有两韵部相押

这种选择绝非例外而是古今名 韵不工择韵适诗用韵法。

古声韵如今声韵也是这样。

如实行韵腹韵尾相韵相押当然韵律更谐;如使用 音色相近邻韵相押也不失雅。

现代汉语 喔鹅衣迂英雍知儿(r 与 r 音色相近)实行通押也是诗人不受拘束种押韵追。

、仄韵相押

即变押平声韵押仄声韵。

王勃《山亭夜宴》 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

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

竹晦南河色荷翻北潭影。

清兴殊归林端照初景。

杜甫《赤谷西崦人》 跻险不喧出郊已清目。

溪回日气暖径山田熟。

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

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

沈佺期《送乔随州侃》 结交三十游万里。

情契阔生心由别离死。

拜恩前人从宦差池起。

今尔归汉东明珠抱知己。

李白《清溪行》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

人行明镜鸟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3 3 、进退格韵即进退。

苏轼《题南康寺重湖轩》 八月渡重湖(虞)萧条万象疏(鱼)。

秋风片帆急 暮霭山孤(虞)。

许国心犹 匡术已虚(鱼)。

岷峨千万里 投老得归无(虞)。

、辘轳格韵即双出双入。

黄山谷《谢送宣城笔》 宣城变样蹲鸡距(虞)诸葛名捋鼠须(虞)。

束喜从公处得 千金买市无(虞)。

没投墨客摩蝌蚪 胜与朱门饱蠹鱼(鱼)。

愧我初无草玄手 不将闲写立(鱼)。

5 5 、葫芦格韵即指六韵长律前二韵四韵。

不举例。

6 6 、词韵通押即用词林正韵作近体诗

苏轼《次韵答宝觉》 芒鞋竹杖布行缠(先)遮莫千山又万山(删)。

从无脚不滑 谁信石头行路难(寒)。

杨万里《闻莺》 晓寒顾影惜金衣(微)著听不肯啼(齐)。

飞入柳阴深处 数声只有落花知(支)。

三、变声从。

即因声害或变声变体或变格拗救运用四声调整平仄使其合律更要合仍具抑扬顿挫节奏美。

王力先生讲 谈律诗必须兼谈拗救这等法律上但;但应认法律部分并非法律以外东西。

显然拗救则是近体诗格律组成部分是摆脱正格拘束变格从绝纱方法。

拗救分句救与对句相救、般拗救与特殊拗救两类。

拗而能救便不 病。

所谓拗救就是调整平仄位置既要合律又要合声契合。

通常使用拗救诀窍具有规律性可概归以下五种变格拗救  、句隔位救。

即指五言拗三救七言拗三救或三拗五救般拗救形式。

譬如高适《别韦五》 欲归翻旅游不仅拗三救而且避免孤平。

又如苏轼《新城道》 溪水摇沙水清杜甫《至》 远剑南思洛阳前句是拗三救与三拗五救并用句是三拗五救非但避免拗句而且避免孤平。

特别是 剑专用名词很难改动迫使五该仄而平换 思结避免劫。

、句换位救。

即指五言四拗三救七言六拗五救换位置种特殊拗救形式。

因五言四七言六皆属重音节如实行平仄换不合 二四六分明口诀。

但是先贤并墨守口诀而是坚守 声必从。

如王维《奉和圣制》 言陪柏梁宴;李白《崔八丈水亭》 檐飞宛溪水;白居易《花亭晚望》 日色悠扬映山尽这种换位置句式尤其适合绝句三句律诗七句往往形成种跌宕顿挫、铿锵有力高古格调。

3 3 、对句位救。

即指五七言除二与句脚不可拗外其余可位置出句该平而仄对句则该仄而平形成上下位平仄相救。

这是般拗救形式。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送远》 带甲满天地胡君送行;苏轼《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 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烘空红拂桑;陆游《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 青山缺处日初上孤店开莺乱啼皆是对句相救例。

、对句前位救。

即指五言出句四拗对句三救;七言出句六拗对句五救。

这是违背常格特殊形式对句相救。

杜甫《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牧《江南春绝句》 南朝四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陆游《桐庐县泛舟归》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

这种拗救不忌以平对平以仄对仄牺牲平仄相对坚守声必从。

如唐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元稹宰相应试作《排律河鲤登龙门》; 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升 也是以平对平。

虽然 特拗却得到朝廷认可。

因王力先生说 有些诗人有候不甘受律句平仄拘束或故取高古格调也喜欢节奏上用拗。

5 5 、平双位救。

即指七言律诗对句五该仄而平既救句 3 又救出句 6 形成句救与对句相救、般拗救与特殊拗救相结合绝佳拗救形式。

如 陆游《夜泊水村》 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出句平六仄对句三又拗诗人巧妙地五该仄位置上使用平声 无既救句三又救出句六达到 平双救避免孤平目实是十分精彩。

综上所述特殊形式拗救拗救;般形式拗救拗救拗救只要不出孤平、三平脚、三仄脚(五言平声、七言三平声仄仄脚句式不计)也可拗而不救。

拗救只能平仄失、失对问题失粘只能留变体了。

、变声变体即指改变声律从律诗

( )折腰体即奇句与偶句二平仄应粘粘像腰折断故称折腰体。

如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拗律体即指古律参半以律主律诗

如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不复 返白云千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山使人愁。

前三句都是拗句颇有古风格调;四句都是律句对仗又很工稳形成古律参半;虽有拗有律整体仍以律句主故称 拗律体。

按照 不以运法以从法则死法矣(沈德潜《说诗晬语》)审美观诗 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遂擅千古奇(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三)。

严羽《沧浪诗话》评说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

李白尤慕作诗仿。

(3) 拗体只讲对仗不讲平仄律拗了故称拗体如杜甫《白帝城高楼》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睡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 吴体诗, , 平仄相对、相粘不太遵守体仍然有平仄地运用诗圣称吴体诗。

杜甫《愁》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清。

盘涡鹭浴夜心性独树花发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城宾客老孤城。

渭水泰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5 5 )对式律绝。

只讲平仄相、相对、不讲相粘而且有还押仄声韵。

如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变从即改变律从律诗  、蜂腰体即颔不对仗只有颈对仗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闻折柳春色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斩楼兰。

、偷春体即首与颈对仗颔不对仗

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是宦游人。

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歧路儿女共沾巾。

3 3 、隔句对当句与 三句对仗二句与四句对仗

如白居易《夜闻筝弹潇送神曲感旧》 飘渺巫山女归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十三弦。

苦调吟不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错综对即不拘守词位置相对词语处错综交叉情况。

如李群玉《杜丞相筵赠美人》 裙托六福湘江水鬓耸巫山段云。

李商隐《隋宫》 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应偏正词组 火萤与 暮鸦对仗但受平仄限制将 火萤位置颠倒。

5、 续句对即两或两以上对偶下边对偶续接上边对偶。

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 待尔嗔鸟鹊抛示鹡鸰。

枝喜不原上急曾。

三句续句四句续二句。

6 6 、半对仗即部分对仗部分不对仗

杜甫《月夜》 遥忆女儿到长安。

崔颢《黄鹤楼》 黄鹤不复返白云千空悠悠。

7、 散体律诗即只讲平仄不讲对仗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州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8 8 、三律即 变 3 3 仍对仗

如张子容《春江花月夜》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

夜江月流光花上春。

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韩愈《送羽林陶将军》 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抚剑舞龙泉。

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

当代 诗坛泰斗著名学者霍松林教授《简论近体诗格律正与变》指出新期以近体诗创作十分活跃却分拘守格律知正而不知变。

实际是说知正而不知变只晓得近体格律半;只有通晓另半变体格律方算完全掌控近体格律

否则仅是 半拉子而已。

从上述 四变四从可以看出近体诗艺术法则既是严谨又是宽松;既是稳定又是多变。

只有领悟正体与变体两种艺术法则才能全面驾驭格律做当正则正、当变则变由诗人;当句律、韵律、声律、律与立发生冲突才能格律从立。

即敞开不断变化情怀张开无所不到想象翅膀飞向高天阔土猎取拍即合物象契合通感象。

然用通感象组成极具性方面境再用方面境组合蕴含共性整体境界从而彰显座带有人生哲理、天人感悟 思想高峰。

把这 高峰用汉语体写入诗毫无拘束地呈现者面前这便是诗人真知灼见和崇高境界。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