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风险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日益增多,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始以商业信用为基础、通过赊销方式进行交易,应收账款业务随之产生。

通过延期付款和商业信用交易,施工企业业务量开始扩大、市场业务逐步拓展、整体经营成本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和实力进一步强化,应收账款已经成为企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信用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风险也日益严峻,应收账款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的质量和企业资金周转。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施工企业 应收账款 风险 对策      ■一、引言   不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风险不同,就施工企业来讲,应收账款施工企业工程承包而应向工程发包单位收取的工程款、材料款、质保金等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能收回的款项。

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施工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等原因,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过大的状况仍然十分严重。

如果建设单位不能按照合同规定及时支付工程款,使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直接降低建筑业商品资金变现能力,造成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产生呆账和坏账,影响施工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增加了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占到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施工企业采取赊销的销售方式,虽然在账面上能够形成大量的收入,但是这些应收账款实际上能够收回的金额由于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原因要大打折扣,如果企业对这些存在风险的资产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由应收账款问题引起的经营危机就会潜伏、滋生。

本文从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风险管理对策。

■二、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   1、我国企业应收账款追回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企业发展需要和我国在商品交易上的客观实际,促使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不得不接受延期付款的现实,但是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相当数量的企业或单位不能严格信守合同契约,恶意拖欠账款,使许多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完全收回,许多企业应收账款账龄期限延长,甚至出现坏账,多数企业为求生存,对建设单位的拖欠款,不敢轻易诉诸法律寻求保护,只得容忍对方拖欠行为。

另外,我国企业应收账款追回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执法部门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造成债务官司久打难决,决而无果。

许多企业及时打赢官司也因为执行问题难以收回账款,甚至收回账款不足以支付官司成本,导致为了避免陷入这旷日持久耗时耗力的官司中,往往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应收账款挂在账上。

从另一方面讲,直接破坏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2、施工企业竞争机制不健全   因为市场份额是有限的,许多企业为了拿到施工项目,往往采取垫资方式盲目地采取赊销政策去挤占市场。

施工企业间采用竞相赊销、比谁给客户的条件更优惠的方式参与竞争,忽视了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售后服务的方式参与竞争,将应收账款、延期付款作为取得工程施工权的代价,这就使施工企业信用的角度对客户进行选择变得非常困难,极不利于对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防范与管理,这种竞争直接促使众多企业陷入债务危机。

3、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落后,风险意识较低   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起步较晚,企业章程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太成熟,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还不够适应;企业所有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相对落后,管理者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意识在头脑中还没有真正牢固地树立起来,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够重视,导致企业只在乎工程量而轻视账款的回收,盲目地采取赊销政策去挤占市场;另外,施工企业只注重实现账面上的“高利润”, 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对出现的问题又缺少有效的治理方法,结果出现了以牺牲应收账款余额的增长为代价造成“假赢”或“假赢真亏”,使企业受到损失。

■三、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   1、施工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相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一项工程应收账款往往数额越大,占据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且应收账款期限越长、坏账的可能性就越高,造成的影响越大。

按照西方企业正常应收账款管理,信用期一般控制在三个月以内,而我国许多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账龄一般在六个月至一年以上,还有二年以上甚至三年以上,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对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施工项目完工后不能与资金的回收同步进行,甚至出现了施工项目竣工多年后工程款仍不能收回的状况,施工企业的大量资金被占用,流动资金链条就会产生问题,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就会降低,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进而使得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

我国某些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曾占到企业总资产的80%,甚至为维持正常生产,就要增加贷款,因此背负沉重的贷款利息,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造成破产倒闭。

2、应收账款增大了企业的现金流出,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施工企业开工后,所有的结算均以现金形式流人企业,在资金流转过程中就会产生流转税和所得税。

我国《建造合同》规定,施工企业应采取完工百分比法,即按实际发生的成本占合同预算成本的百分比来确认相关收人,而应收账款则是根据业主签认的工程结算单来确认的。

流转税以营业收入为计算依据,所得税以利润为计算基础,虽然企业还没有收到账款,但是业务已经发生,施工企业就必须以现金缴纳各项税费,这就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税金负担;同时,企业大量应收账款不能收回,企业在投标和建造其他工程项目时就会缺少资金,这样企业就会丧失投资盈利的机会,便产生了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3、应收账款夸大了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增加了施工企业管理成本   应收账款的存在使企业账面记录的利润与现金流入不同步,在规定的质保期内,企业不能按期回收应收账款,或企业不能收回正常的月度进度款,企业就会出现“账面有钱,实际没钱”的局面,这就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不到真实反映,意味着企业前期反映的盈利存在着不实风险,从而夸大了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另外,随着施工企业规模的扩大,施工企业承接的施工项目不断增多,应收账款的存在加重了企业资金运营风险、加大了坏账损失。

同时施工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使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难度增加,往往需要设立专门部门专人对这些应收账款进行处理,无形增大管理费开支,使企业的效益受到影响。

■四、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1、抓好应收账款的事前防范,建立应收账款的预警机制   施工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积累过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正常经营就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企业领导提高风险意识,转变重生产轻管理的观念,减轻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

同时,在项目投标过程中要坚持企业生存与健康发展并行的思路,加大客户资信调查力度,掌握其信誉度和资金到位情况,争取做到信誉低的工程不揽,资金不落实的工程不揽,巨额垫资的工程不揽,防止工程一到手就形成拖欠款。

不能再走过去为了拿到项目不管客户信用的老路,遏制应收账款的大幅度增加导致坏账产生的现象;确定投标前,要对拟投标项目的背景进行全面的评审,确定是否垫资、垫资金额及保障与还款措施,预留质量保证金比例及返还时间,预计项目利润情况等;最后还要及时与相关单位签订业务合同,明确规定预付款、计量款的拨付方式、时间、额度及预留款的返还方式、时间、双方的违约责任及解决争议的方法途径。

2、从严管理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作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涉及到工程项目经理部、工程部、市场部、财务部、审计监督部等部门,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管理成本,应该把人力、财力、精力转向增强企业实力上,提高施工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建立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对甲方的应收账款要定期或根据需要不定期地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检验所欠应收账款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

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应收账款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主观差错,减少企业人员内外勾结损坏企业本身的行为,从而减少应收账款风险,避免坏账损失的发生。

3、抓好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制定相应的清欠方案   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企业工程款不能及时回收,企业既不能什么工程都揽到手里,也不能只揽那些即期付款的客户,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就自然会产生应收账款,工程结束后应收账款的催收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

应收账款催收是一个复杂工程,施工企业应当成立专门的清欠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清欠管理办法,清理催讨要落实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在项目完工后的职责,确定工程竣工后的应收账款回收率,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把回收工程款的情况作为项目效益核算和业绩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年度经营考核范围,按时收回及提前收回的给予合理的奖励,因个人原因延误应收账款催收、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给予一定处罚,从而增强清欠机构及其他人员回收工程款的积极性。

■五、结论   相关企业案例表明,随着施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资质的提高,企业承接的项目将会增多,企业应收账款数额也会增加,企业应收账款收回时间也会延长,企业面对的严重的应收账款风险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对自身所持有的应收账款风险状况没能及时掌控和管理

应收账款施工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管理得好,有利于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率;否则就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增大企业经营风险,给企业带来严整损失。

所以,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应收账款风险的分析和掌控,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控制和规避应收账款风险

参考文献:   [1]奚玲.浅议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湖南水利水电,2010;1   [2]李莹.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浅析.金山:2009;12   [3]陈爱光.降低施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对策研究.工会博览2009;6   [4]柴军.管理.山东煤炭科技,2008;5   (责任编辑:张雄辉)。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