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2005年人力资源情况分析: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网络

摘要:[目的]评价2002―2005年上海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

[方法]对上海市19家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普查,从人员数量、编制、学历职称、专业、岗位等方面进行描述。

[结果]上海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2005年较2002年递增了2.5%,在岗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者占62.8%。

平均每家机构中正高级人员占0.8%。

副高级人员占5.4%,中级人员占25.8%,助理(初级/师)级人员占41.6%。

2005年在岗人员平均年龄为40.4岁,平均工作年限为21.5年。

[结论]上海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岗人员学历专业构成较全国优化,专业素质较高,年龄正处于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黄金时期。

应重点解决好配置标准和人员准入标准,制定吸引、留住、稳定人才的措施和办法,优化机构运行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建设。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结构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志码:A      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

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上海市政府也制定了《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

本文主要分析三年建设前后上海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上海市19家区县疾控中心进行普查,其中市区9家,郊区10家。

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有2002-2005年机构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卫生事业费、疾病预防控制(防疫防治)事业费、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机构编制等;机构职工的基本情况,包括职工性质、年龄、性别、学历、所学专业、技术职称、主要从事的工作;机构职工的流动情况,包括调进调出、流动去向等。

1,3质量控制   开展设计论证和预调查,修改完善调查方案和调查表。

全市进行统一培训,发放统一表格,由机构人事管理人员负责填报人力资源情况。

调查表由专人负责核对无误后,使用Excel进行数据输入,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实有人员与编制变化情况   2,1,1在岗人员数2005年,上海市19家区县疾控中心共有在岗人员2149人,较2002年递增2.5%。

每家机构平均113.1人,其中最多的163人,最少的70人(表1)。

全市每万户籍人口平均拥有疾控人员1.8人,其中最多的2.9人,最少的0.9人;如果考虑418万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则每万服务人口平均拥有疾控人员1.4人,其中最多的2.9人,最少的0.6人(表2)。

2,1,2编制变化情况2005年,全市区县疾控人员编制数为2 345人,较2002年的2 422人少77人,主要是由于黄浦、南市两区合并减少了94人。

平均每万户籍人口拥有疾控人员的编制为1.9人,较2002年减少,其中市区高于郊区,最高3.4人,最低0.9人(表3)。

与实有职工数比较,编制有196个空缺,除3个区满编外,其余各区县均有发展空间。

2,2学历专业构成情况   2,2,1学历结构上海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中,大专学历者最多,占35.3%,其次为本科和中专/技校学历者。

分别占25.1%和24.8%,研究生学历者仅占2.4%。

郊区人员中大学本科、专科、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高于市区,研究生、中专/技校学历比例低于市区(表4)。

2,2,2所学专业结构上海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中,所学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包括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妇幼卫生卫生检验、健康教育、卫生管理与社会医学等)的人员占46.4%;非预防医学的医学类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影像医学、医学检验、药学、护理等)的人员占30.0%;其他专业类(包括计算机、财会、经济、图书、档案、管理、工程、统计、法律等)的人员占23,6%。

其中市区除非预防医学的医学类专业人员比例低于郊区外,其他均高于郊区(表5)。

2,3从事专业岗位分布情况   上海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2.5%,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信息技术、美术、工程等)占7.8%,党政工团、财务、人事等行政管理人员占8.2%,其他人员占11.5%。

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他人员比例市区低于郊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比例市区高于郊区(表6)。

上海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从事的工作岗位分布,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危害因素干预、检验、其他、行政管理、诊疗服务、业务管理、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表7)。

郊区疾控中心市区疾控中心比较,传染病防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两者一致,寄生虫病防治、健康危害因素干预、检验、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比例高于市区,其他低于市区

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各工作岗位的比例差异较大,其中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信息资料管理、食源性疾病、学生常见病、诊疗服务等有的区县没有专人负责。

2,4职称构成情况   2005年,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中,职称为正高级的占0.8%,副高级的占5.4%,中级占25.8%,助理级(初级/师)占41.6%,员级占10.3%,无职称的占16.1%。

其中有7个区县没有正高职称人员,无职称人员比例最高的达29.7%(表8)。

2,5平均年龄和工作年限   上海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的平均年龄2002年为40.6岁,2005年为40.4岁;2005年全市平均年龄,专业技术人员为39.1岁,卫生技术人员为38.8岁,管理人员为46.5岁,其他人员为43.2岁,与2002年相仿(表9)。

至2005年,疾控中心在岗人员的平均工龄市区为21.9年,郊区为21.1年,全市为21.5年(16—40年)。

2,6人员流动情况   2002——2005年。

调进人员略少于调出人员

人员流动后,高学历人员增加,中专及其他人员减少。

中级职称技术骨干调出100人,副主任医师调出26人,主任医师调出5人(表10,表11)。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三年建设上海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较2002年递增了2.5%,略高于全市卫生系统同期1.9%的递增水平。

上海各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平均学历构成与全国市级、县级疾控中心平均水平比较,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学历人员比例(62.8%)高于全国市级的59.8%和县级的44.7%。

所学专业构成中,预防医学类专业平均占46.4%,临床、医技类医学专业占30.0%,与全国市级、县级疾控中心比较,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类的比例(76.4%)高于全国市级的68.8%和县级的70.5%。

全市区县疾控中心人员中,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为0.6:2.6:6.8,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构成(32.0%)低于全国县级疾控中心的35.0%和全国市级疾控中心的50.0%。

2005年上海各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0.4岁,工龄为21.5年。

人员学历专业构成较全国优化,专业素质较高,且正处于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黄金年龄段时期。

上海区县疾控中心的人力配置现状比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配置“县区级机构本科人员35%以上,高、中、初级人员比例1:5:4”,以及“暂无条件实现后勤社会化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5%。

市县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中,卫生防病业务人员占65%—75%。

检验人员占15%-25%,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占10%~15%”的参考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

区县疾控中心2002——2005年调进人员略少于调出人员,其中中级技术骨干、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分别调出100、26、5人。

扣除各机构自然减员的因素,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2004、2005年组建食品药品监督局、安全生产管理局,食品卫生、部分职业放射卫生管理职能由卫生部门调整到其他部门,导致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向外系统。

调查中还发现,与从事卫生监督的同等资历卫生监督人员相比,疾控工作的人员个人待遇较低。

疾控人员的职业风险,即接触生物、化学危害因素的频率远远超过卫生监督人员

部分实行阳光工资的区县疾控中心,绩效奖励的平均发放又严重挫伤了疾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使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员流向其他部门。

在许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公立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从业人员是政府公职人员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是政府系列的一部分,均有充分的经费保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年建设的成就提示,要始终围绕着人力资源的优化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建设,重点解决好配置标准和人员准入标准,并提出明确的达标时限;要制定吸引、留住、稳定人才的措施和办法。

机构的运行机制和人才的激励机制;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对不符合准入标准,不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要分别采取转岗、分流或培训后再上岗的办法,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