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两所中学十余年鼓励亲子互通书信 新浦东互通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作家木心笔下这种用手写书信表达情感的方式,对朝夕必争的现代人来说,似乎已是很久远的事了。

然而,过去十余年里,浦东的两所中学的数千名学子,依然保持着和父母互通家书”的习惯。在书信往来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打开了心结,表达了当面说不出口的关爱,一些特殊学生也因此收获了浓浓的师生情。

一封寄往天堂的信。

一名13岁的少年,沉浸于母亲因病离世的伤痛中,久久难以自拔。少年写了一封寄往天堂的信,表达对妈妈的思念。他的班主任看到信后,做出了一个触动人心的举动:模拟妈妈的口吻给少年回信。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上海市吴迅中学的校园里。这名少年如今已在沪上一所高校读大二,她的班主任王萍则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

提起9年前的这段往事,王老师记忆犹新:“当时,我担任七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母亲节快到了,学校有一项‘两代书’的传统活动,于是我让学生回家给妈妈写封信。”当她看到少年写往天堂的信,热泪盈眶。她清楚地知道,写信的小陈同学,其母亲因病在一年前去世,父亲组织了新家庭,虽然继母对小陈不错,但他一直沉浸于悲伤中,变得沉默寡言。“我曾关照他,可以写信给父亲,没想到他还是写给了母亲。”同样也是母亲的王老师含泪提笔,用了仅20分钟,以妈妈的口吻给小陈回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

收到信后的小陈,有点意外,但很快露出了羞涩的笑容,他知道是班主任给自己回了信,从中他感受到胜似亲情的师生情。有了这份精神支持,小陈慢慢地从悲痛中走了出来,那个阳光大男孩又回来了。如今已考上大学的小陈,逢年过节还总会惦记着给王老师送上祝福。

在吴迅中学,“两代书”这一传统已坚持10余年。早在2006年,针对在校生随迁子女超四成的情况,学校便开始鼓励家长给孩子写信,并引导孩子回信。在对“两代书”活动的一项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家长的满意率均超90%。让校长李群开心的是,在给孩子的信里,家长们提的最多的不是分数,而是做人的道理。“我们会引导学生家庭把‘两代书’活动继续下去,未来计划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为书信打造不同的主题。”她说。

一个关于二胎的心结

3月27日晚,上海市傅雷中学家长沙龙上,预备年级学生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共读《傅雷家书》。在这所以傅雷命名的公办初中,家书成为传承傅雷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学生家长一起读家书、写家书,通过文字传达深情厚谊。

这所创办于1957年的老校,充分挖掘和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教育家傅雷先生有关的教育资源,引领全校师生读《傅雷家书》,学傅雷精神。2008年傅雷诞辰100周年之际,学校正式更名为傅雷中学。“很多人问我,傅雷精神到底是什么?”校长傅国庆告诉记者,该校总结出傅雷精神即:“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对事业的认真与执着”“对友人的真诚与坦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谋而合。

然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家长领会傅雷精神呢?校方决定邀请全校学生家长家书、写家书。如今,该校预备年级学生会跟父母共读《傅雷家书》,撰写读后感;初一年级学校鼓励家长给孩子写家书;到了初二、学生过14岁生日,校方鼓励家长学生互写家书;初三年级班主任会以“大家长”的身份给学生家书,即将毕业的孩子还会以学长的身份,给刚进校的学弟学妹写家书。在学校这个温暖大家庭里,师生、亲子之间通过书信表达对彼此的欣赏,化解了不少心结和困惑。

该校语文教师陆丽红有两个女儿。在学校,她是互通家书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陆老师的女儿在学校读初二,前几年小妹妹的降生,给她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困扰。然而,这个善良的女孩努力调节着内心对妹妹的复杂情感,把对妹妹的爱写到了家书里。“亲爱的妹妹,这是姐姐第二次给你写信了。第一次写信时,你还是个胚胎,才三个月。你比我想象的更可爱,第一次见你,觉得你就像一块果冻,粉色、肉嘟嘟的……”信中,姐姐告诉妹妹,她们的名字“思齐”“学文”的由来。信的末尾,她盼着妹妹快点长大,能早日看到这封家书

妈妈陆老师读到这封特别的信,她也选择用家书表达对大女儿的爱:“你知道吗?妈妈最享受与你相伴一起回家的时光……我挽着你的胳膊,如同遇见久未谋面的知心朋友,亲情陪伴之外,心灵的契合弥足珍贵……”如今,大女儿的这个心结早已消散,她和妈妈一起悉心照顾年幼的妹妹。母女三人这段伴着书信一同成长的心路历程,在学校传为一段佳话。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