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件的基调如何把握 论演员如何把握角色基调

摘 要:演戏必在演人,演人必在演人的性格,演员最终任务是在舞台或荧幕上塑造各色各样具有鲜明、独特性格魅力的人物形象。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演员就须从理解剧本、分析人物入手,准确捕捉和把握剧中人物性格基调,使演员创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本文阐述角色性格基调的最终目的是演员如何以个人身心为创作工具在舞台或荧幕上体现角色性格,从而完成演员最终的创作任务。

关键词:影视艺术;表演;导演;角色基调;角色性格;演员塑造人物   中图分类号:J812.2 文献标识码:A      How does an Actor Apprehend and Interpret the Particulars of a Role   WU Guo—hua      一、角色基调角色性格的关系   在表演艺术中,演员主要是解决演员角色的矛盾,这也是演员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关键与核心问题。

演员对于角色基调的认识、理解是对角色性格把握的开始,准确认识角色基调演员塑造角色性格的第一步,它将直接影响演员角色形象创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角色基调把握得准确与否也将直接影响演员最后在舞台或荧幕上呈现角色形象的结果,所以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角色基调角色性格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演员在解决自身与角色关系过程中的重点。

(一) 角色基调角色性格的界定   何谓性格?《辞源》中注释“性格”最早的出自唐代诗人李中《献张拾遗》诗中“官贸清贵近丹墀,性格孤高世所稀”①。

性格一词在《中国汉语大词典》中是这样表述的:“一是指人的性情品格,指人在态度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二指脾气。

” ②《新华词典》对性格的概念作了这样的说明:“性格是指在对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如刚烈、懦弱、热情、孤僻等。

” ③重庆大学傅强在他的论文《影视表演中的节奏,情绪和性格研究》对性格给出了如下解释:“性格起源于希腊文,意为雕刻的痕迹,后转义为印刻、标记、特性,广义指人或事物互相区分的特性。

它强调的是个人典型行为表现和由外部条件决定的行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性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到一定社会时代发展的影响,包括时代经济基础、阶级地位、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融合于人的性格之中。

角色性格中的“角色”在彭万荣主编的《表演辞典》中给出这样的定义:“角色是指演员运用自己的身体所扮演的剧中人。

角色不是剧本中的人物,因为剧本中的人物没有经由演员的扮演;演员也不是角色,因为演员是一个从事扮演的人。

角色具有三种特性:剧场性、现实性、和个体性。

这三种特性来自演员角色的显现与隐藏的处理技巧。

”④那么角色性格就是演员通过运用自己的身体在剧场或镜头前所扮演的、剧作家创作的、并符合一定社会时代条件的、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思想情感的人的性格

何谓基调?在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周易》的时代是由畜牧转化到农业的时代,畜牧还是生活基调”首次出现基调一词。

⑤《中国汉语词典》中“基”是指建筑物的根脚。

来源于《诗•周颂•丝衣》“白堂徂基,白羊徂牛。

”还指事物的根本、起始、奠定基础。

基调一词指基本的调子,引申指事物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常用于文艺作品。

《新华词典》对基调的解释是这样的:“一指音乐作品中的主要调子,二指基本精神或基本说法”。

角色基调在彭万荣主编的《表演辞典》中是这样表述的:“角色基调是剧中人物性格与气质的基本(或主要)特征和色彩,是角色的思想、感情、生活情调和生活节奏的集中体现。

”⑦综上所述得出基调指音乐作品的主要调子,后来引申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艺术领域中特指艺术作品的基本(或主要)调子。

角色基调是指角色性格的基本特征和色彩。

它隐藏在角色性格之中,角色基调是通过角色性格的具体表现反映出来的精神或气质。

(二)角色基调角色性格体现奠定基础   演员体现角色性格必将从角色性格中去发现角色基调,也就是角色的基本(或主要)调子。

剧作家笔下的角色性格既反映出当时社会条件下特有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会与之相呼应地表现在角色性格特征上,角色性格具有社会特征与人的性格特征双方面的契合。

如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对王利发性格特征的描写,王利发的成功塑造既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困境,同时又反衬出王利发角色性格形成的时代悲剧感。

演员通过了解这些具体的表现从而了解角色性格,并从中准确地捕捉到角色的基本(或主要)调子。

角色性格的集中表现形成角色基调

演员把握角色基调必须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剧作中角色性格体现的主要方面,捕捉剧中最能直接体现角色性格表现的内容。

如曹禺先生经典名剧《雷雨》中“周朴园角色性格的描写,剧中最能集中体现这个角色性格的部分便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人物关系建立的内容。

它将周朴园这个角色多元和复杂的性格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第二幕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的)你来干什么?   这段相见的戏可谓一波三折,周朴园刚刚还沉浸在对旧情的回忆之中,对鲁侍萍是满腹的怀念和悔恨,而当鲁侍萍就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却表现得声色俱厉。

这一刻周朴园的伪善向观众表达得一目了然。

经过三十年的变迁,他个人地位变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当活着的侍萍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名誉、地位、家庭,之后他便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换等惯用的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这位刚刚还深情追思的女人。

通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见,周朴园角色性格信息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性特征与阶级特征的对立。

二是深情怀念与薄情寡义的对立。

三是温文尔雅和心狠手辣的对立。

演员在了解周朴园这个角色的时候,要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这两个人物集中表现的内容,才能真正了解周朴园角色性格,才能准确把握住这个角色基调,为更进一步展示角色性格指明方向。

角色性格的各方面表现是角色基调形成的要素。

演员发现角色基调必须要从深入地研究角色性格开始,包括角色于全剧中的位置、角色与假定情境之间的关系、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等。

以老舍先生所创作的经典话剧《茶馆》之中的王利发角色性格为例,简单概括王利发在《茶馆》全剧中的各种表现,以便能够发现他的人物性格角色基调树立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王利发的身份是“裕泰大茶馆”的掌柜,是《茶馆》中贯穿全剧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此剧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幕我们发现王利发是子承父业,父亲死后,他二十多岁就独自应付生活,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要比赤贫阶级的地位高一截,所以在面对世事苦难、面对社会发展下的各种陋习,弊疮早就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第二幕,王利发是本分的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己的生意能够顺心顺意,可世间兵荒马乱,很多大的茶馆都歇业了,他还苦苦的支撑,时不时想出一些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社会背景下的必然规律。

他每天迎接着来自各种阶层各种人物的敲诈滋扰,他不敢反抗,便经常劝告茶客“莫谈国事”。

最后,王利发晚年,茶馆就要支撑不下去了,社会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来勒索,要他掏钱换老命,流氓们要开设新妓院,当局威胁要霸占他的铺面,在面对死的时候,他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的话“人总要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我没做过缺德的事,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那些个狗男女活得有滋有味,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伴随着最后三位老人撒纸钱自己祭奠自己的悲惨场景,王利发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王利发性格的形成和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故事发生的人物背景,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他接续了父辈遗留下来的生意,也承继了父亲的经营办法和处世哲学。

(二)从情节的设置总结出王利发性格,他既有生意人的诚信本分,恭顺谨慎,同时又处世圆滑,谨慎自私,严守市井哲学,乱世挣扎求存。

(三)从人物关系及人物对话中发现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四)从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王利发:王利发性格是复杂的,在黑暗的旧中国,他对现实社会黑暗有不满,但他又深受剥削阶级的影响。

尽管他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从而被逼上绝路。

演员角色性格的体现必须要建立在准确把握角色基调的基础之上,角色基调演员体现角色性格的基础,角色基调把握要建立在演员充分掌握角色性格的表现中。

角色性格集中体现的认识和各方面要素的了解为演员准确把握角色基调如何建立角色想象、体现角色性格提供了依据。

二、演员通过角色基调认识角色性格   (一)角色基调为展现角色性格提供想象的空间   准确地把握角色基调演员认识与创作角色性格提供了正确的想象空间和创造途径。

演员认识角色性格是要通过想象的再造,从而逐渐进入到角色创造中的。

演员想象是依据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进行艺术构想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演员创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全集中谈到:“艺术是想象的产物,演员的目标则是使用他的演技将戏剧转变为剧场上的真实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想象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⑧演员创作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想象

活跃、生动而丰富的想象,是表演艺术创作永不枯竭最神奇的动力。

演员认识角色性格首先作用于自己的想象,通过主动、积极地想象描绘角色生活的各种场景,为角色生活设想合理的动作行为,打开角色的内心生活,搭建起演员进入角色内心世界的桥梁。

演员角色想象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演员将自己看作是一位普通的观众,观看在自己想象角色的表演,自身不在其想象之中。

第二种是将自己融入于这种想象,在心里描绘你的同伴,并和他们一起,将自己变为其中真实的一部分。

演员用形象来说服和感染观众。

创作形象的全部过程,必须始终伴随对形象具体到整体,细节到全部,外观到内心的各种想象

在这个过程中,演员需要十分清晰,十分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化的影像出现。

准确把握角色基调作用于演员想象,演员通过想象来绘制角色生活的场景,并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投入将自己置身于角色生活的内外,在想象中获得角色基调信息。

角色基调信息同时指导演员想象,双方面互相促进,在演员想象中完成对角色形象的培养。

演员通过以上的环节,结合自身生活阅历,并在自己的想象中逐渐形成角色形象的基本雏形。

(二)角色基调提供连贯、完整的角色性格信息   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演员创作比喻成一条不间断的线:“演员角色准确来讲,是凭借这些不间断的线而生存的。

那是被给予生命和活动而展现出来的东西,如果这些线被打断,生命就停止了,要使其恢复力量,生命才能得以继续。

”⑨剧作家给予演员的是人物角色整个一生中短暂的几个瞬间,这些瞬间是断裂的、不完整的。

他省去了人物在剧本外的生活,也不会解释人物在剧本中行事的动因。

演员的任务就是必须去了解和补充那些剧本中人物的行事动机与剧本中并没有进行透露的信息,将这些瞬间和片段有机地整合和连接,使其完整统一。

把握角色基调演员塑造活生生的角色形象提供了合理与完整的角色设想。

现实生活中,人有生命,有独特的生命轨迹线,也具有其典型性。

演员是要将剧作家的文字与文学的形象转化为立体的、具有人的特征的、活的人物形象,就必须要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形象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设想,使角色形象的生活符合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特征。

把握角色基调的作用就是要将演员的设想更加合理化,使演员人物的设想符合现实生活中人的特征,再加之角色生活的特征,两者做出比较,并从中找到角色生活与现实中人和生活的契合点,使角色生活延伸和发展,找到这样发展的现实生活依据。

把握角色基调虽然可以帮助演员进入到角色性格生活中,使演员很快地找到角色生活的特征,有效地使角色性格的主要特征得到突出,但这样做也会导致另外一种情况的出现,就是角色性格表现出刻板与程式化。

演员为了强调角色基调,而夸大角色基调角色性格中起到的作用,过分地将自己获得的角色基调信息用于角色性格的表现中,使得角色性格概念化,失去了角色形象应有的活力。

如果演员这样去理解角色基调,那么角色基调便变成了演员创造的阻力,它不仅会使演员想象空间变得狭窄,也会导致角色形象离开现实生活的轨迹,使角色形象的刻画变得干瘪。

好的演员会很好地发挥角色基调的作用,这样才会帮助演员,使演员创作出的角色形象更加具有亲和力,更富有典型性。

三、演员如何准确地把握角色基调   演员创作工作存在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演员要能很好地完成创作工作,一方面要很好地磨练自己的身体;另一方面就是要完成角色形象对演员构成的心理上的再造。

演员演的是活人,演活人的性格、性情。

而现实中人的性格特征是复杂的。

这就需要演员去努力发现自己与角色之间存在的差异,并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想象及深入地探寻,实现演员角色形象之间的共同“呼吸”。

(一)角色基调的个性化   演员性格特征影响角色性格特征。

演员的性情无疑会潜移默化地走进他所扮演的角色生活中。

演员性格特征为角色性格基调找到了生活的对应点,那么演员性格也就成为角色性格的一面镜子,它将角色性格特征一五一十地反应到演员性格特征上,演员同时将个人的性格特征灌注到角色性格里,帮助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角色形象的生活

我们常常说“一千个演员扮演哈姆雷特,会塑造出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演员一定会用这样的方法来注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形象。

演员性格特征对把握角色基调准确与否有决定性作用。

前面我们一直在强调角色基调把握的关键就是两个字“准确”,这样就会向演员提出一个问题:“你所理解的角色基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实,演员体会角色性格,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经过演员多次自我否定的一个过程。

演员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反复和自我否定来为角色基调找到最能“准确”代表角色性格的特征,所以演员在判断角色基调的时候会为融进演员个人的理解与想象,使得角色基调的形成更具个性化。

演员性格特征是无法代替角色性格特征的。

虽然演员性格特征有时会为角色性格基调带来许多色彩,还会与众不同,但是演员性格特征是无法取代角色性格的。

虽然当下为演员这个职业划分出了不同的类型,有本色演员、类型演员、还有性格演员等等。

但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演员都要去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扮演角色,过角色生活,角色性格是永远大于演员性格的。

即使是根据演员本人原型进行创作,又是由演员本人出演的作品我们也不敢说就不需要创作

演员角色基调的理解和把握要建立在角色性格不受到破环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把握角色基调的作用才会在演员的整个创作活动中产生出它应该有的作用,否则就会给演员创作带来很多错误的想象、理解,使其失去原有的价值。

(二)角色基调的真实性   我们常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一切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

演员创作也是如此。

演员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无法理解和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的时候,生活就成为演员解开创作难题的一把钥匙。

演员要善于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现实中的人做比较,从而达到所演人物性格基调的真实、可信。

现实中的人的性格是自然表达的,是具有明显的性格特征的,是人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流露。

演员创作过程中要不时地向自己提问:“我所演的人物符合不符合现实中人的特征,现实中这样的人物是这样的吗?”现实中的人是演员创作的标杆,是衡量演员创作真实性的可靠依据。

我在电影《立春》一片中扮演周瑜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地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个人物是现实生活中千万个不同老百姓中的一个,他生活在普通环境下,普通的一个人,他有追求,也有梦想,梦想成为像自己的朋友黄四宝那样的绘画爱好者,甚至成为一名画家,但他终因自己才疏学浅而放弃了,最后甘愿做一个普通的老实人。

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得可信真实呢?这个人物性格基调在那里?这个人物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来表现才是可信的?剧本所提供的他的生活场景有很多我不熟悉,他的做事原则也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比如他在追求王彩玲的时候对朋友黄四宝的介入嫉恶如仇,甚至用他从黄四宝妈妈那里骗来的钱去讨好王彩玲。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无疑要请教于生活,去用我所接触过的与周瑜有相似经历的人做比较,去解开自己的疑问。

逐步去找到周瑜这个人物真实的内心活动与他的处世逻辑。

将最合适周瑜这个人物性格要素熔于他的身上,使他的性格特征更加明显、丰富、富有真实感。

演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这样才不会在面对各种距离演员本人生活经历很遥远的角色形象的时候手足无措。

我曾在田沁鑫导演的舞台话剧《明朝那些事儿》中饰演过大皇子这个角色

这部作品是借用历史人物的史实来讲述男性成长经历的故事。

故事的整体脉络是围绕中国明朝时期皇家子弟对皇权争夺而展开的,它是根据明代人物的真实原型而创作的。

那么,演员在面对这种题材的时候,就必须要做到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中自己所扮演人物的背景、生平及大量的相关记载,建立想象,使想象有依据。

因为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虽然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但是人的情感是相同的。

他们都伴随着喜怒哀乐而度过自己的一生。

所以演员生活中对于自己知识层面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会在面对各种不同类型角色塑造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

(三)导演演员面前的“镜子”   演员创作是集体性的,所以演员在面对自己这个职业的时候,合作意识的加强也将成为演员的一课。

老一辈的艺术家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学演戏先学做人。

演员创作是要依赖于集体智慧的。

演员依赖的创作集体中,导演是距离演员最近的一个人,演员导演的关系是最紧密的。

导演创作理想要依靠演员的表现来完成,而演员的表演也要依托导演的直接指导才可能完成得很出色。

导演会在创作初期为演员树立正确的创作理想和信心。

演员角色形象的认识一方面来源于剧作家的剧本,另一方面就是导演演员提出的演出要求。

导演会通过和演员的交谈来了解演员的基本情况,了解演员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和认识,也会为演员在理解角色性格的时候遇到的难题做出他的解答。

那么演员要认真地听取导演的建议。

如在很多时候导演会直接把他对角色的要求告诉给演员

导演演员的交流方式有很多种,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导演演员建立创作的信心,为演员提供对角色性格理解的建议和帮助。

那么,演员要通过和导演的交谈去捕捉导演演员提供的角色创作方向。

这些也无疑会为演员把握角色基调,理解角色性格的时候做更进一步的补充。

好的演员导演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托的关系。

他们会形成互相的弥补,建立起非常默契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艺术品的整个质量。

导演演员的表演做出最直接的反馈。

导演演员建立起正确的角色基调,帮助演员寻找到合适的人物感觉。

这并不是说演员创作完全依赖于导演

演员有些时候会将错误的人物感觉或对角色性格错误的理解表现在角色创作中。

这样的话就需要导演在最快的时间里为演员创作提出指正,帮助演员做出正确的判断,使角色性格以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

导演演员面前是一面“镜子”,演员所有的错误都要通过这面“镜子”反射出来。

演员有时的错误是无意识的,是对角色基调理解不足或过分而造成的。

这种情况下,演员就要依赖于导演的帮助。

这种帮助有时会出现新的创作灵感,使演员创作更上一个台阶。

① 《辞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09页。

② 《中国汉语大词典》第7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版,第478页。

③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04页。

④ 彭万荣主编《表演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⑤ 《中国汉语大词典》第二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0页。

⑥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39页。

⑦ 彭万荣主编《表演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的准备》,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的准备》,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