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诊的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

关键词儿科急诊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急诊室是接受急诊患者就诊抢救重危患者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

儿科急诊的特点是:急、危、重症患者多,病情变化快,家属心情紧张急躁。

因此,儿科急诊护士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处事敏捷、工作效率高、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

如果护士患者就诊抢救过程中处理不当,不仅使患者人身受到损害,医务人员人身也会遇到风险[1]。

为了能使急诊患者顺利就诊,保障其生命安全,避免发生护患冲突和医疗纠纷,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保证护理安全,现总结10多年的儿科急诊工作实践,浅谈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策略如下:      1儿科急诊护理常见风险的种类及原因      1.1 护理操作风险    儿科急诊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发展猛、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2],护理服务过程中常遇到的不可抗力的情况: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过错输血感染、输液反应、过敏反应、违反操作规程、护理新技术应用等因素都可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

1.2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安全意识不够   常常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等;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够。

1.3意外事件   如坠床、撞伤、窒息等,抽搐等,由于躁动不安可能导致撞伤、坠床;喉头痉挛、呕吐可导致患者窒息;急症、重症患者在诊查、运送途中可能突然出现呼吸心脏骤停等。

1.4抢救风险   抢救患者时,医生来不及开书面医嘱,口头医嘱多,执行时可能因听不清而用错药、重复用药。

抢救仪器的故障:如吸引器无吸力、监护仪出现血压或血氧饱和度测不出。

1.5记录不及时、不全面   由于抢救患者多,工作任务重,往往是这个患者抢救结束紧接着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抢救工作,且医嘱大部分是口头医嘱

1.6职业性损害的风险   由于儿科急诊患者病情往往比较急,需要马上救护,面对患者潜在传染病的不确定性,如肝炎、艾滋病等,救护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在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传播给家人朋友。

1.7暴力风险   现在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现有的医疗条件达不到病人和家属心中的标准和要求、就诊病人及家属素质参差不齐、对医院诊疗规程和收费不理解、接诊医生或护士态度欠佳及给小孩穿刺时不能一针见血等原因,导致了急诊室的暴力事件,如辱骂、打人、砸东西等。

这些来自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暴力侵犯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同时也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8心理性危害的风险   急诊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容易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

2防范对策      2.1树立护理风险意识   2.1.1加强护理风险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明确责任和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将风险意识贯穿到护理工作中,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预案,增强应急能力。

2.1.2成立护理风险控制小组:由护士长和科室高年资护士组成,对科室潜在的风险做出预测、评估,拟定防范措施,每周检查科室工作,每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评。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