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思想库:马尔库塞

杨皓。

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代表人物,被欧美“新左派”运动追捧为“新左派之父”“先知”和“学生运动的导师”。在多年的职业学术生涯中,马尔库塞共出版论著、论集、论文、演讲稿、谈话录等有近百种之多,因著述颇丰理论艰深而被世人誉为“二十世纪思想库”。

马尔库塞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916年应征入伍,但并未到前线。1917年他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因对该党叛变革命、实施暴力的行径不满而于1919年退出。之后马尔库塞来到弗莱堡大学学习,先后受教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并在海德格尔指导下,于1922年写成了博士论文《黑格尔的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获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从事了六年的书籍出版发行工作。1929年,马尔库塞重回弗莱堡,进行哲学研究,三年后又因与海德格尔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愤而出走这座城市。

赫伯特·马尔库塞(德语:HerbertMarcuse,1898.07.19~1979.07.29),德国裔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之后,马尔库塞结识了正在为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网罗人才的新任所长马克斯·霍克海默尔,并成为该研究所的正式成员。1933年希特勒执政时,马尔库塞不得不亡命瑞士日内瓦,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预先设在该地的办事处供职。次年他移居美国,并于1940年起在美国定居。那时他在法兰克福迁往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研究所主持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所任职,戰后任东欧组组长。在这之后,马尔库塞重回讲台,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波兰蒂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67年至1969年间马尔库塞游历欧洲各地,包括伦敦、巴黎、罗马、柏林等等。

马尔库塞一生著作很多。据初步统计,从1922年他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提交的《论德国艺术小说》起,到1979年在逝世前出版的《无产阶级的物化》,其中共出版论著、论文、论集、谈话录近百种之多。影响较大的有:《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辩证法的课题》《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理性与革命》等等。

大学任教期间,马尔库塞并未自囚于书斋,而是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特别是对20世纪60年代末在西欧、北美出现的那场既不满意资本主义社会,又反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学生运动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他被公认为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在法国的五月风暴中,马尔库塞是少数几个受到学生尊重的大学教授之一。他被一个工人阶级的郊外社区选为“柏林士兵委员会”的代表,他也积极参加了很多政治会议。必须注意到的是,被奉为神明的马尔库塞并未在其中迷失,即便学生的反抗让他分外激动,但他同时也是在左翼阵营中,少有的几个能够清楚认识当时形势的学者。他认为,1968年的学潮会导致统治者建立一个极端反动的、报复性的政权。

作为一个自由的社会主义者,马尔库塞对其他一些左翼人士持批判态度,这些人总认为毁灭才是必要的,毁灭以后才能看到结果,而不是寻找更为可行的路径。他提出:“我们的目标、价值观和品德必须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我们要创造全新的人——那么我们此时此刻就必须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马尔库塞毕生致力于把某些哲学思潮与马克思的学说相结合,也正是因此,在当时的欧洲,马尔库塞马克思、毛泽东相提并论,与这二者并称为“三M”。1979年7月29日,马尔库塞在应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之邀赴西德访问和讲学途中,逝世于施塔贝恩克,终年81岁。

2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