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红艳,林丹梅,唐光钰。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慢性;益肾活血解毒治疗,。

【摘要】 目的 观察益肾活血解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CGN 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益肾活血解毒治疗,拟定慢肾益泰胶囊和慢肾康复汤口服对照组肾炎四味片和六味地黄丸口服。结果 治疗组40例,总有效率92.5%,其中完全和基本缓解31例(77.5%);对照组40例,总有效率67.5%,其中完全和基本缓解20例(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益肾活血解毒治疗CGN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稳定内环境,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的病理损害,促使肾脏病变组织的修复,同时提高血浆血蛋白和降低胆固醇而获取临床疗效。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慢性;益肾活血解毒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临床特点是病程长,治疗困难,持续尿异常。近年来,我们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到CGN病机关键在肾虚和毒瘀交滞,治疗重在益肾活血解毒,标本虚实兼顾。1995年12月~2005年12月据肾虚瘀毒理论及其在CGN发病机理中的重要作用,采用益肾活血解毒治疗CGN 40例,疗效满意,报告以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80例均为肾病专科门诊和/或住院病人,全部符合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和轻重分级标准[1]。中医辨证分型均参照1986年第二届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会讨论通过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辨证分型试行方案》[1],结合CGN的临床特点,制定肾阴阳两虚,瘀毒交滞的辨证标准:(1)面色少华,或面色黧黑或晦暗。(2)少气乏力,易感冒。(3)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4)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5)腰痛固定,或刺痛。(6)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7)舌质偏红少苔,或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青紫迂曲。(8)脉细或弦细或细涩。(9)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升高。(10)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等升高。全部病例凡符合上述10条标准中8条者即纳观察病例。其兼证或/和标证的辨别标准均严格按“指导原则”[1]进行辨取。排除病例标准均按“指导原则”[1]严格进行筛选。

1.2 病例分析与分组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8~58岁,平均(34.2±6.7)岁,病程13~98个月,平均(58.4±7.3)个月。临床分型:普通型26型,高血压型9例;急性发作型5例。轻重分析:重度18例,中度14例,轻度8例。40例中接受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32例。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17~59岁,平均(35.2±6.2)岁,病程13~101个月,平均(59.8±7.2)个月,临床分型:普通型24例,高血压型12例,急性发作型4例。轻重分级:重度17例,中度18例,轻度5例。40例中接受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者31例。两组在性别、病程、临床分型分级和使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等方面基本一致。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及用法 治疗组(1)慢肾康复汤:丹参30g,黄芪30g,生地20g,熟地20g,山茱萸15g,怀山药20g,茯苓20g,泽泻15g,丹皮20g,川芎15g,莪术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山慈姑15g,土茯苓30g,女贞子30g,日1剂,水煎服。(2)慢肾益泰胶囊1号(党参、黄芪、冬虫夏草、紫河草、穿山龙、生地、鸡内金、枣皮、雷公藤、丹参等16味中药组成,经严格按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口服,每次5粒(每粒含复方生药粉0.5g),日服2次。(3)慢肾益泰胶囊Ⅱ号(水牛角、血余炭、太子参、鹿角胶、蚕茧、龟版、马鞭草、仙鹤草等16味中药组成,经严格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口服,每次5粒(每粒含复方生药粉0.5g),日服2次。对照组:(1)肾炎四味片(武汉东山制药厂生产)口服,每次8片,日服3次。(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6g,日服2次。两组病例在接受治疗期间除正在使用激素者继续减量使用到停用外,一律不加用其他任何中西药治疗肾炎措施。如合并感染时则选加无肾毒性中西药物,血压高者可与降压药配合使用。一般3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病例用药时间为2~4个疗程,最长达6个疗程,两组疗程基本一致。

2.2 病例疗效观测 统一制定表格作出详细记录,包括症状、体征、舌脉、血压等变化。血、尿常规每周查1次,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治疗前和治疗后每两周检查1次,血浆、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前后每月检查1次。

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分析差异的显著性。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