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债与经济稳定 [清末公债的经济分析]

国债是商品济和信用制定发展基础上产生是特殊财政畴。

由国职能扩展特别是对外进行战争和加强国干预济际国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仅靠增加税收已不能满足国各项开支政府往往信用制业已建立和发展基础上以国信用形式集部分社会闲散金以弥补财政金不足。

初筹措国债目般是了克当财政困难。

主义初期国债是进行原始积累重要杠杆。

马克思说公债成原始积累强有力手段。

它像挥动魔杖样使不生产货币具有了生殖力每次国债部分就成从天而降落入包税者、商人和私人手撇开这些不说国债还使股份公司、各种有价证券交易、证券投机总使交易所投机和现代银行统治兴盛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83页。

)正常情况下国债发行都必须以发育完善、运作正常、流通顺畅国债市场依托。

如没有相当发达国债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债二级市场国债发行也是不可能。

国债市场发展状况直接制约着级市场国债发行

国债市场作综合实施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结合而日益成国运用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重要工具。

国债市场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政府济目标实现和政府调控市场成效。

、问题提出清末由军费及各项赔款支出巨财政捉襟见肘。

了弥补财政不足是便效仿西方发行公债

清末总共发行了三次公债89年息借商款、898年昭信股票和9年爱国公债

清政府发行债是89年息借商款。

这次发行公债目是了应付甲午战争军费由户部建议向富商巨贾借款成战争留下纪念品。

发行办法是向北京及各省分额募款以地丁、关税担保各省实行募款办法各不相如北京规定分两年半还付息以6月期期还息不还二期起息还每期还月息7厘印票以00两张如万两以上可给虚衔封以示鼓励举债对象是官绅商民。

(千驹《旧国公债史》(8999)华局98年版页。

)这次发行公债虽无总额规定但拟定了六项办法实际发行额0万两但由弊病丛生形捐输895年遂停止发行

清末二次公债是898年昭信股票比上次息借商款更接近近代公债

当了偿付《马关条约》规定四期赔款计划发行总额亿两取名昭信股票皇上昭示信公债

公债票额分00、500、000两三种年息5厘以田赋和盐税担保分0年还清并规定0年用减债基金还。

债券准许抵押售卖但报户部昭信股票局备案。

规定给官衔以鼓励。

(上5页。

)次公债无论发行方法还是发行程序都较次息借商款更完备但是亦因流弊多而戊戌变法(898年)停办。

发行至停办募款000万两

清末三次公债是9年所谓爱国公债

当正值辛亥革命爆发际筹集镇压辛亥革命费维持封建统治计划发行3000万两取名爱国公债

公债票面额分5元、0元、00元、000元四种年息6厘以部库收入担保期限9年前年付息5年平抽签还。

这次公债清政府行将崩溃发行各界对清政府已失信任所以般商民很少认购只有少数王公贵族、武官员购买少许。

(上6页。

)绝部分是由清皇室以帑现金购买实际发行额60万元及发行完毕清政府便被推翻了由北洋政府继续承担。

清政府发行三次公债许多学者曾进行了专门研究见仁见智。

目所及概涉及以下几方面容。

清政府发行公债原因致归清政府财政危机。

如有人认随着西学东渐清朝统治集团部部分人开始对西方主义公债有所了并主张效法外洋向民募债。

清政府也因财政危机日见严重不得不考虑新辟财。

(朱英《甲午息借商款述略》《贵州社会科学》993年期。

)是维持清朝腐败庞官僚机构开支二是了应付甲午战争军费要。

(胡宪立、郭熙生《国早期公债》《郑州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9年6期。

)关清末公债发行所产生种种弊端方面是由社会济条件局限另方面则是由清政府身腐败而造成。

公债失败原因主要清政府贪污腐败统治下发行公债变成了官绅变相捐输和对人民变相勒。

公债发行出现许多流弊。

如昭信股票发行引起银钱铺倒闭;籍端勒、商民贿嘱免;官绅吏役视利薮从渔利;驱民使投洋教以护。

三这些公债都不用生产方面而是用弥补赤、补充军政费用、用以赔款因而这些公债没有起到西方公债那种原始积累杠杆作用而且从国债市场身看当存着法律与监管体制不完备、介机构不成熟、市场发展空比较狭窄等差距。

清末滞金融市场严重妨碍了国债发行、流通国债金融功能呼唤国新式金融体系诞生。

五从公债发行现状看清末公债具有完全行政摊派、不流动特。

国债流通市场应包括统全国国债托管、清算系统、银行组成统和开放市场框架才能推动国债市场健康发展清末公债取得成功根由也。

(千驹《旧国公债史》(8999)华局98年版页。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五、六有关容上诲人民出版社000年版。

胡宪立郭熙生《国早期公债》《郑州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9年6期。

李巨澜《清代发行三次公债及其失败原因探略》《淮阴师专学报》99年6期。

)3关清末公债作用和义当以及史学著作不断地受到攻击和指责以至其积极义被忽视了。

有人从政府发行公债增加了商人济担角出发认如说洋运动期吸收商股创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洋企业某些方面尚定程起到了促进国主义增长作用那么甲午息借官款则不仅丝毫产生这方面客观积极作用相反还阻碍了国主义发展。

(朱英《甲午息借商款述略》《贵州社会科学》993年期。

)但也有人评论说封建社会或奴隶社会君主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普天下莫非王土。

率土滨莫非王民臣民对君主只有完税、纳粮义绝没有臣民放债给君主而君主反要还债道理。

把政府和人当成对立济单位这种观念发生是十八世纪主义获得相当发展以识反映。

清政府发行公债开始接近主义性质公共信用制觉不觉地把政府(君主)和臣民关系摆平等位置上公债形成国和公债认购者是借贷关系。

(千驹《旧国公债史》(8999)华局98年版页。

)基础上进步认是了抵制外侵略财政要而发行具有爱国公债性质。

突破了清代惯用捐输、报效等封建落筹款方式而采用借债方式应付朝廷紧急财政要这财政手段和财政观念上都是具有进步义。

以皇帝名义向臣民举债对封建等级秩序是巨冲击。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五、六有关容上海人民出版社000年版。

)即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清末公债影响和义这相对薄弱问题从济学视野结合国债理论就清末公债李嘉图等价定理有效性、公债认购主体居民济行、公债发行货币效应等方面对公债济影响进行分析。

不当和不足处恳请斧正。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