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X—2在外阴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COX—2在外阴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25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20例癌旁营养不良(VD)、15例尖锐湿疣(VCA)和5例外阴正常表皮中COX—2的表达

结果COX—2阳性表达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VINⅢ和VCA(P0.05),与癌旁增生型VD差别不显著。

VINⅠ~Ⅱ、正常外阴表皮、癌旁硬化苔藓型VD无表达

COX—2表达与VSCC组织分型有关(P0.05),更强表达于高分化型中(P0.05)。

结论ILK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高表达的COX—2预示着VSCC的高度恶性、高侵袭性、高转移性和预后不良。

【关键词】外阴肿瘤COX—2免疫组化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也叫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PGH合酶)。

是从膜衍生的花生四烯酸转化为PGH2的限速酶。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intraepithelialneoplasia,VIN)是一组外阴癌前病变,既往称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

目前将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分为VINⅠ、Ⅱ、Ⅲ级。

本研究目的是检测ILK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VS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OX—2与外阴癌变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与试剂选取1996—2010年在本院就诊的外阴病变患者的石蜡标本,VIN30例、VSCC30例;正常外阴皮肤10例。

组织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

浓缩型兔抗人COX—2多克隆抗体,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免疫组织化学超敏试剂盒、DAB显色剂均购于福州迈新公司。

试剂盒内说明进行染色,用已知的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以PBS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2方法免疫组化SP法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结果判定:COX—2免疫阳性染色为细胞质出现清晰的棕黄色颗粒,光镜下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200个细胞,按阳性细胞占同类计数细胞的百分比,将染色结果分为四级。

ILK阳性细胞数分级:阳性细胞百分率≤5%为阴性(—),阳性细胞百分率6%~50%为弱阳性(+),阳性细胞百分率51%~80%为阳性(6),阳性细胞百分率≥80%为强阳性(7)。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COX—2在VSCC及VIN中的表达COX—2表达阳性率见表1。

COX—2表达于胞质染色均呈棕黄色。

表1COX—2在VSCC及VIN中的表达(n)。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