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武林大会》心意六合拳之误(下)]武林大会

(接上期)      第九式龙形裹横      龙形裹横,马先生示范,右足横行于对方身后,锁其左腿的同时,右臂平横在对方的胸腹前,左掌扶贴于右小臂阴面。

继而,双臂合力,一起从左向右平行横捌,由于失去平衡,对方必然应声而跌。

心意拳龙形裹横之法,练的是横捌之劲,其有三式:一是十字裹_横,二是大劈裹横,三是龙形裹横。

三式裹横,各专其用,各显其能,虽然同是裹横,但技法不同。

十字裹横为横拔捌劲,大劈裹横为横争捌劲,龙形裹横为横扫捌劲。

三种裹横的练法,常常容易弄错。

马先生示范的“龙形裹横”,实际应是大劈裹横。

此式采用的是横开三簧锁的劲法,关键在“二争力”。

当右臂平行向右横捌时,左臂必须极力向左抽拉,形成两力相争,才能使大臂裹横发劲气满力足,产生极大的爆发力。

因此,“平行”横捌的大劈裹横,必须采用“二争力”的发劲方法。

马先生使用的“两臂合力法”,就会使右臂的发力受到牵制。

而“拔根”横捌的十字裹横,由于右臂下垂,又必须采用两臂合力的方法,才能使发力透彻。

其间,两者劲意与方法的差异,要细细玩味,静静玩拳,才能有所察觉。

解释了两种裹横的差异,再说龙形裹横的练法

古传龙形裹横有两式,一为体,一为用。

这里只作简述:右足轻轻上步,右掌慢慢托起,高与肩平,左掌后抽贴肋的同时,左腿轻提平胯。

左足再落步,右掌徐徐下劈,与左臂交为十字,下蹲呈右式龙盘步,面向南方。

继而,向北右旋体180度。

双足扣摆,两臂十字翻花,左掌左旋,从腋下套出,从右旋的右掌背上穿出。

再轻提右腿,左掌缓缓下劈,下蹲呈左式龙盘步面向北方。

继而向东。

又转西,复归于南。

悉此法,四正四隅,可随意趋之,尽在十字翻花和双足扣摆的运用。

此式柔盘,可贯通九节,平阴阳,疏气脉。

盘肘,愈轻愈佳,如飞羽轻轻落地,似雪花静静飘散,行拳至此,方尽其妙。

至于活步之法。

须游身而行,绕圈而进,忽起忽落,轻捷自如。

忽儿,雷声一起,借旋体之力,向身后横扫,犹如惊龙回身。

此即“龙无直行”之意,而非“曲行两角”之说。

第十式白猿献果      白猿献果,马先生示范,左掌仰上,用虎口卡敌喉,合右掌推击下颏。

经考,在姬氏传承的拳法里,未见白猿献果

此式为“自编拳”。

我们可以用“筛选法”和“比对法”对其进行考实。

(一)筛选法。

心意拳有一条门规,同期学艺,分而授之,而且严禁私下交流拳技,有违者,即被逐出师门。

此种六耳不传的授拳模式,代代相沿,这就保证了拳法原始名称的纯洁性。

其结果是,相同者,师所传;相异者,己所编,泾渭分明。

基于这一特点,我们把各派拳法名称用筛选法进行筛选,凡是彼此相同的拳法名称,即为姬氏所传,不相同的名称只能是“自编拳”了。

用筛选法对白猿献果进行考查,就会发现,白猿献果一式,在其他多数门派的拳谱中均无记载。

因此,可以认定,此式为后人自编自造的拳法

只是蚌埠一脉有“白猿献桃”的练法,民国年间的心意拳大师宋国宾在蚌埠取八卦,纳形意,合三脉而修,吸收了八卦掌中的“白猿献桃”,但此“白猿献桃”并非马先生示范的“白猿献果”。

使用筛选法,为防漏误,须从第八代开始筛选,筛到李政。

张海洲,发现拳法渐渐增多,再向前,筛到马学礼,曹继武,发现六合为一百五十六式。

还要向前筛,一直筛到陈抟的《太华希夷无为灵动・心意功修持密法》,终于看到了“十大真形的原始状态”。

原来,有鹤无鹞。

其修炼,主灵动出架,带出十种动物在自发灵动中的原始形态。

因此,世传六合,只能称“十大形”,不可能称“十大真形”。

同时。

还找到了原传十二式的源头,是由陈抟十形,增鹞猫两式,演化而成。

前六势“主刚”,鸡鹰马虎鹤鹞演成武技,一律为“刚劲”;后六势“主柔”,熊猴龙蛇燕猫演成武技,一律为“柔劲”。

因此,流传的各种十二势,由于刚柔不分,仅此一条足以断定皆非为原传十二势。

(二)再说比对法。

使用比对法,可以发现问题,如果两种拳式的“劲意落点”相互雷同,其中必有一式是“自编拳”。

诸如“燕子穿帘”的技法,为掌推下颏,“白猿献果”也是掌推下颏,这样一比对,有“穿帘”不会有“献果”,有“献果”不会有“穿帘”,谁真谁假?“献果”在各派得不到印证,而“穿帘”在各脉皆有传承。

因此,燕子穿帘为原传拳法白猿献果是自编拳法

拳用于身,古人已有成法:一抄下颏二抄臂,三抄腿裆四举跌,五抄开弓横用手,六抄铁牛耕铲敌。

意思是,抄下巴,用燕子穿帘,抄手臂,用燕子穿林。

抄裆有四法,燕子抄水――直抄,燕子飞――举抄,开弓放箭――横抄,铁牛耕地――铲抄。

六种抄法,古人已设计得完完整整。

第十一式鹞子入林      鹞子入林,马先生示范,用左手接对方右手,上右步,人中门的同时,右肘横扫,擦击其胸。

此为鸡步盘肘,是鹞子入林在走转时演化的“变手”,并非鹞子入林的“本架”练法

鹞子入林斗艺,形似游鱼,游刃在人隙之间,为阵中斗杀的上乘武技。

若未得正法,即使尽毕生之力,也难见全貌。

所谓鹞子入林鹞子在树林里必绕树而飞,林叶密,乱枝交,回转而翔,为必取之法。

人学鹞子飞,一进树林,也要见树就绕,见林就转,在林中自然回旋,擦肩而过,翻身而行,若飞鹞穿绕在密林空隙之间。

走转时,要有“连招”穿树夺人的威慑力,迫其退避三舍。

虽在重围中,却困我难近,围我难合,矫矫健健,游回在空隙间,左冲右突,来往于随意中。

夫!鹞子穿翻形态矫健也,若惊龙腾翻,回折四方;行拳发招,手翻身翻盘步走,穿宫阵游斗八方。

发把时,雷声一震,乱其神,苦其魄,惊走百万兵!记为人林论。

对于“鹞子钻林而绕树的习性”,形意拳则认为,鹞子只会“钻林”,不会“绕林”。

因此,鹞子入林只有“钻林”的形象,设有入林后的“盘绕”。

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形成偏执的人林概念,形意拳鹞子入林的构思,只能局限在自编“组合式崩拳”上,认为崩拳的直拳冲击有“钻林”之形,这就是鹞子入林

鹞形的钻林之法,指的是“身钻”,而不是“拳钻”。

林中盘技,侧身贴树而冲谓之“钻”,翻身而旋谓之“绕”,“钻与绕”相依相连。

此技盘熟了,在人群中可见缝就“钻”,见空就“绕”,颇为得手。

崩拳练法,只走直线,无法盘走翻旋。

因此,崩拳既不能“钻林”,更不能“绕林”,崩拳的直劲钻打,不是九宫斗阵的鹞子人林

形意门本无鹞子人林练法,只是在郭维汉传承的拳法里猜测,崩拳落点的“拳头子”有点类似“鹞形的钻林之象”,于是对崩拳稍加改动:就变成了鹞子人林

李洛能做梦也没有想到,鹞形的钻林之法是钻在“身法上”,不是钻在“拳头 上”。

又有襄县心意拳,则认为四把锤里的转身“肩切”才是鹞子入林

这是练“一形兼带十形之义”的道理,不是实作的鹞子人林

鹞子入林的盘练法很复杂,这里只作简单说明。

上右步,左掌从右臂下穿出并前伸上托,高与肩平的同时,右臂屈肘上提,右掌背横布于头部右侧,呈鹞子入林左式,面向南方。

继而,随着向右旋体,右掌从左臂下穿出,左掌再从右臂下穿出的同时,上左步扣摆右步,可运至西南、正西或西北三个方向,不必拘谨。

这两步很讲究,可随意调节范围和方向。

紧接着,扣左步摆右步,再扣左步摆右步的同时,右掌穿左臂,左掌又穿右臂,右掌再从左臂下穿出,定式呈鹞子入林右式,方向任意调节,不可刻板。

步法三扣三摆,共绕行450度,按此法可左右盘旋。

不足之处是,在换式时却有定式的迹象。

还有一种练法,在太极阴阳鱼上运转鹞子入林右式循顺时针方向盘旋,左式环逆时针方向盘旋,其状式式相连,首尾相接,游身翻走不停势。

所行两圆的范围可大可小,只在交接处以两步作换式变势。

随着步法的变换,可转四正,可绕四隅,飘飘然如翔鹞翻旋。

手法的穿绕暗含鲤鱼的翻身,身法的翻拧兼带靠打胯弹,步法的运转要轻快迅捷,以盘旋的龙形步为主。

但在诸位名家的录像中,却把鹞子人林练成直行步,这样也就无法盘树转林了。

林中盘技,先要围绕一棵树进行三角步定势盘习。

此技为顺步龙缠身,只有定步练法,由拗步鹞子入林变顺步演成,两者的手法相同。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鹞子入林在活步盘树穿走时,由于速度快,只见顺步践行,不见拗步形迹。

于是,有人把此种练法说成是龙缠身。

其实不然,鹞子人林的拗步形式在穿行中一闪即过,与此衔接的拳法为顺步鹞子侧身。

在外形上,又与龙缠身相似,所异者乃鹞子侧身为践步穿走“s’,形,是过树窜林的重要手法,被拳家珍为林中密技,藏而不露。

由于很多人不知道鹞子侧身的功用,也就无法在林中盘艺了。

这里,还有个问题,鹞子入林冲树时一掠即过,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浮滑。

于是,专设龙缠身一式,进行定步排树,以补之不足。

由此可见,古人用拳的精微之处。

明白了这些道理,再说鹞子人林的穿树方法就方便了。

在树林中选择两棵树,甲树在南,乙树在北,间距以两大步为宜。

练习时,面向南,先盘右式鹞子入林,用三角步围绕甲树向左旋体。

盘法是,右足越过树干向东南角上一大步,左足随之再向左横步后退。

此时面向北方。

与此同时,右掌从左臂下穿出,经三次抱球,右掌再复而穿出,恰合左足呈拗步右式鹞子人林

紧接着,右式鹞子人林一闪即过,疾上右足落在树根旁。

此时。

已转换呈顺步右式鹞子侧身。

继而左足向前跨一大步,右足再向前跨一大步,落在乙树近侧,于是左足再越过树干,围绕乙树盘走左式鹞子入林,方法同前,不再赘述。

等到掌握了两棵树的盘绕方法,就能在树林里随意穿行。

因为,串联双株与贯林绕行的基本方法一样,只要调节双足的扣摆角度,即可运转到任何方位。

但这里有个实际问题,林间树木的间距有大有小,“间距大”又如何过步?古人传有一法,简介于下。

例如,走转时内裆之右足,不要落在甲树根部,只要向前上半步,左足就能借着冲刺力向前蹿出一大步,右足又借左足之力蹿落在乙树旁,于是再转左式。

这是鹞子入林的“半步玄机”,大家试一试,看看灵不灵?林中过步,还要躜穿几丈远的间距,以训练远距离过树穿杀的特技手法。

践步之法,取鹞子侧身绕穿之步,飘然而至。

手法采用上惊鲤鱼翻身戳其目,乱其神,势必躲身而避;下用铁牛耕地,捣其裆,铲其阴,必然退步而让。

这两招绝技连环施用,敌唯有顺避闪身,于是就留下缺口,岂有不出重围?   但在实际的围斗中,鹞子入林的作用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大家还不知道鹞子入林有阴阳两式的练法,由于阴式与阳式需要依存相济,因此,失去任何一方,就不能充分发挥鹞子人林的功用。

有传云:“得了反阴阳,难得正阴阳。

”可见,鹞子入林阴阳两式的传承是十分保守的。

什么叫阴阳两式?若喻以天理之象,使用三角步,作自身旋体,就像地球在自转,此为“反阴阳”;使用绕行步,作围环运转,就像地球绕着太阳在公转,此为“正阴阳”。

因此,拳技的绕行只有呈显阴阳运转的自然天象,方尽全劲,才是鹞子入林的完整练法

《马氏六合谱》中说:“若遇人多,三摇二旋。

”“两旋”,是指正反阴阳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式。

这里,马学礼说的“两旋”,包括阴式与阳式,不是取其一而单旋。

“三摇”,是指晃身三摇的熊形猴相,为心意三绝手之一。

襄县某君,缩着脖子立个熊出洞的姿势,说这就是熊形猴相,那是弄错了。

熊形猴相一式,连那些名门大派的尚不见传承,何况襄县小传?形意拳某些弟子,戴家拳某些传人,在著书立说时,动不动就说“三摇两旋”。

形意拳是不是有“三摇”,你练过吗?戴家拳是不是有“两旋”,你会练吗?连自己还没有搞清楚“三摇”与“两旋”为何物,却要读者去“三摇”,去“两旋”,岂不笑话?   备考:传云,有一式斜形把,为鹞子人林的原始练法

盘时,两臂上下展开,前掌布于头上方,后掌落于胯下方,双掌心侧向,形如鸟之张翼,振振欲飞。

练法同前说,手法有异。

穿行时,一侧贴树而冲,以不碰树干为上乘。

因此,所穿空间必为最小的间距,也就不必在“人为缩小的等距”间钻绕了。

第十二式马亮蹄      马先生示范的马亮蹄,为古传马形拳法之一,此式的“练与用”显得轻巧而随意,双拳轻轻一握,弹打对方面门。

由于距离近,动作简洁,命中率极高,只要穿进对方双臂,一提一扑,发无不中。

马亮蹄一式,看似平常,但伤害性极大,容易击中对方双目,所以,不可随意乱用,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此把用劲的方法,一在拳心,一在腕根,双拳的间距宜小不易大,距离大了,就不能发挥“亮蹄”的技击作用。

心意拳中,还有一式七星打法,专用单手拳心轮流击打对方面部,如此则与马亮蹄配成一对,使用单双拳心弹拍面门的“拳心技击”。

马亮蹄的练法说流传不广,是一式比较生辟的拳法,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此式的正传练法

也有人称此式为“白马亮蹄”,但把练法弄错了。

“自编者”认为,既是“亮蹄”,必在足上,于是,双掌摆动如抡劲,前脚掌极力上翻,以示“亮蹄”马之疾奔。

收缰亮蹄必然成双,何以单腿而亮?殊不知,古人的“亮蹄之法”在双拳上,不在单足上。

因此,今人编拳,怎么能猜透古拳法之用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