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黄饮对IgA肾病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IgA肾病黄饮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指一组以肾小球系膜区的显著弥漫性IgA沉积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血尿发作。自1968年Berger首次提出以来,全世界已有广泛报道,该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40%[1]。IgA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笔者应用芪黄饮治疗IgA肾病,观察IgA免疫复合物肾小球中的沉积,以及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IgAN的诊断标准[2]和IgA肾病的病理分级标准[3]及中医脾肾两虚,气阴不足证候诊断标准(按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1992年安徽太平会议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中的标准诊断及分型)。

1.2 病例分组。

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20±12.21)岁;平均病程为(6.26±2.67)年。其中轻微病变12例,微小病变伴少量节段性系膜增殖9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7例,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弥漫硬化1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50±13.63)岁;平均病程为(6.54±2.39)年。其中轻微病变11例,微小病变伴少量节段性系膜增殖10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7例,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炎2例,弥漫硬化0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芪黄饮颗粒剂(黄芪15 g,太子参15 g,生地黄10 g,山茱萸10 g,泽泻10 g,山药30 g,云苓12 g,女贞子10 g,旱莲草15 g,茜草根15 g,大小蓟各15 g,白茅根15 g),每包15 g,3包/d,分3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

1.3.2 对照组口服潘生丁25 mg,3次/d,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

以上两组病例依据病情对症处理,如高血压者给予降压药治疗;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生素;合并肾病综合征给予激素治疗;水肿明显者给予速尿和安体舒通等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症状观察尿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手足心热,面浮肢肿,腰膝酸软疼痛等。

1.4.2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花环率(%),红细胞循环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

1.4.3 辅助检查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晨尿红细胞形态加计数、肾功能

1.5 红细胞C3b受体及免疫复合物(immunocomplex,IC)测定[4]红细胞C3b受体测定:取1 ml待测新鲜枸橼酸抗凝血离心,取出血浆放另一试管待用,将待测红细胞配成1.25×107/ml使用液;取50 μl血浆加50 μl酵母菌悬液和50 μl红细胞悬液充分混匀,放入37℃水浴30 min,取出后轻轻摇动,再加25 μl 0.25%戊二醛,轻轻混匀,分别用滴管吸出,水平涂片,吹干,甲醛固定,瑞氏染色,生理盐水洗片后吸干,高倍镜观察,1个红细胞结合1个以上酵母菌为1朵花环,取100个红细胞计算。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测定:取50 μl红细胞悬液加50 μl酵母菌悬液混匀,放入37℃水浴30 min,余下步骤同上,计数时1个红细胞结合两个以上酵母菌为1朵花环,取100个红细胞计算。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制定的《慢性肾炎疗效评定标准》及1992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疗效标准拟定。自觉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正常,红细胞持续消失3~4个月,尿蛋白持续阴性为完全缓解;自觉症状、体征缓解,肾功能正常,红细胞持续减少≥50%,尿蛋白持续减少≥50%为显著缓解;自觉症状好转,肾功能基本正常,红细胞尿蛋白减少分别≥25%为好转;自觉症状、体征无好转,肾功能恶化, 红细胞尿蛋白无变化或恶化为无效。

2.2 总体疗效两组药物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1 中药组与对照组治疗IgA肾病疗效比较(略)。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见表2。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积分值变化情况(略)。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情况见表3。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upq,BUN,Scr比较(略)。

2.5 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花环率,红细胞循环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观察见表4。表4 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指标比较(略)。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