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采访深度+思想深度】 深度人物报道范文

前不久,笔者反映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10年的通讯《正面激情 背面执著》获得了2008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奖二等奖。

联想起笔者获得2007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二等奖的《扬大副教授街头擦鞋》一文,笔者感到:记者采访深度、思想的深度,决定着人物报道深度

一      江都大学生村官黄俊,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赞为“现代大学生村官的好榜样”。

2008年8月中旬,笔者接到采访黄俊的任务。

根据编辑部制定的基本的采访计划,上网查了不少关于黄俊的资料。

除了参加扬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一次采访外,笔者自己也开车去村里呆了两天,做了一些“规定动作”外的自选动作。

这组报道,从采访到写作完成,前后花了整整10天时间,大约采访了和黄俊有关的10多个人,还和黄俊一起工作了一整天。

此后又一个人在村子里转了一上午,和不少村民有过交谈。

2008年9月12日、13日两天,扬州晚报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报道

笔者黄俊这个典型人物的采访和写作中,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不放过一个“有故事的人”   对于黄俊报道,本来扬州市委宣传部的要求是写一篇通讯,分上下篇发表。

扬州晚报总编室对这组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记者能拿出3~4个整版的稿件。

这对于一个人物报道来说,1万多字的稿件,需要大量的采访才能充实。

宣传部提供的一些采访对象仅限于村里的一些干部,这显然是不够的。

而且,很多故事从黄俊的嘴里说出来,也缺乏现场感。

采访过程中,黄俊的某件事迹只要涉及其他人,笔者就尽量去找这个当事人,让他复述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这样虽然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报道真实可信。

2.记者参与报道对象的工作   经过整整一天和黄俊一起工作,确实让笔者对一个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蒙太奇画面拼接的叙述方式不仅使黄俊一天的工作更加立体,也能给读者更加真实的感受。

3.细节决定成败   在采访之前,市委宣传部给了一叠黄俊的事迹材料,每家媒体都有。

怎么能把报道做出晚报特色来?只有尽量挖细节。

比如,笔者在和黄俊相处的过程中,发现黄俊的QQ签名是“励志照亮人生,思路改变命运”,发现黄俊手机的铃声,是央视创业节目“赢在中国”的主题曲《在路上》……这些都是一个村官身上最小的细节,但很能反映问题。

还有民和村村主任韩国江向记者透露的一个细节,黄俊从来不拒绝村民给他递的第一支烟,等等,这也反映了黄俊尊重农民,融入农村生活的特点。

有了这些细节,才有底气做出特色来。

4.让采访对象自己表达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笔者想,能否让他自己写一篇“10年感悟”,这不比笔者说他的感受更有意思吗?有这个想法,一是基于黄俊本来就是个大学生,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二是因年初在做教授擦鞋系列报道的最后,请常再盛写了一篇自白书,效果很好。

二      新闻需要思想,这似乎和客观真实的新闻传播要求有些矛盾,但笔者仍然坚持认为,新闻是有思想的。

新闻,能吸引人的新闻,必然引起大众的思考。

2007年12月26日,扬州晚报刊发了笔者采写的人物报道《扬大副教授街头擦鞋》,引起了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

广州日报、北京广播电台、海峡都市报及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100多家网站纷纷转载。

回顾这一报道,笔者感触颇多。

笔者听说常再盛上街擦皮鞋是为了寻找尊严,笔者觉得这是一个能提升公众对生活、生命价值评判力的好例子,这样的新闻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读了它的人,会自然而然审视自身的生存状态,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想碰撞。

思考了,才会更加关注,这是“注意力”经济时代不变的法则。

其实常再盛也没有预料到会造成这样的轰动效应,笔者报道客观上确实给他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和巨大的社会压力。

但经过沟通,他还是非常愿意配合记者,笔者对他说:“我不能控制舆论,但我肯定自始至终客观真实地报道

”他也很理解,用他的话来说,和记者一路同行,“不亦乐乎”。

后来一个朋友在笔者的博客上留言说:如果能进一步追问知识分子应该肩负起怎样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的价值将会更大。

也许他说得对,也许还有更好的推进方式。

仅仅做到“常再盛现象”,可能还有些失之于浅。

无论是对黄俊报道,还是对常再盛的报道,笔者都深深感到:思想有多深,采访有多深,记者就能走多远。

使自己的采访深入、再深入,给自己充电,开拓自己的思维,增加采访的厚度和思考的深度,是一个记者前行路上面临的最现实的课题。

(作者单位:扬州晚报)。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