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哮喘患者的六点忠告

专家简介 毕业论文网   何权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常委、睡眠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长期致力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预防、长期管理治疗、病因、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2006年5月9日是第八个“世界哮喘日”, 本刊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何权瀛教授谈谈在哮喘防治过程中,患者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球哮喘防治策略和我国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对哮喘全面控制提出了八项具体目标,这是呼吸科医生和广大哮喘患者应当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然而,据1998~2000年对16个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共8500多名哮喘患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哮喘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很好控制,主要表现为日常活动受限,非预约门诊就诊率和急诊就诊率很高,即使在医疗技术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完全控制率尚还不到5%。

为什么至今我们还不能达到完全控制哮喘的目标?仔细分析起来,原因很多:首先,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患者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缺少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等。

其次,尽管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哮喘的认识逐渐深入,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不断问世,且已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治疗规范,但某些医生和绝大多数哮喘患者哮喘的认识非常滞后,有的甚至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再次,医患之间缺乏持续、系统的沟通,临床医生忽视哮喘的宣传教育工作,消极等待哮喘患者上门求医(包括门诊和住院),也是哮喘无法得到良好控制的重要原因。

全球哮喘防治倡议中定义的哮喘控制目标为:最少的(理想是无)哮喘症状,包括夜间症状;最少的哮喘发作;无急诊就医;需用最少量的(或不用)β2受体激动剂;无活动受限,包括运动;最大呼气流速(PEF)昼夜变异率。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