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该为谁发声

每一位代表都敢于为特定群体发声,纷繁的意见在公开的讨论和交锋中形成共识,这是两会代议制度的本质。

下载论文网   在两会代表委员中,企业家是一个特别引人关注的群体,也是一个容易被标签化的群体

1993年,刘永好等23位民营企业家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被视为民营企业地位提升的标志性事件。

本次两会5000余名代表委员中,上过各类富豪榜的民营企业家达到203位。

这意味着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得到社会的公认。

但对这个群体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还是被简单标签化了。

两会这个特殊的舆论场,一言一行都容易被放大,衬上标签化的背景,就容易产生种种解读。

如何在两会这个平台发声,对企业家而言,是一门大学问。

一位知名企业家在政协大会发言,讲了一些自己企业的事,就引发其他委员吐槽,认为这位委员是在借大会“做广告”。

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

对如何拿捏身份“很纠结”,“比如过多跟互联网、行业有关,可能有人会说你怎么只为自身代言?如果不提行业问题,可能行业的人会说你作为行业代表,为什么不为这个行业说话?”   质疑和自我纠结,其实都是一种进步。

早年,无论是企业家本人,还是社会公众,都更多地把代表委员的身份当作一种政治荣誉。

他们大多抱着“学习”的态度参会,在公开场合谨言慎行,社会对此也并无太多苛责。

当然,私底下长袖善舞的企业家不会浪费机会,很多困扰企业和行业的难题都会在此得以推动解决。

慢慢地,企业家开始认识到两会平台的重要性。

一些企业家开始有意识地为企业家群体代言,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企业家群体的地位问题,都由企业家代表委员之口引起大家的重视。

也有些企业家两会当做一个“秀场”,借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甚至为自己的公司“做广告”。

当然,能够当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企业家,其公司一般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企业家讲自己公司的事情,同样具有引起大家对这个行业关注的作用。

最近两年,很多企业家开始像马化腾那样“纠结”自己的身份,对于在两会上讲什么更加慎重,一些企业家的发言不再局限于专业领域,而是专门花时间调研公共问题后再来发表意见。

今年更有委员质疑企业家的发言。

两会上的争议和交锋,当然是一种进步。

质疑和纠结背后,其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企业家参加两会,到底该为谁代言?是企业利益,行业利益,还是更大的公共利益?这个问题,不仅企业家要回答,其他代表委员,同样需要回答。

其实不难发现,企业家两会上提了许多专业的提案议案,比如雷军曾经提出的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建议,李彦宏提出的“中国大脑”计划,马化腾关于互联网+的建议等。

这些建议,与企业本身利益或多或少都有关联,但非行业中人,恐怕也难以提出如此专业的建议。

和过去企业家无处发声,或不敢发声相比较,企业家不论为谁发声,能够并且敢于参政议政,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代表,都敢于为自己代表的特定群体说话,纷繁的意见在公开的讨论和交锋中形成共识,这是两会代议制度的本质。

企业家完全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为企业家群体发声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