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治疗60例临床分析

胆囊息肉病变(PLG)也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胆囊壁、腔内息肉突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除胆囊结石以外的许多胆囊疾患,常见的有胆囊息肉腺瘤胆囊腺肌增生和早期胆囊癌等[1]。由于症状轻微,以前检出率较低,随着影像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逐渐增加。我院2003~2006年诊治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病变,现就其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PLG 60例均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0~70岁,平均50岁,有症状者43例,伴胆囊结石者22例。

1.2 诊断方法 术前均行彩超、CT及口服胆囊造影术(OTC)检查,检出率为92%、38%、30%,因其缺乏特异性,所以均行术后病理,得到术后病理确诊。

1.3 临床表现胆囊结石者22例,均有胆囊结石发作症状;但临床表现疼痛程度不一,右上腹剧痛15例,隐痛7例,均有压痛及放射痛。有症状者43例,表现有上腹痛、腹胀、恶心、食欲欠佳等。无症状者,在常规检查中无意发现10例,均未表现出有临床症状,这也是其不具有早期发现的原因之一。

2 结果。

2.1 彩超、CT及口服胆囊造影术(OTC)检查结果。

2.1.1 彩超表现 60例PLG患者均行彩超检查,其中20例诊断为胆固醇息肉,5例炎性息肉表现胆囊的大小形态多正常,壁无明显增厚,显示为自囊壁向腔内突出的乳头状或桑椹状,多发,强回声结节,小的仅为强回声点,一般不超过1.0 cm,最大特点有蒂,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合并胆囊结石者15例;与胆囊腺肌瘤不易区别,术后病理证实其中有5例为腺瘤。发现腺瘤10例,彩超表现息肉相似。术后病理证实其中有2例为息肉。发现胆囊腺肌增生12例,表现胆囊壁增厚,于增厚的胆囊壁内有小的圆形液性囊腔,此为其特征性改变,术后病理证实有3例腺瘤误诊为局限性增生。检出8例早期胆囊癌,表现为乳头状、不规则形或团块状结节,基底较宽,发生与胆囊颈部5例,为单发,3例发生于胆囊底,体积较大,大多超过15 mm,为强回声或等回声表现。其余均诊断为胆囊炎。

2.1.2 CT表现 60例PLG患者均行CT扫描,层厚7 mm,层距10 mm,36例诊断为胆囊炎,其中合并胆囊结石者18例,余下24例均诊断为腺瘤息肉及早期胆囊癌,其中息肉10例,腺瘤8例,6例早期胆囊癌,与术后病理对比符合率38%。具体表现胆囊壁内的局限性小结节状影,边缘光滑,可有强化,不随体位变化而改变位置,没有特异性,多小于1.0 cm,息肉腺瘤很难区别。有报道,小于1.0 cm者,CT检出率仅为25%左右。其中有4例合并胆囊结石症。多数学者认为息肉病变直径大于1.0 cm,年龄大于60岁,应怀疑恶变;位于胆囊颈部直径小于1.0 cm的单发病变应高度怀疑恶变。而6例胆囊癌病人中,有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胆囊炎。主要表现胆囊壁局限性增厚,且不规则。颈部3例,多大于15 mm,强化扫描见胆囊壁增强明显。2例胆囊腺肌增生表现胆囊窝区见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楚,中心为水样低密度区。后采用服脂肪餐30 min后CT复查示胆囊缩小,口服胆囊造影剂后16 h检查,肿块内充盈造影剂,胆囊壁明显增厚,但不均匀,壁内散在小点状高密度影,壁内造影剂充盈更明显,出现“花环征”是本病的特征。从以上表现可见,CT对胆囊息肉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