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齿轮传动

中国人比较重视齿轮,把它当成一种美好的象征象征工业和工人阶级,象征现代化,象征公家、官方、大方向、大目标。

因此,乐于将其置于各种证书、徽章、图案的醒目位置,百般突出,衷心推崇。

苏联“十月革命”以后,代表工农劳动阶级的镰刀铁锤图案传入中国,并沿用至今。

可以说,铁锤是较早与工人(而不是工业)、与阶级(而不是全民)、与革命(而不是建设)发生关联的图案

但是,作为一种初级的简单工具,铁锤缺乏大机器、大工业、大生产的意味,而且,它已与镰刀形成固定搭配,成为专有的政治符号,只适于特殊场合的应用。

因此,夺取政权以后,就需要有另外一些符号,来概括和表征国家构成、经济建设等新的因素。

可是,入选的符号中,为什么总有齿轮呢?   齿轮的这种幸运,除了其他原因,我猜,大约跟早期工业观念、机械观念的影响有关。

中国是农耕社会,贫穷积弱,落后挨打,打我们的人枪好子弹又多,还吃罐头,骑电驴子,开汽车。

这些是什么?是工业啊。

你们有工业,我们也要有工业

工业什么?是机器,是齿轮啊。

打开机床护盖,打开汽车变速箱,那里边大大小小一堆齿轮,你咬住我,我咬住它,一动皆动,一荣俱荣。

再说跟传送带、连轴节什么的相比,齿轮的形象也不错,有齿有轮,有方有圆,具有变化美、错落美、直观美、结构美、现代(当时的“现代”)美、衔接美、循环美、工业美――有没有这些美?当时是这么考虑的吗?是不是也受了苏联“老大哥”的启发?不管怎么说,反正就是它了,把它请出来,扎上红丝带,配上谷穗麦穗,有时还配上玉米高粱(代表老祖宗的强项――农业,代表农民,表示与工人联盟,接受工人阶级领导),受我们一拜再拜不断拜,拜成时代新图腾。

这其中,凝聚了千百万人的真诚、纯朴和憧憬,也掺杂了稚拙、误解和梦幻,以为有了齿轮,有了工业,就有了进步,就有了现代化,就有了理想社会。

齿轮被选做时代符号之一种,大约还包含一层意思:小齿轮为大齿轮效力,大齿轮机器效力。

机器什么?是国家,是组织。

个人是什么?用革命经典著作的话说,是“齿轮和螺丝钉”。

所以,即使是结婚、扯婚证这种今天看来很私人的举动,当年也不忘用齿轮等等譬喻、强调一番,以达到“个人服从集体”、“结婚不忘工作”、“生产第一、生活第二”、“事业第一、家庭第二”、“先治坡、后治窝”等教育目的。

奖状毕业证、结婚证上画齿轮、厂房、烟囱和水电站,中国人习以为常,西方人则很难理解,尽管这些东西最先是由西方人弄出来的。

除了淹没一切的红色海洋年代,齿轮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被我们高看一眼。

当年我在单位画黑板报和光荣榜,就画过无数个齿轮

今天,集成电路、互联网、生物工程、知识经济、资本市场、环保组织、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家等等新的或不怎么新但以前不被允许的科技、产业、人物、事物不断冒出来,社会生活翻天覆地,日新月异。

在婚书、聘书、奖状毕业证、商标、会标等文本的构图设计中,齿轮的出场频率渐渐少了起来。

【原载2009年6月14日《新民晚报・夜光杯》】   题图/齿轮中的世相百态/孙万帅。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