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演以精,拳打半步巧:武拳

中老年修炼养生太极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多求快,浅尝辄止,学的门类多,有拳、剑、扇,学的套路多,动作多,求师也多,内容与方法都很杂,一天数招式,几日一套路,一练好几年,还不能通太极之道的大有人在。

其精神可取,但效果甚微,实为可叹。

其原因是没有深研、细究、精练。

古拳俗语曰:拳打半步巧。

如同一个医生,欲知一个人的血型,只需抽血化验即可。

欲知一个人的拳理、拳势、拳架、拳法,只从半步招式里便可探知。

这是因为在一套拳里,往往是从半步开始的,任何一种起式都离不开半步,而起式又称为母式。

半步里可探知其神行身随、意引气运的状况,体现动静之机、阴阳之变与虚实开合。

半步映衬功行一千,功满三千,窥知习拳者的惨淡经营与刚韧精进,故古之教拳练拳者十分注重半步里的诀窍,先在半步里循规蹈矩、尽现玄真,再推而广之,延而展么,升华拳艺。

既然如此,那么半步拳里究竟有哪些玄机呢?依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半步拳里可观照清静拳境      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

心境、意境、拳境三者合在清静二字上,半步里必有折射。

而要做到清静,至少有两点要做到,入静的深层性,切忌表层性、外在化:放松的彻底性,即皮毛骨肉筋经络,精气神意心都要彻里彻外地放松,直达自乐之境。

如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则练拳的准备不到位。

二、半步拳里映射法度      内外、开合、虚实、刚柔等变化是太极法度

它要求组合一体性与化合通融性。

动作的一体性、化合性是太极拳连续不断,完整一气的体现。

它表现在动作的和谐、平衡、协调、稳定等方面,它是拳行规范化的体现,是太极本质与灵魂的外在表现,是太极阴阳属性的反映。

阴阳既是法度,又是本源。

无此,太极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不合阴阳变化要求,则半步拳因失去法度而丢失了灵魂。

整套拳的状态便不言而喻。

三、半步拳里展演内气内劲的运行      知晓“重意不重形,重内不重外”的理法。

内气内劲是人体真神真精的体现,人人皆有,但几乎迷失了。

原因在于一般人都是外气压倒内气,外劲淹没内劲

人们被自身感知的明显呼吸作用所迷惑,而不能察知内气的运行,内劲之通出。

通过练太极可以逐步感知内气的存在与游走,内劲由隐到显,由浅入深。

有拳家提出,内气不受平常呼吸支配,内劲不受外形制约,且与筋骨无关。

我开始:不能接受这一观点,疑其故弄玄虚。

后来,通过修炼,在察知内气内劲的存在与游走后,始知其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

内气内劲是体用异名,密切相关的。

内气充实,内劲才能八面支撑。

圆润饱满。

察知内气内劲并意引其游走,先必须在半步拳里落实,如此习拳之味道与愉悦便可上一个层次。

四、半步拳里体现被动练拳技艺      有拳家提出“被动练拳”,“不是你练太极,是让太极练你”,笔者初练觉得不可思议,既意领形随,又何以被动。

后来,练拳层次提高,感知内气内劲的存在及运行后,才认识到这是至理名言,是极有体验的总结,具有科学性。

因为内气内劲运行中具有客观性,主观性仅占一点点,即主观心意顺随自然,内气内劲才能显现。

否则,强制驱使,就会牵强附会,形成阻碍,不得其妙。

下面笔者就杨式二十二式的起式,说明半步之妙。

习拳者已进入清静拳境后,通体舒泰,腰前方一米处之意识明点,迷蒙显现,眼神关注圆点,带动左腿不经意开半步

明点移向胸口十字,如同推开胸中两扇门,门下小石子落入下腹,激起内气如同水波荡漾,然后其内气沿大腿内侧落入涌泉穴再沿腿外侧上行至命门,呈“u”形至会阴升腾至胯上腾至腰至肩,分别形成三道气圈(让其旋转若干周),随着这一变化,内气催动柔性双手抬起,手中如拢小气球,向胸口十字按进,心中舒适。

然后,小气球被接回手中再按一次,再接回两手内转外旋,身子如在齐腰深水中,按小气球于水底,连接两次。

所说之半步也应包含出手。

魏树人先生说:“无为无我,全体透空之境界是从培养手的柔软开始的。

内功理法依序到位,静极生动的起势意念,便可在周身酝酿”(《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第2页)。

在此酝酿中,头脑窈兮冥兮。

迷迷离离,其兴趣之深远,意味之深长,养生之效益,为一般起式所不能比。

总之,拳打半步之巧是武演以精之妙法,如果问用什么方法去探研细究精练养生太极?回答是用重点突破之法。

切入半步拳,再由点拓面。

正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讲思维方法时说:“眼里看着十只麻雀,不如手里捉住一只麻雀。

半步的招式上百次上千次地去习练,便可逐步悟出其出步中有时机的奥妙,阴阳之玄机,开合之技巧,神意气之关窍。

境界、法度内气、技艺尽显半步里,动静精微,皆有详察,内操内炼,自我感知。

半步里参悟,省透其拳理、拳法,其用十倍乃至万倍,深定自得,玄用乐生,筑基定牢,其效必显,很多习拳者包括笔者对此有所实证。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