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陈良玉 胡颖。

在卡塔尔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的淮安,明清时期发展为南北漕运的枢纽和咽喉之地,史称“南北襟喉,江淮要冲”,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悠悠里运河畔,有座慈云禅寺慈云禅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建成时祥云出现,所以得名慈云庵。寺院格局与普通寺庙大致相似,只是多了一所“国师殿”与一座“国师塔”,这在我国寺庙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里面供奉的是清代著名禅师玉琳通琇———玉琳国师的塑像。慈云寺是清代名僧玉琳国师圆寂之地,国师塔,是为纪念这位国师而建造的。

这位玉琳国师何许人也?

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玉琳通琇出生在江阴一个笃信佛教的世族大户,19岁玉琳师从天隐禅师出家受戒。天隐禅师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禅宗大家之一,知识渊博,名重一时。玉琳聪颖敏慧,深得天隐禅师嘉许,为他取名“通琇”,字“琳玹”。后来他有感于恩师《掩关偈》“一把无须锁,深藏在玉琳”一句,改字玉琳

顺治十五年(1658),通琇受诏进京,清世祖顺治帝福临以师礼待之,对之“慰劳优渥”,留供于万善殿中。顺治皇帝深感玉琳禅师佛法修为深厚,感慨相见恨晚,见玉琳禅师即以弟子“行痴”自称,倍加礼遇,赐通琇黄衣银印,封其为“大觉普济禅师”。对待世祖皇帝加封的玉琳国师,清朝以后的皇帝都倍加尊崇。

1675年,62岁的玉琳国师只身一人,飘然北游,8月的一天,行至淮安府清江浦,挂单于清江浦慈云庵,不想竟一坐不起,八月十日说偈跌坐而逝,为佛法作了最后一次布施,以自己的肉身来兴隆此一方道场。

当时寺内僧众并不知这位高僧為何人,当他们打开僧人的随身布袋时,赫然发现顺治皇帝的御赐金印、紫衣,方知此人便是名动朝野的“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玉琳通琇,急忙报官府转奏朝廷。

康熙颁诏厚葬,并拨款、重修“慈云庵”,于庵后建“法王塔”。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王熙撰“能仁国师塔铭”志记。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世宗胤禛以清江浦慈云庵为大觉圆寂之所,诏拨淮关银照大丛林式兴建,置香火地,命内务大臣、淮关监督年希尧监建此寺。

慈云禅寺”占地二十五亩,殿宇华丽壮观、飞檐流丹、佛塔高耸,工艺精湛,气势非凡,殿内佛像庄严伟岸,菩萨、罗汉形象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禅堂、斋厅宏大,僧舍众多,寺内遍植苍松翠柏、名贵花木,遮云敝日、四季溢香。乾隆帝钦赐《慈云禅寺》匾额,改庵为寺,颁“龙藏”供奉。

淮安是漕政中心,康熙乾隆两帝王曾多次南巡,留下了康熙乾隆御碑,乾隆阅河诗碑、圣旨碑,御制重修惠济祠碑,高家堰接筑堤工碑等石刻遗存。

几经沧桑,几经磨难,慈云禅寺现仅存铁钟、断碑历史遗物。铁钟上“慈云庵”三字端庄清秀,“法轮常转、佛门增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16个字清晰依旧。

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慈云寺修复开放,列为省重点寺庙之一。1994年12月15日,重建的慈云禅寺正式对外开放。新建的山门殿上,镶嵌着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亲笔题写的“慈云禅寺”金字匾额。

1995年,慈云禅寺参照玉琳国师的画像,塑起了玉琳法师圣像,1996年完成彩绘。这是我国迄今唯一的一座玉琳国师塑像,国师身披架装,里着海青,左手握着锡杖,右手托着一个饭钵,面部端庄,目如满月,一副超凡脱俗之态,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塑像后墙上悬挂着镇江金山寺高僧茗山法师题写的对联:“玉壁在怀身入洞房心不动;琳琅满目座登皇室帝皈依。”。

2014年,淮安市慈云禅寺国师复建玉琳国师1614年出生,复建时刚好400年。该塔由古建园林设计大师吴肇钊亲自创作设计,为九层八面的楼阁式佛塔,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塔高62米。意为纪念玉琳国师圆寂时62岁。国师塔分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四大部分,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和框架结构。国师塔秉承历史古刹地域特征,辅以明清建筑风格,绚丽与威严完美结合。2016年5月3日,复建国师塔举办了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复建国师塔匾额为台湾高僧星云大师题写。

如今,巍峨壮观的国师塔高高耸立在里运河畔,白天庄严肃穆,晚间流光溢彩,是慈云寺及大闸口景区标志性建筑。国师塔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是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里运河特有的文化印记。

(责编  孙  波)。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