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初智对中举人] 智凌

凌�初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

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为“三言两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

凌�初是浙江湖州人,从小熟读诗书,满腹经纶、才华过人。

可他偏偏时运不济,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是名落孙山

一直到50多岁,他才考中举人,就这个举人功名还差点把命送掉。

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

凌�初直到50多岁,依然屡试不第,很是郁闷,可又不甘心就此放弃。

这年冬天,他决定再一次进京赶考。

他这次考得很顺手,自认为终于能够求取功名了,却没想到主持这次考试的偏偏是一个贪财的考官

性情耿直的凌�初没有给他送礼,又一次名落孙山

凌�初又气又恨,要找考官说理。

他走到半路上,天空下起大雪,他见路边地上有一顶破草帽,就顺手捡起来戴在头上挡雪。

来到考官府,见大门上贴着“爱才如子,执法如山”的对联,他顿时火冒三丈,上去“刷刷”添了几字,对联立刻变成了:   爱才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这下惹了大祸,考官府里的几个家丁“蹬蹬蹬”跑出来,如狼似虎般把凌�初抓起来,押上厅堂。

考官一看凌�初脚上穿着棉鞋,头上却戴一顶破草帽,就挖苦他说:“我看你,头戴夏,脚穿冬,肚里哪有春秋(暗指五经之一的《春秋》)?”讥讽他肚里没有学问。

凌�初两眼喷火,当即回答道:“我看你,面朝南,背朝北,心中光想东西!”   考官恼羞成怒,给凌�初编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一张状子送到了刑部

刑部尚书一看状子,嘿嘿一笑,说:“木匠做枷枷木匠,斩!”   凌�初早就听说这个刑部尚书原先是个翰林,就叹了口气回答道:“翰林监斩斩翰林,绝!”   刑部尚书听了凌�初的对子不由一惊:此人出口不凡,这件案子定有隐情!于是把凌�初重新审了一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刑部尚书马上给当朝宰相呈文,要求赦免凌�初。

巧的是当朝宰相也是浙江湖州人,早就听说家乡有个叫凌�初的才子,看到呈文后连忙召见凌�初。

他见凌�初须发皆白,同情地说:“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   凌�初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悲愤地回答道:“二人为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   宰相一听,不由暗暗佩服:这个凌�初果然名不虚传,不愧是传说中的才子!他对的下联含蓄地讽刺了科场的舞弊。

宰相朱笔一挥,在刑部呈文上批了个“准”字,并向考官推荐取凌�初为举人

考官宰相推荐,不敢怠慢,但又不甘心,想再难为一下凌�初,就说:“我出个上联让凌�初对,如真有奇才,就送他个举人

”   他想起郊外路边有一座破庙,庙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一尊泥塑像,塑的是一个执刀骑马的将军,顿时来了灵感,冷冷一笑,出了上联:“孤山独庙,一将军单刀匹马。

”   凌�初听后淡淡一笑,想起自己家乡有条河,河里常有两个渔翁钓鱼,眼睛顿时一亮,从容对道:“隔河对岸,两渔翁双竿垂钩。

”   考官无奈,只好点凌�初为举人

(责编 王 容)。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