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中国最大的骗局?]致富经是最大的骗局

最近壹哥和很多人聊天,大家不约而同都在说的一句话就是:

“寒冬真的到了。”。

朋友孙哥是他公司老板的司机,去年刚刚在燕郊买了房子,两万八的房价让他掏空了所有积蓄并且背上几十年的房贷。

这个十月,到了交房拿钥匙的时候,一万块钱的“钥匙费”却难坏了他——因为公司已经两个月没发工资了。更让他后悔的是,房价现在已经跌到了每平米一万一,如果晚一年买,本来可以不用这么吃力的。

“你不是还可以跑滴滴吗?”我问他。

“前一阵的那件事,你以为滴滴就好跑吗?”孙哥深吸了一口烟,头别到另一个方向去了。

前几年在金融行业混得风生水起的大学同学,当年成天跟我聊着几千万的项目,短短两年时间,就靠自己的努力在二线城市全款买了房。

十月底,很久没露头的他在大学同学群里第一句话就是:“最近公司在裁员,不知道会不会轮到我头上。”。

一个做物流行业的同学秒跟:“我们公司也在裁,9月一个月就亏了400万。”。

一个做媒体的朋友更是唏嘘:因为传统媒体的衰落,他年初一狠心从报社离开出去做广告公司,做了半年,又灰溜溜地回到了报社里。

跟我聊天的时候正是午夜,他正在办公室里校稿,和一年前的他一模一样。

也许让壹哥感受最深的,还是影视行业的寒冬吧。

据内幕消息,全国2018年下半年倒闭的影视公司达到数以千计,资本撤离、项目下马、已经拍好的片子不能上映的不止《大轰炸》一部,“50%影视剧停拍”的消息在横店不胫而走。

“也许这是中国电影行业回归理性的开始,但回归理性的过程中,我们这样的底层从业者却只能风雨飘摇。”。

周末三里屯的酒吧里,一向神神叨叨的强哥说的话还是那么书面。

两年半前,影迷强哥从家乡的林业局辞职,顶着全家的压力来到北京。当时正是中国电影市场爆炸式上涨的年月,强哥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条好出路

“所谓出路,不过如此。”他现在说:“不过还是比在林业局好点,那里还是一个月2500块钱。”。

很多年后,我再一次有了种深深的“被支配感”。

上次有这种感觉,是在2013年看纪录片《出路》的时候。

出路》是一系列共八集纪录片中的最后一集,这个系列叫做《为什么贫穷》,由来自丹麦的一家国际非营利组织联合BBC(英国广播公司)和DR(丹麦广播公司)发起,邀请全球八位导演来共同拍摄“贫穷”这个话题。

其中被邀请的中国导演,叫做陈为军。

他另一部被更多人知道的纪录片,叫做《生门》。

如果给陈为军导演下一个定义,我想大概是“最能唤起中国人焦虑的导演”,在《生门》里,因生孩子而暴露出的中国家庭中各种各样的顽疾,让所有人都对“生育”两个字噤若寒蝉。

而更早拍摄的《出路》中,陈为军则将目光投射在教育问题上。

这是一部体量很小的片子,主人公只有三个人:私立学校的招生老师、刚刚毕业的高中女生、还有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的年轻小伙。串起三个人的,是“大学”两个字。

王振祥经常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伤天害理。

他的工作是为一个私立学校招生。这是一个对外号称就业率能达到90%的培训机构,面向的对象,是每年高考落榜、走投无路的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

一名学生,对学校来说就意味着一年一两万的学费收入。

而所谓“学校”能提供给学生们的,是只存在于百度图片上的图书馆、学习室、项目讨论室,和完全没有教师资格,只会从网上下载课件并且念出来的所谓“老师”。

“我们其实是个公司,并不是学校。”王振祥自己从事的行业本质看得很清楚。

因为王振祥自己,就是毕业于这里的。

这个公司在风水好的年月,一个高考季就能招到5000名落榜生,按照一个学生一万元计算,一年的收入就能有5000万元。

“教育,是中国三大暴利行业之首。”。

这句话,如果不是身处其中,任谁都不可能说出来。

这样的“骗子学校”之所以能够运转起来,纯粹是因为它面向的都是“穷人”。

对于那些老实本分的农民子女来说,高考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绝路,而王振祥从天而降,告诉他们只要交钱,不管考多少分都可以有学上,很多人就自然地把他当成了救世主。

私立学校的秘密从未公开:他们只会欺骗农村孩子,因为城市孩子的父母“太聪明”。

人因老实而贫穷,也因为老实,他们的下一代没有逃脱被欺骗的命运,只能继续贫穷下去。

高考落榜生王盼就是这样的例子。当年的高考,她考了388分,这是一个无法企望本科,专科也很困难的分数。

王盼的母亲双手都有残疾,没上过学,和父亲一起干着一天挣五六十块钱的搬砖活计。

两个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没太多想法,唯一的讨论,可能也就是酒桌上父亲埋怨母亲“孩子学习不好就怨你。”。

但是一家人还是抱着一个朴素的人生观: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王盼最终还是找到了能录取她的学校,但那里的学费是两万一年。这个数字对于王盼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为此,父母在砖厂举办了一场升学宴,请全村的亲戚朋友来给王盼上学“凑份子”。

在那场宴会上,王盼的母亲很开心,她仿佛看到了女儿的未来。

在离家的火车上,王盼没有买到坐票,只能一点点在人群里往前挤,试着能不能找到一个可以坐的位置。母亲在车窗外,目光一刻不离——像极了壹哥当年上大学时的样子。

王盼和母亲所期盼的未来其实并不远,三年之后就可以触到。而那个未来最好的代言人,就是毕业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的万超。

万超所毕业的学校是一所三本院校,按道理来说要比王振祥代言的那所学校好得多,但他依然很难找到一个能满足基本温饱的工作。

好不容易应聘成功的一个精算师的职位,公司给他开出的工资是:1500元。

但就算这样一份工作,他也仅仅干了一个星期不到就被开除。

万超的家里没能给他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他想租房,父亲只能给他500块钱补贴。实在没法在武汉继续生活下去的万超,在纪录片的最后消失在夜幕深处。

不管往哪个方向奔袭,似乎三个人的人生都已经无解。

其实片子的立意我们都能明白:贫穷是一种循环,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让这个循环成了一个闭环。

看到有人看完片子在豆瓣上留言:“教育,是最大骗局。”。

果真如此吗?

壹哥从来不相信教育是骗局,而高考也是中国大多数人可以信任的人生路径。问题出在了哪?片子里的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注意——王振祥在做宣讲的时候,总会提到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个培训学校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这种对于“上了学就解决了一切问题”的笃信。

回想自己大三的时候,每个考研机构的老师都在声嘶力竭地喊着:“将来的社会,你不考研就是死路一条!”。

然而没有考上研究生的壹哥,后来也进入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教育从来都没有错,错的是想依靠上学解决人生全部问题的观念,以及利用这个观念敛财的蛆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出路》的启发意义也许远远超越了“阶层固化,贫富差距”这样的丧。它打破了一切幻想,答案也就随之而来:

不把上学当做救命稻草,才是真正的出路

要注意,壹哥和导演陈为军一样,都没有在宣扬“读书无用论”。教育是人之为人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教育资源的不公也是客观现实,一旦让自己陷入到这个体系里,就很容易觉得人生处处是墙壁。

但是出路的意思,不就是要“出来”吗?

曾经有一个知识分子爸爸反感孩子小学班里的功利风气,愤而让孩子退学自己教,没想到却吸引来邻居的孩子上课,自己俨然成了小课堂的“校长”;。

面临房子压力的孙哥接了儿子一个电话,电话里儿子叫他今晚回来吃大闸蟹。孙哥的脸上愁云散开,转头跟我说:“我最近在琢磨和朋友合伙做点事,等我好消息!”。

做金融的大学同学在群里补了一句:“没事,裁了就是新的开始。”。

和我聊完影视业寒冬的强哥,却相信中国电影行业只有打破才能重生;。

出路》的最后,一直觉得自己在作孽的王振祥离开了那个培训机构,靠着自己的软件基础去做了信息安全工作……。

看到了吗?当感觉到被现实支配的时候,唯一要做的就是坚守自己支配自己的底线。

在“没有出路”的日子里,愿你挺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