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中医研究进展

【摘要】 IgA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或以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病,以反复发作的肉眼和(或)持续的镜下血尿为特征,确诊依靠肾活检。关于IgA肾病中医研究在病因病机、证候分析、证型与病理中医药治疗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就IgA肾病中医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IgA肾病;病因病机;中医证型;综述。

1 病因病机   目前认为IgA肾病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疾病。本虚以阴虚和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外感、湿热、瘀血为主,病位涉及肺、肾、脾、肝,肾是本病中心所在。孙建实[1]认为IgA肾病内因是禀赋不足,外因是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诱因是风热外袭,病变在脾肾,气阴两虚多见,主要病理产物为湿热血瘀。周全荣[2]认为IgA肾病病位在肾,病机以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为中心,火热分虚实,外感风热、湿热内蕴、肝郁化火属实火,阴虚火旺属虚火,气虚之中以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为多见。

2 中医证候分析   陈香美等[3]发现IgA肾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邪实以湿热和血瘀多见,气阴虚证最多,脾肾阳虚证最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肺气虚证比例下降,而脾肾阳虚证比例上升;兼证中湿热和血瘀最常见。与蛋白尿有关的多为气虚证,与肾功能损害有关的多为气(阳)虚兼瘀浊证,与高血压相关的是肝阴不足、气机不畅证。聂莉芳等[4]对IgA肾病进行因子分析,得出6个类证候,即类气阴虚证、类肾阳虚证、类风热袭肺证、类舌脉证、类大肠湿热证,其中类气阴虚证比例最大,其次为类风热袭肺证和类舌脉证,类肾阳虚证和类大肠湿热证比例最小。类舌脉证患者没有自觉症状,只有非特异性的舌脉表现(脉沉细弱,脉弦,苔薄白,苔黄),提示IgA肾病有相当部分患者要结合体质特征、性别、年龄、发病时的气候特点等进行辨证。温利辉等[5]发现本病主要以反复发作的血尿为主要表现,肉眼血尿与阴虚证关系最大;单纯水肿、蛋白尿,与阳虚证关系密切;单纯血尿并见水肿,呈现阴虚—阴阳两虚的转化过程;若由单纯水肿、蛋白尿进一步并见血尿,则呈现阳虚—阴阳两虚的转化过程。

3 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     陈香美等[6]发现脾肺气虚、气阴虚证病理变化Lee分级以Ⅰ—Ⅲ级为主;肝肾虚证病理变化以Ⅲ—Ⅳ级为主;脾肾阳虚证病理变化以Ⅳ —V级为主。辨证分型与Lee分级显著相关 (P<0.01)。脾肾阳虚证球性硬化比率明显高于脾肺气虚、气阴两虚及肝肾虚证。脾肾阳虚证总积分、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血管积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中医证型;肝肾虚证高于气阴虚证;脾肺气虚与气阴虚证两组之间积分无明显差异。陈洪宇等[7]发现随着IgA肾病继发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病理程度的加重,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和风湿内扰三证的积分均呈有意义的线性增高,以风湿内扰证积分和总积分的增高最为显著。孙建实[8]根据“新三因论”对中医症状分数和肾活检病理分数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中医外感症状值、内郁症状值与病理炎症介质浸润值正相关;中医内郁症状值与病理组织增生值正相关;中医正虚症状值与病理组织硬化值正相关 (三组均P<0.01)。

4 治疗。

4.1 辨证分期论治 郑平东[9]将IgA肾病分为急性发作阶段:①风热上扰,治宜清热宣肺、凉血止血,银翘散加凉血止血药;②湿热下注,治宜清利湿热、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味;③心火亢盛,治宜清心泻火、凉血止血,导赤散加味;慢性持续阶段:①脾肾气虚,治宜益气滋阴、摄血止血,参芪地黄汤加味;②肝肾阴虚,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杞菊地黄丸加味;③脾肾阳虚,治宜健脾温肾、化湿利水,济生肾气丸加味;④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血,血府逐瘀汤加减。周家俊[10]治疗IgA肾病采取分期治疗,早期滋阴清热、凉血化瘀,中期气阴双补与凉血化瘀同用,晚期以扶正为主,少佐清利之品。

4.2 辨证分型论治 杜雪荣[11]对表现为血尿的IgA肾病的患者进行辨证施治:①肝肾阴虚者滋阴补肝止血,予杞菊地黄丸加二至丸;②气阴两虚者滋阴补气止血,予四君子汤加味;③脾肾气虚者益肾健脾,予人参归脾汤加味,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抗炎、对症治疗组。罗月中[12]对IgA肾病辨证施治:阴虚者,滋养肝肾,益气养阴,养阴清热;阳虚者,健脾益肾,温补脾肾,温阳利水;阴阳两虚者阴阳并补;兼有肝郁气滞者加以疏肝解郁;兼有湿热阻滞者加以清热利湿;血脉瘀阻者加以活血化瘀;热毒内蕴者加以清热解毒;痰湿内停者加以燥湿化痰。治疗组配合雷公藤多甙片,总有效率86.05%,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P<0.01),两组均无明显毒性反应。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