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的含义_论全球新闻传播效果的思维制约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

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浅层的表现为语言,而其深层的表现为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

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播学的角度看,全球新闻传播可以界定为传者对国外或其他地区的受众有目的地进行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的传递行为,其受众应当是境外国家或地区的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

如果这个界定成立,则很显然,在受众方面产生传者预期的效果是全球新闻传播的关键。

传播受众角度看,全球新闻传播应当从“大众受众观”,改为“细分化受众观”。

以细分化的、独特的传播方式占领具有不同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的受众市场。

语言全球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思维方式决定着语言形式。

而要想得出细分化市场、细分化受众,首先就要对受众语言思维习惯进行调查研究。

从而使对外新闻传播实现从表层的语言形式到深层的观物态度,由表及里地彻底重构,方能贴近受众,实现最佳的传播目的。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      东方人西方人在对世界本质的基本假设、关注焦点、感知各种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复杂的背景中认识物体、归因特点、从范畴还是从关系的角度来组织世界的倾向以及运用规则的倾向性(包括形式逻辑)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东方人认为世界是一个圆,而西方人认为世界是一条直线。

”即:东方人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总是回到原始的状态。

他们关注的是更广阔范围的事件,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不了解整体就无法理解局部。

西方人生活在一个更为简单、更具有确定性的世界中,他们关注的是恒久不变的物体或人,而不是更大的画面,认为他们可以控制各种事情,因为他们知道控制物体行为的规则。

总的来讲,西方人见木,东方人见森;西方人归纳,东方人演绎;西方人重逻辑,东方人重辩证;西方人独存,东方人共生;西方人用“结果――原因”的目标倾向叙事,东方人用“因――果”模式;西方人范畴来组织世界,东方人则用关系来组织世界。

嗯维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受众新闻传播产生不同的接受心理。

对于西方受众,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应树立“以人(受众)为本”的新闻价值观,突出新闻的相关性、一致性。

新闻事件的选择应服从西方受众的关注点顺序――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形势。

采用具体、直观、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做到新闻故事化、媒体一受众朋友化、观点事实化、板块组合范畴化(而非关系化)、叙事模式“果――因”化、话语方式生活化、位置和数字表达图表化,以此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增加亲和力,增强“软实力”,巧妙实现传播目的。

思维方式全球新闻传播的叙事模式      Kaplan Robert曾提出文化思维话语模式的影响,认为东方人思维是螺旋形的,偏重综合思维,叙事方式迂回曲折,说话开始往往与主题关系不大,随后再渐次过渡到主题。

反之,西方人则偏重分析思维,叙事方式呈直线型,即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论述问题。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

“夫大人者,以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乾卦・文言》)追求物我不分,万物有情,天人同体同德的“圆满”境界。

所以中国人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把思想发散出去了还要收回来,让它落在原来的起点上。

这样的圆形思维导致了汉语的螺旋式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

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西方宇宙观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

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直接表达必定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说话人的立场应保持一贯,不要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

因此西方的叙事模式从科学报告到具有政治地位的论文。

都具有基本的结构,通常包含背景、问题、假说或被提议的命题、支撑、结论或建议。

一般都按直线展开,切入主题后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即主题旬。

再分数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整个话语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表达的思想与语义直接相关,用一定的连接手段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形成直线流动的实体。

西方人思维推理相对简单而严谨,推理仅局限于一个逻辑层面。

如果推理涉及两个逻辑层面,转了两个弯,美国人就认为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而不再是逻辑推理了。

由此可知,叙事模式对于全球新闻传播的重要程度。

思维方式全球新闻传播的板式组合      “中国新闻”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率先采用了“1+1>2”的板块组合的编排方法。

所谓“板块组合”,是指将同类新闻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板块,板块之间用小片头或广告隔开。

这样,一方面可帮助观众记忆,增强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便于发挥新闻的整体优势。

东西方对事物的归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必将影响对外新闻传播的板块组合方式

东方人更多地是从各种关系的角度来看世界,而西方人更倾向于从可以归人各个范畴的静止物体来看这个世界.善于用规则衡量事物属于哪一个范畴来进行分类。

东方人坚信每一个事实与所有其他事实之间的潜在相关性。

善于从感知到的各种关系及相似性方面来组织这个世界。

西方人东方人更倾向于对物体进行归类,而归类的方法是把有关各种属性的衡量标准运用到具体事例中,使不同的事例形成范畴,再对范畴做进一步的归纳,从某个范畴的具体事件概括其他事件或者是对范畴进行整体概括,以范畴进行推理,认识世界。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范畴是由名词表示的,如牛、羊属于动物范畴;而关系是由动词表示的,如牛吃草。

西方人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世界,组织知识:西方人脱离背景、强调物体;东方人关注整体和各种关系,从而产生不同的推理方式

我国全球新闻传播在板块组合方式上,也应充分考虑到东西方受众不同的归类习惯,立足于全球视阈, 以目标受众思维方式划分、组合板块,才能提高传播效果,实现传播目的。

思维方式全球新闻传播新闻价值观与话题方式      东方人西方人在社会生活与自我意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势必将影响到全球新闻传播新闻价值观和其话语方式

大多数西方人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排他的属性,人们向往独特。

追求在某个重要方面与众不同;人们都愿意自己控制局面,使其朝着自己所希望的结局发展;追求成功和业绩是每个人的个人目标定位,其间所形成的团体和关系只是副产品;个人的成功和信心具有肯定特质,人们会因此心旷神怡、感觉良好;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个体不应该因为个人特点或与重要人物的关系而搞特殊化从而享受特别待遇;个体与政府之间只存在一种关系,个体是孤立的单位,他们彼此之间或与社会进入一种社会契约状态,其中包括一些权利、自由和义务。

而东方的人们不像西方人那样关注个人的目标或自我提高,对他们来讲维持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可能比个人的成功更重要:“枪打出头鸟”反映了东方文化对个人主义的偏见;“中庸”是大多数东方人认可的处世方式,他们对自己的良好感觉取决于所属群体对自己的认可度;大部分东方人认为社会不是单个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个体应绝对服从于社会和政府。

因此东方人很少或没有“个体权利”这一概念。

从这种思维差异看目前我国全球新闻传播新闻价值观话语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闻价值观有待改进。

新闻价值是专业从业人员共同认定以及新闻媒体面对的公众间接认同的有关事件和话语是否值得报道的观念。

它们是对新闻信息作出选择、关注、理解、再现、回顾以及一般性运用等决定的认知基础。

决定新闻价值的因素一般包括新奇性、新近性、预设、一致性、相关性、反常性和反面性、接近性。

西方人价值观和处世方式来看,目前我国全球新闻传播新闻的一致性和相关性还缺乏观照。

一致性指新闻应该和目标受众所共同认定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态度相一致,因为在意识形态一致的既定文化和社会中,那些与受众观点和态度相一致的新闻更容易被理解,当然也就更容易被接受,进而被融合。

相关性指一般情况下,和受众相关的事件与行为的信息总是更容易引起关注。

西方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为人处世都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对影响他们生活的新闻信息最为关注,如有关就业、社会服务、法律、规章制度等的本国新闻,其次是与他们有关系的(诸如生意往来、旅游、探亲、文化交往等)别国新闻

(二)话语主体意识过于明显。

这里的话语主体既指新闻的写作者,又指新闻播报者,同时也指媒体及媒体的管理者。

新闻话语属非个体作品,新闻报道也不是个体的体验或经历,通常不表达个人或媒体的信念和观点,按照盛行的新闻职业理念来讲,新闻报道是新闻事实的非个体化表达。

话语主体只能以不偏不倚的旁观者、调停者的身份出现。

新闻播报过于显露话语主体的意识形态会产生反面作用。

为强调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直接描述事件的进程;利用来自现场目击者的证据;利用其他可靠来源(官方、知名人士、专业人士等)的证词;运用表示人数、时间、事件等有关精确的数据;涉及观点时,直接引用消息来源的话。

(三)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受众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从心态角度来讲,我国对外新闻传播话语主体还没能把受众放在一个与之相平等的地位上,“我要对你说”的一厢情愿式的播报相当普遍,话语强势仍然存在。

话语主体和受众之间没有互动和情感沟通。

无论受众是谁,也不管新闻内容是什么,播音员,尤其是CCTV News的播音员都用同样的语速、同样的语调、同样的表情播报,表达方式机械、单一,缺乏超语言的配合,从而使整个新闻播报缺乏灵性与生气。

从语体学角度讲,在面对不同话语内容和不同受众时,语体风格也应随之改变。

全球新闻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国内政治、国际政治、军事动态、社会生活、暴力、灾难、体育运动、艺术、科学研究和兴趣爱好等。

一般来讲,对流行音乐的报道风格应明显不同于国内、国际新闻的报道。

结语      懂英语的东方人在阅读《China Dai—ly》(《中国日报》)、《The 21st Cemury》(《21世纪报》)或收听CCTV News时,感觉很轻松,而在看外刊或收听国外英语电台节目的时候,即使是对中文报刊里也有的同一件事的报道,读、听起来都会觉得很吃力,这是由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

尽管《China Daily》、《The 21st Century》、CCTV News也是用英文写的,但是阅读或收听时经常能让人感觉到思维方式是中国式的。

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说:“血和肉是英语,但是骨架子是中文。

”对于异文化受众来讲,这种新闻写作和播报方式一定存在理解与接受方面的障碍。

可见思维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外新闻传播效果。

深入研究、了解目标受众思维习惯。

树立科学的新闻价值观,采用目标受众对各类事件的描述和阐述方式,是目前我国全球新闻传播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编校 杨彩霞。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