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髓内钉适时动力化的应用体会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静力带锁髓内适时动力化的临床应用。方法 作者总结了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期间采用静力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干骨折患者184 例,其中随访资料较全者135 例,改动力固定47 例,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5~24个月)。结果 135 例患者中,88 例均于16周内出现通过骨折线的环形骨痂早期愈合,47 例患者于12~20周出现早期骨折延迟愈合征象时予以静力带锁髓内动力化(去除一侧锁钉),全部患者均在动力固定后8~16周骨折愈合。结论 作者认为带锁髓内钉是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其中部分静力带锁髓内钉的固定在一定阶段的动力化,对于减少骨折愈合具有尤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骨折延迟愈合动力固定;轴向固定;应力遮挡。

各种类型的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状骨干骨折在我国应用已有近10年的历史,其独特的轴向固定原理,较钢板螺钉固定的应力遮挡大为减小,但不可避免的存在轴向应力遮挡问题。为了对带锁髓内钉的临床应用及静力带锁髓内钉的动力化问题有一个总结性的认识,我科对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期间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184 例,下肢管状骨骨干骨折中135 例的随访资料进行了回顾总结,初步探讨了带锁髓内钉的临床疗效及其动力固定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天津市大港医院在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期间,对184 例下肢骨干骨折患者施行了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经来院体检和X线检查,共随访135 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5~24个月)。135 例患者中,男80 例,女55 例;年龄19~62 岁,平均33.4 岁。

1.2 病例类型 单侧胫腓骨干骨折66 例,单侧股骨干骨折51 例,同侧胫腓骨干骨干骨折(浮膝)4 例,一侧胫骨干并对侧股骨干骨折4 例,同一骨干多段骨折10 例。开放骨折55 例,其中按1976年Gustilo开放骨折分类标准[1],Ⅰ~Ⅲa型47 例,Ⅲb型4 例,Ⅲc型4 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开放复位,股骨、胫骨均采用前外侧入路。限于经济原因,所有患者均采用国产带锁髓内钉,采用扩髓后置入髓内钉的方法。手术尽量解剖复位并保护骨膜。

1.3.2 术后管理 术后一般不用石膏辅助外固定术后第2天开始患肢肌肉舒缩功能锻炼,静脉滴注抗生素约1周。术后4周下地负重者29 例,6~8周内下地负重者106 例。8~24周47 例出现延迟愈合征象患者,去除远离骨折线一侧锁钉予以动力固定

1.4 评价方法 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20周、24周拍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痂出现及骨皮质连续的时间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出现无明显骨痂生长、骨折间隙增宽、断端部分骨吸收等早期骨折延迟愈合征象时,适时地进行动力固定

2 结 果。

随访观察的135 例患者中,除88 例均于术后8周左右出现骨痂生长早期愈合外,47 例于8~24周出现无明显骨痂生长、骨折间隙增宽、断端部分骨吸收等早期骨折延迟愈合的征象。去除一侧锁钉(远离骨折线一侧),使静力固定动力化,47 例患者均于动力化后8~16周(平均12周)骨折处出现连续性骨痂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