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8×10拍《大东北》]大景深怎么拍

在我的摄影生涯中,特别喜欢传统相机黑白影像

各种135、120、4×5相机我都玩过了,而且用不同画幅相机拍出不同题材的摄影专题,体会到了不同画幅相机的不同感受。

数码影像发展的速度,对传统影像的冲击,大有兵临城下之势。

玩传统相机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许,我是个顽固派、保守派,在数码时代我更加钟情于传统影像

在我下决心将传统影像坚持到底时,正赶上北京大画幅悄然兴起,令我眼前一亮,兴奋不已,没有任何犹豫,便买了一台金宝8×10单轨机。

很多朋友好奇地问我,改拍风光了?我说:不,拍人物纪实。

啊!拍人物纪实!有点愕然和不解。

我也深知大画幅人物的难度,但正是这个难度,我才去驾驭它。

也许,是自我的一个挑战,同时更加坚定了我将传统影像进行到底的决心。

当我架上8×10大画幅相机,兴奋过后,又让我犯了难,难在我不知道拍什么人?好多朋友说,你来北京了,去拍北京胡同人吧!我觉得北京胡同人已经有很多人在拍,再说我也不感兴趣。

我曾试着背着8×10大相机在北京转了一圈,愣是找不到感觉,我这才意识到,这片土地并不属于我。

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黑土地是我成长的沃土,那鸡冠型版图上的山山水水,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于是,我背上8×10重返黑土地,沿着黑龙江边境,迎着寒风,踏着积雪,历时三个多月,拍了10盒8×10黑白胶片。

这是一次返璞归真的尝试,我总想回归到摄影术最初阶段,用最简单、无情节、纯粹黑白影像表达原创的真实和影像魅力

用大画幅人物,要有平和的心态。

机器操作繁琐,每一个程序和环节都得到位,你越急,越出错。

我这个人拍片好激动,心总也静不下来,一着急,不是忘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总是出错。

拍大机器,求的是心静,如同出家人一样,炼的就是修心养性。

用大画幅人物,和小相机不一样,小机器举机就拍,求的是快速反映,瞬间抓取。

如同冲锋枪连发扫射,要的是大面积的杀伤力。

相机则像狙击步枪点射,求的是准确的命中率。

也就是说,想在前,拍在后,拍摄前要充分思考,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查找资料记在笔记本上,按地图线路走,拍一个地方找下一个拍摄点,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到漠河拍北极村人家、老金沟淘金,去塔河十八站拍鄂伦春狩猎人,到抚远拍赫哲人捕鱼等,也像操作大机器一样讲程序,不能盲目乱跑。

用大画幅相机拍摄要讲感情交流,东北人实在,讲义气,重感情。

只要你对他诚意,他会把心扒给你看。

如果家有老人一般我都会买点烟酒水果做为见面礼。

不能急着要拍,有的需要几天的时间,跟他们交朋友,特别是喝酒喝到高兴时,怎么拍怎么是。

他们站在大机器前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我真的得感谢他们,感谢我的父老乡亲,那样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配合我,愿意让我为他们拍照。

他们不需要什么承诺,只要把为他们拍的照片及时捎给他们或带给他们就高兴了。

拍8×10大画幅黑白优于彩色,黑白更具魅力

拍大画幅黑白,用光非常重要,最好是阴天,散射光,人物面部影调柔和,层次丰富。

最忌大晴天,光比越大,反差越大,暗部没有层次感。

一般情况下,用ISO 200的胶片增加一挡曝光,冲洗时适当减少冲洗时间,这样减弱反差,暗部层次丰富。

这样虽好,可拍人物由于快门速度过低,人物稍微一动就虚了。

由于光圈收不到最小,景深不够,前后人物就会虚。

画幅相机光圈F32,还不足小相机的F5.6,所以景深小,速度慢,给大画幅人物带来难度,如果眼睛虚了,这张片子就废了。

所以说,拍大画幅人物不如拍风光,要难上加难。

如果真的成功了,那种高结像的影像冲击力和细节的魅力,是任何小机器都无法比拟的。

我这次用8×10大画幅相机拍摄黑白《大东北》,在2005平遥国际影展上,大家对我的选题、拍摄方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每张照片都放大到两米见方,视觉冲击力和影调的细节全部表现出来。

比如:我拍的冬季裸泳,看小照片时,并没有感到有多大的优势。

但当放大到两米时,泳者身上的水珠、皮肤的毛孔、质感被高清晰度地表现了出来,充分体现了大画幅相机的绝对优势。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拍摄实践也不是完美的,所拍照片的失误率在80%左右。

如果能使用高感光度的胶片,提高速度,光圈缩小到F45,拍摄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

人物的布局、画面的构成,会更讲究一些,视觉效果也会更好一些,克服过于呆板的状态。

感谢大画幅相机,它使我躁动的心平静下来,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和拍摄方法,使我享受到了拍摄画幅影像给我带来的无限乐趣和黑白影像魅力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