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春节风俗习惯|南京的风俗习惯

南京人对过春节是极重视的,你知道南京春节风俗习惯吗?今天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南京春节风俗习惯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南京春节风俗习惯

掸尘

南京人过年有个习惯,十分良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春节,年前必彻底打扫卫生,过去称之为掸尘。过去旧宅,屋梁高,横梁上落灰极多,要用鸡毛掸帚捆在竹竿上掸灰,工程不小。而今住单元房,打扫容易多了。此外还有一个规矩,大年初一到初五之间,不准倒垃圾。如果要扫地,必须从门口往屋中心扫,最后还得将清理的垃圾、杂物暂时存放在门背后或隐蔽的地方。以免把财气扫了出去。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联、福倒、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以前在南京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如今几乎看不到贴年画的了,但写满祝福的春联和大红的福字却随处可见。小四福巷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拆迁以后搬进了单元楼,年画都不贴了,但是贴春联已经是多年的习惯,少了春联似乎就少了过年的喜气。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贴个福字,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南京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爆竹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小孩子们做喜欢的就是这个了,在炮仗炸完之后还会去捡没炸完的继续放!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南京春节食俗。

什锦菜 南京市民过年一般都要炒一样素菜叫什锦菜以冬腌咸菜为基础,配以胡萝卜、金针、木耳、冬笋、白芹、黄豆芽、豆腐干、千张、面筋、藕、红枣、花生米等十多种素菜,重油炒成。什锦菜不仅味道好,而且每种菜都有各自的寓意。如荠菜和聚财谐音,讲求的是招财进宝;胡萝卜是红颜色的,有洪福齐天的含义;藕则象征了路路通达,祝福来年顺利;酱黄瓜,象征着瓜瓜连连、子孙绵延;冬笋,象征雨后春笋节节高;马齿苋,南京人又称安乐菜,象征平安喜乐,这些都是为了讨个吉利的口彩。这10种蔬菜要一样一样地炒,最后拌在一起,等菜凉了加入麻油就可以了。

烧大鲢鱼 一条大鲢鱼是老南京人不可缺少的年夜菜之一,鲢鱼烧熟后放在长长的盘子里,隆重地摆上桌子,但这道菜只是摆设,千万不能吃,因为它寓意年年有余,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能吃。因为鱼余同音,余下它,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宽裕年年有余。

福寿汤 也称羹,大年夜,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共吃福寿汤。福寿汤是取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菱,合而煮之,取意洪福齐天。

南京春节好去处。

夫子庙。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国四大文庙之一,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夫子庙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

水街。

水街在南京白鹭公园附近,因此也叫白鹭水街。这条河是人工开凿的,联通了武定门和东水关。河中可行驶从内秦淮河开来的观光画舫。河两岸的仿古建筑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榭一应俱全。两岸还有多座石桥相连,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环境静谧,幽雅宜人。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