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标准战略选择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技术标准已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瓶颈。

本文对我国技术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对影响我国提高技术标准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技术标准战略与政策。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战略;国家战略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增强本国企业和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世界各国纷纷制一系列与本国利益密切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的贸易措施,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活动,用本国标准来影响国际标准的形成,保持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WTO的基本规则,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与我国相关的贸易国,关税壁垒正在失去原有的作用。

有关国家正在利用技术贸易壁垒(TBT)即通过增加产品技术标准指标来阻止中国产品的大量进口。

国际标准上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达10多万个,德国的工业标准约有1.5万种,而我国却为数不多。

技术标准已成为这些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中用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的“正当”的贸易保护措施。

为了保证我国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制定符合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对于进口产品来说,我国在加入WTO后,通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一方面大提高了其他国家的产品加工检验成本,降低了其他国家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了其他国家产品的出口,保护国内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拥有技术标准,可以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标准战略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竞争手段来对待,应积极应对,争取主动,趋利避害,尽快建立我国技术标准体系。

?一、我国技术标准竞争的现状与趋势   ?在技术标准问题上,我国高科技产业所面临的环境是危机四伏。

WTO《技术壁垒协议》准许各国合理地应用技术规章、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保证进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设置一些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质量标准,用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

而中国的技术标准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相当一部分市场几乎不设防,对进口产品几乎无技术壁垒可言。

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由我国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微乎其微,很多情况我们只是一般性地参与或根本没有参与,其结果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被动地采纳国际标准

这种技术差异和差距形成市场准入门槛,对我国出口构成技术壁垒,严重削弱和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据有关方面调查,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有2/3的出口企业遭遇过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约2/5的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的机电产品在美国很有竞争力,但为了限制我国机电产品对美国的出口,美国在进口机电产品技术标准中专门增加了针对我国机电产品包装木材中的含虫卵量的要求,让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美国受阻。

在中药产品出口上,欧盟专门制定《欧盟草药法规》以限制我国中药进口,该法规规定,进入欧洲市场的中药至少满足30年安全使用、15年备案的条件方可免注册进入,如不具备该条件,进入欧盟市场需经过非常复杂的程序和手续。

在纺织品方面,服装拉链的有关金属含量超过了欧洲标准我国纺织品又止步国门。

这些事例都说明一个事实:虽然我国成了WTO世界大家庭的一员,但相当一部分的我国企业却被挡在世界各国的门槛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我国企业的难言之痛。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近年来,标准化工作在我国得到了的高度重视。

我国标准化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化体系。

我国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加人世贸组织后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增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紧迫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因而亟待改进和加强。

?二、我国技术标准竞争中面临的困境   ?我国技术标准工作与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主要的原因是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相对脱节,企业对标准化的认识不足,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意识不强,特别是高新技术标准化的组织管理相对落后,创新机制建设力度不够,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技术标准战略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1、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较低,影响力小   ?由于政策保障不足和科学技术发展和技术标准的相对落后,降低了我国技术标准国际标准化的参与程度。

这些影响了我国产业界对技术信息、标准信息和市场前景的了解与掌握。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控制了ISO、IEC主席和副主席的领导职务,在ISO长达60年、IEC长达近100年的历程中,我国只担任过一届IEC副主席领导职务。

没有主要领导权就没有决定权,在决定重大的利害关系问题时对我国不利,以致严重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 国际标准化活动经费充足。

据不完全统计,美、日、法、德等国家政府和民间每年用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经费为3―4亿元人民币,但他们在标准化战略中还进一步强调要建立筹款机制,增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经费。

我国在2000年以前,财政部每年只安排标准补助费2400万元,用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经费仍明显不足。

因此,很多必要的国际会议不能持续参加,更无力承担ISO、IEC更多秘书处的工作。

然近年来已经有大幅度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占的比列仍然太低,仍然难以解决经费欠缺问题。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大大影响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的竞争。

?3、国际标准化人才短缺   ?发达国家技术标准上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自ISO、IEC创建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承担着主席、副主席的领导职务,控制着大多数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有着丰富的领导经验,锻炼了大批国际标准化人才。

另外,发达国家产业基础好、外语好更是他们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由于长期来对技术标准战略方面研究的不足、产业基础相对落后、国际标准化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严重缺乏技术标准化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4、法规、标准机制不完善   ?国外在颁布技术法规时往往都有技术标准与之相配套,具有较强的可操性。

我国,或者在制订技术法规时忽视了技术标准的支撑作用,造成技术标准滞后;或者仅有技术标准而不能突现技术法规的强制作用。

技术法规、标准的覆盖面不广,对很多涉及到消费者和动植物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的产品尚没有足够的强制性措施。

?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现有的技术标准缺乏整体联系,科研工作与标准制定之间脱钩。

科技指导或研究部门的独自开发,技术封闭和技术保守造成开发链条的脱节。

这些脱节不仅造成技术标准的适用性差,而且导致标准滞后,已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对策   ?针对我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国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可以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既需要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也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

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策略选择

?1、加强研究,积极推进技术标准创新战略   ?技术标准竞争的最实际的目的就是占领市场。

争取制定自己的技术标准,其实就是确立技术创新的结果。

要想对技术标准有发言权,能够主导技术标准,就需要坚持对技术标准进行创新和推广。

力争建立起一套能够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国际贸易、应对技术壁垒、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技术标准体系。

?为了使国家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这是构成技术标准的内在要素所要求的。

我们要鼓励那些具备与国外竞争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抓住新机遇,继承、改革、创新、制订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标准,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技术标准的创新方面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大唐电信自主研制开发的第三代数字通信标准TD—SCDMA。

TD—SCDMA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订的3G标准,在对业务支持、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在与欧洲、美国各自提出的3G标准的竞争中,中国提出的TD—SCDMA已正式成为全球3G标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经进入世界领先之列,这是中国移动通信界的一次创举。

这是我国国家近年来对技术标准的重视和支持,坚持维护我国国家和企业利益,和国外通信行业进行了艰苦卓越的谈判所取得的有效成果。

?2、建立技术标准预警机制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贸易伙伴的技术壁垒措施的跟踪研究,有的已建立了成熟的预警机制,赢得了应对技术壁垒的主动权。

我国国际技术标准数据库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预警机制不足。

现今的数码相机中的核心电路――CCD中的一千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中,美国占有2/3以上,余下的是日本其他国家共有,我国在CCD方面的技术标准为空白。

由于国际技术标准数据库的缺乏和本国产业不占有相关专利技术,使我国的数码相机很容易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突然被索取巨额专利费用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

如果能够建立反TBT预警机制,及时获得我国目标市场所在国或地区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对技术标准争端情况实施有效的检测,并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提交分析报告和建议,则完全能够在实际运作中变被动为主动。

缺乏行业预警机制,这是造成我们被动挨打的一个重要因素。

?3、要注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WTO/TBT协议要求成员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资金和人才资源的限制,参与国际标准的实质性制定活动极其有限,发达国家基本上控制了国际标准制定权。

标准的通过与否是通过国际投票来决定的,但我国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极少,尤其是在众多涉及高新技术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不但参加的人员少,参加的活动也少,提案更少。

这与经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为此,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动态,在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自从1957年和1978年我国分别加入IEC和恢复ISO合法席位以来,我国这两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委员会中拥有了提案和参与起草、表决的权利。

因此,我国政府及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力度,鼓励产业界的高级代表和来自政府的成共同参与国家的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就有关国际标准向IS0、IEC提供本国的战略性观点和意见。

以达到国际产品标准制定和出台朝着有利于我国企业的方向转化,为冲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为将我国技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创造重要的保障条件。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   ?   ?参考文献   ?[1] 朱彤.《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技术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2] 李岱松、张革.《区域技术标准创新》.北京,科学出自版社,2009年   ?[3] 李再杨、杨少华.《技术标准化联盟的成功案例》.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