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文学大爆炸_《2666》,文学大爆炸

罗贝托波拉尼奥(1953―2003),智利诗人和小说家。

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

代表作是《荒野侦探》和《2666》。

2003年在巴塞罗那去世,过世后其作品陆续被发掘出版,获得高度赞扬,苏珊・桑塔格称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值得钦佩的小说家”,《明镜周刊》则评论他为“当代西班牙语文学中最大胆的作家”。

罗贝托波拉尼奥是那种传奇作家的典型―生前潦倒,籍籍无名,一贫如洗的拉美版凯鲁亚克,为了谋生,曾经当过洗碗工、服务生、看守、码头工人、葡萄采摘工……他曾经开玩笑说:“我的名声在死后。

”果然,《2666》,这部波拉尼奥生前未能出版的作品让他在去世后名声大噪。

罗贝托波拉尼奥1953年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

在他生命中的前四十年,写诗、革命、吸毒、流浪、生病,总之几乎什么都干过,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除了写小说,又几乎什么都没干。

2003年,波拉尼奥因为肝衰竭住进巴塞罗那的一家医院,最后实在等不到移植的器官而去世。

2008年11月,《2666》900页的英译本上市,引发了文坛内外的极大轰动。

此书随即入选《纽约时报书评》的年度十佳图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当年最佳小说,并罕见地以遗著和外语译作的身份,获得了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小说奖。

就连《花花公子》杂志也给了它四只小兔的好评。

“这是本很难、也非常悲伤的书,成年读者很难按照老习惯,与作家的生平对照阅读。

”英文版《2666》的责任编辑洛林・斯特恩认为,“它就像一部知识分子的《哈利・波特》。

”―当然,这只是个比喻。

至今,都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2666”是什么意思,甚至这个数字都未曾在这本书里出现过。

全书共分为五部分,波拉尼奥生前曾表示全书最好分成五册出版

整个故事庞大无比,结构松散而开放,内容多面且复杂。

主要人物多达近百人,直接涉及的国家有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墨西哥、智利,涉及的人物有文学评论家、作家、教授、出版家、拳击手、杀人犯、军官、士兵、贩毒集团、警察、乞丐、贫民、妓女……以至于有人评价,可以把这本书当做异国风情指南来阅读,或者是了解欧美知识分子的窗口。

对于译者赵德明来说,他认为翻译此书堪比念了一个博士后。

尽管如此,在欧美国家,《2666》还是成为无可置疑的畅销书。

书店里码得到处都是,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

意大利的报纸曾讽刺说,《2666》是这么的畅销,你如果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在地铁上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

但多数人都是反着拿的。

这种奇怪的景象只有安伯托・艾柯的《傅科摆》出版之时才可以比拟。

波拉尼奥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属于“牺牲的一代”。

作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他们经历了70年代的战乱、独裁和贫困的岁月,也眼看着马尔克斯、略萨、科萨塔尔横空出世,改变了西班牙语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

被誉为“美洲之《圣经》”的《百年孤独》在当代拉丁美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

然而,《百年孤独》的光芒也不可避免地成了新一代拉丁美洲作家面前的的沉重包袱。

作家感慨道:“对于拉丁美洲作家而言,最大的不幸并非贫穷,而是生在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

”   但是,波拉尼奥成功地摆脱了这种影响。

虽然有位西班牙评论家在《国家报》上撰文称这部作品超越了《百年孤独》,但是评论界更多的是看到了两者的不同。

作家余华认为,两本书完全无法比较,波拉尼奥是一个世界公民,而马尔克斯其实还是一个小镇居民―从封闭、世世代代如魔咒般循环的小镇马孔多到包罗万象以至于让人无法轻易概括的《2666》,拉美文学的大爆炸愈演愈烈。

有人曾评价说,《2666》是“文学中的文学”,因为其中充满了互文和隐喻、与现实的虚实对照。

德国文学界甚至猜测,书中所描述的隐逸作家阿琴波尔迪是否真有其人。

那么波拉尼奥自己又是否在这出大戏里客串了一把呢?在书的结尾,他恶作剧般的描述了一个作家的遭遇,以写作为生,最终却作为三色冰淇淋的发明者而被后代记住。

他借书中尚未发疯的文学教授向读者袒露了心迹:“阿玛尔菲塔诺想,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荒谬选择啊!连这些有文化的药剂师也不敢面对那些激流般不完美的巨著,可正是这些巨著在陌生的领域里开路的啊。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