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调剂中影响疗效的常见因素
[论文关键词]中药处方调配;影响疗效常见因素;中药质量;处方审核;调配;复核;发药。
[论文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中药处方调剂与临床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中药质量问题、处方审核、处方调配、处方复核、发药交待不规范5个方面,分析了中药处方调剂中影响疗效的常见因素,共同探讨正确规范调配处方,希望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共同把中医药继承好并发扬光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处方书写的规范及正确规范的调剂是确保临床用药质量,提高药物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中药调剂符合医师的意图且准确无误调配,才能使中医的理、法、方、药取得一致。但近年来,中药调剂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它可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不可轻视。现将临床实践中常见而又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探讨如下: 1 中药质量问题 1.1 药典品种混用 用广金钱草代替金钱草,用香加皮代替五加皮,用槲寄生代替桑寄生,用玄明粉代替芒硝,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混用等。 1.2 药用部位不正确 细辛在200.5年版药典中明确规定药用部位是根和根茎,有的医院现仍用全草;吴茱萸药用部位为果实,现常带长果柄人药:牡丹皮药用部位为根皮,现常用根等。 1.3 同一中药等级不稳定 金银花,山东产,一般简单按色泽来分级:一等品黄白色,二等品黄棕色,三等品棕褐色。有时用三等品,有时用一等品或二等品。川贝母由于市场紧缺,更是存在代用和等级不稳定现象。 1.4 中药储藏申存在的变质问题 中药大多数是天然植物和动物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油脂、水分等,极易发生霉变、生虫、泛油等现象。如柏子仁、薏苡仁、瓜蒌、土鳖虫等极易生虫,桃仁、杏仁、当归等极易泛油,茵陈、菊花等药材由于包装前未干燥好或仓库内湿度太大,容易出现发霉现象。 1.5 中药掺杂问题 虽然各地的炮制规范明确规定了各类中药杂质的最高含量,但现在掺杂问题依然严重,特别是贵重中药:全蝎体内注入石灰、蛋清,盐分量大等;白僵蚕药材中白僵菌含量大等。全草类中药常掺有泥土、小石子、塑料袋等杂质。并普遍存在水分含量大的问题。 2 处方审核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 审核处方是中药调配过程中第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中药调剂人员的首要职责。长期以来,由于中药调剂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中药调剂多是照单配药,不能进行正确而全面地审方。新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调配处方应做到“四查十对”,并认真审方。 2.1 项目审核 指前记、正文和后记内容是否填写齐全。 2.2 规范化书写 包括处方中各药味的名称、用量、剂数、脚注、用法等是否清楚明确,品名有无重开或写错。
2.3 配伍审核 中药配方中有无“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不合理配伍,处方剂量配伍是否适当以及有无特殊处理的药物等,剧毒药物是否为专用处方,有无医生双签字,是否为安全用量等。有无短缺药品等。只有仔细审方,才能按照医生处方中的用药意图进行正确的药物应付,为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把好第一关。 3 处方调配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 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的中药,在中药调剂学中规定,即使医师在处方中未加脚注,也按规定处理。不能因为医师未开脚注,就随意简化。如生龙骨、生石膏、石斛等先煎;薄荷、砂仁、沉香、大黄等后下;海金沙、葶苈子、旋覆花等包煎;人参另煎;琥珀、羚羊角粉、三七冲服:阿胶烊化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按方调配,医师,无脚注的就不特殊处理了。 由于长期的调配习惯、中药房现有品种规格的局限,有些中药处方应付不规范。中药直接写正名应付规格情况。苏子、苍耳子、草决明、麦芽、山楂、薏苡仁等应付炒制品;百合、款冬花应付蜜炙品;车前子、小茴香应付盐炙品;香附、乳香、没药、元胡等应付醋炙品;竹茹、厚朴等应付姜炙品;龙骨、牡蛎等应付锻制品等。但长期习惯用生品,以上品种只有医师开炒制品时才会付以炒制品。否则一般用生品,这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