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摘 要: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分析了产生如此状况的主要原因,探究了教育公民科学素质养成的作用,同时,结合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出通过教育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2010105。

科学素质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以及用它们来处理生存与发展、生活与工作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问题的能力。科学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人身心发展需要的主导因素,是人们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备条件。科学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呈极大的正相关。

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现状。

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组提供的数据表明,2003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为1.98%,而美国1995年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为15%,欧盟1992年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为5%,加拿大1989年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为4%,日本1991年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为3%。[1]显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远低于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

从此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得知,在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1.98%的比例中,了解科学术语的公民占12.5%,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的比例为30%,理解科学方法的比例为8.2%。[2]笔者分析认为,我国公民具有科学素质比例呈现如下特点:公民科学素质与其性别和年龄有关,男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2.3%,女性为1.7%;从18至69岁,年龄越大,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越低,其中,20至29岁公民具有科学素质比例为3.67%,而60至69岁公民具有科学素质比例仅为0.47%。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也越高。大学以上为13.5%,大专为10.7%,初中为1.5%,小学和文盲具备科学素质为0。不同职业公民科学素质不同,学生最高,达15.6%,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性技术人员、国家机关负责人、办事员、商业服务人员、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家务劳动者、农林牧渔水利公民科学素质分别为8.2%、7.3%、5.4%、4.1%、2.3%、2.3%、2.0%、0.7%、0.3%。城市居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4.08%,农村居民为0.68%。我国公民对各种封建迷信仍有比较大的信赖度。20%以上公民相信求签,近30%的公民相信相面。。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具有科学素质人群比例是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受教育多者高于受教育少者,其他行业人群比例都高于农林牧渔水利。受教育程度与科学素质成正相关关系。造成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落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思想和观点对现代社会发展仍有十分积极作用。在历史上也有过许多重大的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在数学、天文、农学、医学、建筑学、冶金学、博物学等学科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但有许多非理性的糟粕至今仍影响中国社会的运行。长期的封建官僚统治,官僚思想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与思想观念中。政治上唯君、唯权、唯上,经济上“重农轻商”,学术上“重文轻理”、“重术轻学”,封建专制理念的传统文化制约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忠君”思想、“三纲五常”、“人情关系”,使百姓眼里的君王、官僚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百姓常常为自己生命无法律保障而惶惶不安,官僚统治者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为,权威主义或绝对集权衍生的唯命是从,不利于公民的独立思考,严重影响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和科学精神的弘扬。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耕文化,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小富即满,随遇而安,年复一年的低水平重复,大大降低了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抑制着科学技术进步,就更无从谈及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2)教育的影响。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仅是学历教育,还包括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时至今日,我国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而学校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基础教育薄弱,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截至2005年底,全国有2890个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教育有很大不平衡。[3]2005年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7%,即有近46%人不能升入高中。 在“精英化”教育影响下,偏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脱节,不利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

其次,教育目标的严重错位,素质教育既未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更未形成风气。长期以来,一直把学习成绩和考入更高一级学校的比例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随着对独生子女“望子成龙”的心态的膨胀,以及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后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应试为目标的现象就更为突出,在过分注重知识灌输的同时,轻视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培养。重分数,轻能力;重分科,轻综合;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的情况随处可见,在教育目标中体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思想和突出的短视行为。。

第三,校内外科技教育活动不适应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要求。由于对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我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基础建设薄弱,教学设备不足或陈旧,科技教育手段落后,形式单一,师资缺乏,科技含量也低,难以保障必需的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使科技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第四,继续教育重视不够,供给不足,手段落后,严重影响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大量下岗职工需要培训和提高,培训需求很大,而培训能力却远不能适应,加之培训手段落后,教学质量不高,远不能满足广大劳动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现有继续教育中,也存在典型的重学历、轻培训,重职前、轻职后,重知识、轻能力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民科学素质提高。。

(3)科普事业的影响。科学普及科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科普的对象是全体公民科普的目的是使公民在任何阶段都能接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科普教育多年来在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全社会对科普事业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对发展科普事业、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共识,有的领导干部重视经济指标,忽视科学普及,一些企事业单位缺乏对科普工作必要的支持与参与,一些群众却认为科学知识深不可测,缺乏必要的兴趣。国家对科普事业的投入也不足,资源配置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但实际上各级政府对科学普及的投入都十分有限,在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是最需要科普的,其投入又恰恰更少。中国科协曾做过一项统计,结果表明6个省、直辖市的人均科普专项经费最高不超过0.7元,最低的只有0.03元 。[4]另外,科技场馆太少,设施落后,科普功能无法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科学知识普及与学习的需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对科普知识的宣传也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科普出版业也很少推出内容新颖、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喜闻乐见的科普图书。

二、教育公民科学素质养成的作用。

公民科学素质是国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没有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就没有公民生产技能水平、就业竞争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没有科技与经济的持续进步,也就没有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江泽民指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事实越来越证明,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主要因素”[5],因此,“要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6]。然而,如何有效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最根本是靠教育,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综合效果。。

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根本措施。综观世界各国,为了确保本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无一不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作为根本措施。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在1985年就启动了“2061”计划,要求在2061年即哈雷彗星回到地球时,每个美国公民都具有科学素质,同时完成了《面向美国人的科学》、《科学素养的基准》、《科学教育改革蓝本》等重要研究成果。1991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签发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把美国变成一个终生学习不止的“全民皆学之邦”。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发了国家科学政策报告——《为了国家的科学》,明确提出,“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美国应成为一个科学知识普及的社会”,“我们的经济实力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多地依赖于美国人民应付新挑战和迅速变化的能力”,“必须改进美国的教育制度,以使我们的孩子理解和认识科学,并给予他们成功地竞争高质量的工作和过一个富裕生活的机会”,并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为科学发展的五项目标之一。。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既缺少资源,又缺少能源,但长期重视教育,着力推动国民素质提高。早在1872年日本开始推行数学制,全力以赴普及资产阶级式的国民教育,力求实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1905年,日本小学就学率就超过了90%,1992年日本国民初等教育适龄人员入学率达到97%,1995年日本15岁以上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为零。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能在上世纪50、60年代快速崛起,正如1995年日本科学技术厅所发布的《科技白皮书》所说:“二战结束时,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大资产就是国民经过努力和培养所具有的智慧。经过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领域再对人才和资源投入的再分配后,我国国民将聪明和智慧与不懈的努力相结合,不断地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务实地面对时代所提出的课题,从而取得了今天的繁荣。”。

英国素有重视科学教育事业、科学普及和增强公众科学意识的传统,其长期发展也得益于其致力于全民教育科学素质建设,正如英国内阁首席科学家Sterwart教授所说:“英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是:一手抓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手抓科技普及,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转移。”1986年英国成立了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并同时发布《公众理解科学》的长篇报告,明确提出,“公众对科学技术更好的了解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是整个国家的长远目标,必须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增强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是保障整个国家福祉而迫切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从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看,强国要保持国际优势地位,中等发达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和欠发达国家要奋起直追都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没有对教育的极端重视、国民科学素质的迅速提升,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与腾飞,而且教育发展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必须先于经济的腾飞。世界历史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1871—1913年美国对英国的追赶,1953—1992年日本对美国的追赶,1965—1992年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都充分说明是教育事业大力发展、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国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才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日益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国。[7]教育兴则国运兴,国家或民族的兴盛,乃至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均取决于教育发展和人的科学素质提高,而且,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

三、进一步深化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教育的目标是:“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必须首先依靠教育。影响公民科学素质的因素是多元、复杂的,是长期形成的,影响公民科学素质的诸多因素,如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传统、现实、科普等,都必须通过教育途径来解决。。

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根本措施,科技教育则是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抓住了教育就抓住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关键。如何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我认为可采取如下举措:。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投入。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2.79%,和世界不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 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5161.08亿元,只占当年GDP183529亿元的2.81%,远低于世界4%的平均水平,仍然停滞在不发达国家水平,与我国经济和财政收入长期持续增长状况也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理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尽快提升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发展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第一选择。。

其次,构建多元教育发展模式。抓住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契机,吸取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经济成分多元化、所有制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加速发展和尽快完善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办学,最大限度地动员各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多方积极性,推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普及高中教育,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着力推进以科学教育为主要手段,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教育改革。。

根据2005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95%以上。到2005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2890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但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9.6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7%,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1%。[3]这说明我国在基础教育的量有显著增长,但高中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入学率还很低,仍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应普及高中教育,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

第三,中小学教育应从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入手,尽快淡化“应试教育”,加强综合性科学教育和应用能力的培训,推广“发现式”教育和“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增加学生科技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高中教育(包括各种职业高中)首先要加快普及速度,同时也要面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尚未实现普及化的状况,把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学习扎实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同时,培养牢固的科学精神,为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新兴工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一些职业化、专门化的知识;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要尽快改进“严进宽出”的入学制度,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减少对学生收费、逐步免去低收入家庭或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学生的学费,加速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比例。在培养学生专门技能、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要注重强化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着眼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真正实现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第四,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科普工作支持的力度,推进全国的科技馆、博物馆、文化教育中心以及宇航馆、天文馆、通信馆等专业科技馆实行向公众免费开放。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研究室应利用双休日向公众开放,并不定期组织讲座、演讲、发明发布会、科技成果展示会等,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充分利用每年“植树节”、“世界森林日”、“湿地日”、“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爱鸟周”等宣传科普知识;通过政策引导,把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列入其正常工作内容,并制定相应措施予以鼓励;加强社会媒体宣传报道,创造有利于科学普及的舆论环境。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础上,促进制定《继续教育法》,进一步规定继续教育的性质、地位、对象、范围、内容和形式等,依法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积极构建“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推动、个人自觉”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使继续教育得到政府财政的有力支持,社会的广泛认同,公民的主动参与,树立爱“学习”新风,创建“学习”型社会,把继续教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