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影响海湾战争的“军师”陶汉章]

半个世纪后的馈赠      1938年,陶汉章将军以“陶剑青”笔名写的一部军事论著――《游击战术纲要》,在出版50多年后,陶将军才第一次偶然看到自己的那本样书。

那是1994年,陶将军在北京参加黄埔军校70周年纪念会上,邂逅相识一位从台湾来的国民党老军人,他们热情谈起当年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情景。

军人说:“1938年我们在湖南衡山集中一批从抗日前线各战区调来的军官,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其中有一本教材叫《游击战术纲要》……”陶汉章的眼睛突然一亮!忙问道:“哎,那书的作者是谁?”“叫‘陶剑青’。

”“哦,鄙人是也。

”老军人瞪眼傻看了陶汉章好一会,突然起身一个立正,向陶将军敬了一个标准军礼后拱手道:“哦,在下有眼不识泰山!陶先生,原来你就是我的老师?…‘不敢不敢。

”两位殊途同归的国共老军人热情的握手。

原来,1936年,陶汉章才19岁,就任八路军随营学校支队长兼军事教员时,八路军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交给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一封信。

信是从重庆三联书店负责人邹韬奋写来的,希望八路军写一本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书,韦国清便将这一任务交给了陶汉章

接着,陶汉章艰苦奋斗了几个月,由于战斗频繁,辗转了许多地方,才完成了这本17万字的军事论著。

书稿寄到重庆后,不久,就从重庆寄来一笔十分奇特的稿费――一捆邮票。

当时因国共各自辖区货币不通,唯有邮票可以通行,故它就当了流通货币的“稿费”使者。

稿费”收到后,由于游击作战,住址无定,陶汉章也无暇顾及询问书稿之事,故几十年中,从未见到过书稿的一个铅字……   陶将军得此信息后,立即托朋友在重庆查寻。

啊,阿弥陀佛。

友人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重庆图书馆查到一册孤本,立即寄给他,他这才受到了“馈赠”。

“相似”原来早“相识”      无独有偶。

1950年,我在志愿军12军35师105团后勤处当通信员。

有一天晚上,我们在一道山沟的树林里第一次看《白毛女》电影。

第二天团政治处就组织部分指战员代表座谈讨论,有幸我也参加了。

半年后,我突然收到《人民日报》编辑部一封挂号信。

我疑是同名同姓,不敢拆。

首长们一看,见信封上的部队单位、番号都没有错,便“嘁哩咔嚓”替我拆了。

没想,人们当即愣住了:原来是5万元人民币(旧币),还夹有一张纸条:王朝庭同志,你的文章《“白毛女”在朝鲜前线》已在本报X月X日X版发表,现寄上……(当时因战争环境,无地方邮政,只通军邮,故直寄现金)。

我写的“文章”?一时,我如坠五里雾中……   我一个半文盲小鬼,突然在权威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而且还有一大笔超过我几个月津贴的稿费,因而成了一则大新闻,当大家醒过来要找“文章”看时,一看纸条上的日期,已超过半年了(因没寄样报)。

在特殊年代,不要说战争环境,就是平时,要查几天完整的报纸都是很难的。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团政治处在座谈会上把我的发言“逼”我写的材料整理成了“文章”。

如今也是半个多世纪了,却始终没有见到我那篇第一次变成铅字的“大作”,故远不如陶将军有幸受“馈赠”深感遗憾!   1970年,有一次,我和几位战友在阅览室看杂志,无意中看到一幅标有“陶汉章”照片的文章

我看着照片,觉得有些面熟。

朋友说世上相似的人多着呢,他是将军军事学院副院长,你能见过?   将军?副院长?我慢慢回忆。

啊,终于想起来了:1954年秋,我部刚从朝鲜回国不久,那时,我在师部无线电报务训练队当班长,抽调到南京军事学院配合搞司令部演习。

一天,我们在屋子里教三位首长(学员)使用电台。

首长们不按规定,拿着话筒乱呼乱叫:“小羊、小羊,我是老虎,我想吃你!听到没有?请回答。

”我提醒说:“首长,无线电台有纪律,按规定是不许乱呼叫的。

”但他们还是开着玩笑乱呼乱叫。

正在这时,一位干部陪着一名中校苏联军官(顾问)走进来严肃地说:“哎,你们怎么不听小同志的话?他现在就是你们的老师!”几位首长当即起立回答道:“是!陶教官,我们马上改!”   无疑,这位“陶教官”就是这位陶汉章将军

故事还在继续――陶将军当了海湾战争的“军师”      陶汉章,这位江西老�,上世纪30年代初,才十七八岁,他就利用早年在冯玉祥将军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学到的军事知识,为中共江西苏区工农红军编著了一本训练大纲――《军事问答一百题》,这便是他第一本军事理论“处女作”。

没想到,80年代后期,他竟然当了美军指挥海湾战争的“军师”。

那是80年代末,美军远征海湾战争第一次打伊拉克。

战争正打得热火朝天,未决胜负。

正在这时,中国有关方面得到一个消息――说海湾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将领中流传着一本中国的《孙子兵法》。

是谁把中国的《孙子兵法》翻译到美国去的呢?一时成了一个“谜”。

有关方面,颇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才从大洋彼岸搞来一本英文版的《孙子兵法》。

原来,这并不是2000多年前的那份“文物”《孙子兵法》,而是后人写的《孙子兵法概论》。

重视知识产权的美国人,在书的封面上清楚地印着一个中国人的名字――陶汉章

这本《概论》,原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陶汉章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官时,在院长刘伯承元帅授意下写成的。

多年中,数易其稿,1985年才出版。

不久,就被我驻联合国一位武官译成英文,在美国纽约史特林公司出版,开始,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

海湾战争爆发后,有人向美国国防部推荐该书,但只买了一百本发给参战的高级将领。

紧接着,美国军事书籍俱乐部和星条旗出版社又买了一批,推荐给美国参战的海军陆战队。

从此,陶汉章将军的名字,便在美国军界中名声大震。

美国国会高级顾问布尔基斯金给陶汉章将军写信说:“我读了你的书,不仅我个人受益,我相信所有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受益。

”不久,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州务卿,派员专程前来中国,把“亚拉巴马州荣誉州务卿”的称号,授予正在广州疗养的陶汉章将军

50年前中“状元”,聂帅颁奖。

朱总要喝“状元红”      军人常常自谦“一介武夫”。

当过干事,写过文章,编过剧本,演过戏的陶汉章,却一直没有忘掉想当军事指挥官的梦。

1947年,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即将开始,此时,陶汉章正在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任参谋长。

本来他这个纵队参谋长,已得心应手当得好好的,正在谋划他大展军事宏图之梦呢,谁料,一张奇特的“借条”却破坏了他想当军事指挥官的美“梦”。

然而,又正是这张“借条”,却使他向一名军事理论战略家又迈进了一大步。

有一天,军区副政委罗瑞卿找到他说:“现在解放战争发展很快,我们急需要高级参谋人才,因此想搞一个高级参谋训练班,准备让你去干这个事。

”   陶汉章本不情愿,但又不好违命,便设了一个“缓兵之计”的托词说:“罗副政委,那请你和杨成武同志讲一下,如果他同意,我就去。

”罗瑞卿找到杨成武,他原本也不愿意放,但“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也不好讨价还价明“顶”,便有意设了个难题道:“罗副政委,你能不能写个条子,说明暂借陶汉章半年。

”“那好,半年就半年。

”罗瑞卿边说,当即就掏出笔来真的写了张借条。

这下,杨成武才后悔地暗暗叫苦:唉,真是“作茧自缚”,反被自己“将死”了。

就这样,陶汉章又开始了他的军事教官生涯。

陶汉章广泛深入地研究了中外战史理论,结合我军几十年的实战经验,写成了一部重要军事学术论著――《参谋工作》。

于是,陶汉章又调到华北军政大学任副教育长。

学术界对《参谋工作》评价很高,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便对陶汉章的著作颁发了嘉奖令,并发给他奖金三百元。

啊,这笔好似“天文数字”的奖金,可超过他六年多的津贴呐!(当时他每月的津贴只有4元)。

教育长谭家述开玩笑说要吃他的“大户”;有人要求喝茅台酒;朱老总则说:“陶汉章中了状元,我们要喝他的状元红。

”   年已90高龄的陶汉章将军,从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位置上退下来后,仍还担任着“中国战略学会高级顾问”和“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仍笔耕不辍。

他的论著,除了《问答》、《纲要》、《概论》和《参谋工作》外,还有其它不少著述。

因此,从理论与实战的结合上,他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战略理论研究,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