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S矿权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分析

前言 毕业论文网   通过以往地质成果总结和本次工作综合研究,大致了解了斐济群岛的大地构造演化史和区域地质特征。

圈定了S1褐铁矿化、黄铜矿化、粘土矿化变带,并在S1矿化变带内根据分析结果圈定了3条银伴生低品位铜矿体;另外圈定了S2黄铜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矿化变带

通过研究确定S区矿床成因为主要火山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热液矿床,与各种各样的侵入中心有关,受破火山构造,次火山构造,区域构造所控制,在火山机构内的岩石裂隙或构造薄弱部位富集成矿或热液带入形成矿化蚀变,初步认为该矿区有块状硫化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及斑岩型矿床三种类型。

斐济群岛的自始新世至今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史,发育了独具特色的新生代与汇聚板块边缘有关的矿化主要矿床类型为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斑岩型铜金矿、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沉积型锰矿等,其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矿床类型多样,数量较多,但是矿业产值仅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4%。

因此,在斐济群岛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该国具有重要意义。

1、S矿权区矿区地质   S矿权区位于Vanua岛,处于Mali火山机构,区内构造主要火山机构形成的环状构造,放射状构造,贯穿整个区域的北东向断续展布的断裂构造,以及破坏北东向构造的北西向构造或其它构造构造有相互交错、叠加现象。

岩性主要为一套海相中基性拉斑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岩性主要安山岩类,英安质岩类,流纹岩和火山碎屑岩。

1.1地层   S矿区出露的主要为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各种岩性分述如下:   古近系:岩性主要安山岩,硅化安山岩火山角砾岩等。

安山岩,为基底岩石,广泛发育于区内部分地区。

硅化安山岩,岩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与安山岩基本类似,主要分布于区内矿化蚀变较强烈和构造发育部位。

火山角砾岩主要火山碎屑岩类,分布于区内的破火山口盆地低洼部位或易于沉积的其它部位,主要呈近南北向展布于区内北西角。

新近系:主要为黑褐色、红褐色、土黄色粘土,腐殖质、植物根系等覆盖。

分布于区内的破火山口盆地中的低洼或易沉积部位、沿水系附近区域、农田、种植园等。

1.2构造   S区内的构造主要发育有破火山构造、次火山构造和受区域影响的断裂构造

本区处于Mali破火山口内南侧,区内发育有破火山构造和次级火山构造:破火山构造主要呈环状、放射状发育,受火山作用的影响分布区;次火山构造主要有裂隙构造或岩体构造或断裂构造,受区域和次火山作用影响,发育形态较复杂;受区域影响的构造主要有北东向断续相连的断裂构造,贯穿整个区域,被破火山构造和次火山构造和局部的北西向构造破坏,主要由区域作用引起;各种构造发育复杂,有交错、叠加现象,后期的热液发育主要受这三种构造影响,引起一系列的矿化蚀变发育

1.3侵入作用   S区内侵入作用主要为与次火山岩作用相关,后期热液沿构造叠加、薄弱部位或裂隙发育,形成矿化蚀变侵入或岩脉等,岩性主要为含硅化、矿化安山岩、闪长玢岩。

闪长玢岩:区内仅见一处,带有硅化、粘土化和黄铁矿化等。

风化面呈褐色,新鲜面呈青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由斑晶和基质组成。

1.4矿化蚀变   区内的矿化主要为赤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石英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粘土化。

2、矿(化)蚀变带特征   2.1矿(化)蚀变带特征   矿区发现两条矿化变带,其各自特征分述如下:   1、褐铁矿化、黄铜矿化、粘土矿化变带(S1):   主要发育于矿区中部,走向近东西向,长约500m;平面上呈西窄东宽的似椭圆形,最窄约为8m宽,最宽约为65m。

矿化蚀变主要以褐铁矿化、黄铜矿化和粘土矿化为主,其它矿化为赤铁矿化、硅化、黄铁矿化以及少量的磁铁矿化,蚀变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

2、黄铜矿、黄铁矿化、硅化蚀变带(S2):   主要发育与矿区的中北和中东部,走向北西—南东向,平面图上呈椭圆形条带状,分3段断续展布,长120~155m不等,宽10m左右,其矿化蚀变主要以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和石英化为主,其它矿化为赤铁矿化、褐铁矿化以及少量磁铁矿化,蚀变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

2.2矿体特征   原Cu—1号铜矿体,结合矿化变带的情况,本次编号为Cu1号铜矿体,由于其位于同一矿化变带内(S1蚀变带),又细分为Cu1—1,Cu1—2和Cu1—3,3条较小的铜矿体,均位于探槽内,基底岩石主要为古近纪的安山岩类;矿体主要赋存于S1蚀变带内,推测主要发育在由次火山作用引起的中低温热液蚀变,在构造薄弱部位形成铜矿化,局部富集成矿。

原Cu—2号铜矿体,近南北出露连续宽6m,其加权平均品位约为0.13%,虽然形成了铜矿化,但尚未达到Cu矿石的边界品位,地表未形成铜工业矿体。

2.3矿石特征   矿石的矿物成分主要有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金属矿物主要有褐铁矿、赤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绿泥石、石英、绿帘石、绢云母和粘土矿物等。

铜矿石的自然类型主要有硫化矿石、混合矿石、氧化矿石,其工业矿物有,自然铜?p黄铜矿?p辉铜矿?p黝铜矿?p蓝铜矿等,本区主要黄铜矿等。

铜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型—它形晶粒结构,铜矿构造主要呈稀疏浸染状构造,分布于石英、脉石或岩石裂隙中。

本区铜矿的有益伴生组份主要为银,共发现两层,出露宽度分别为4m和2m,其加权平均品位均为1g/t,与黄铜矿伴生,达到铜矿的有益伴生银品位要求,银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或自然银产出,其工业矿物有辉银矿,角银矿和自然银等,本区推测主要为辉银矿等。

3、资源量估算、矿床成因及类型   本次勘查工作圈出了Cu1—1、Cu1—2和Cu1—3等,3条低品位铜矿体,累计估算推测333类别铜矿石量为80.4wt,铜金属量为3642t,其矿床平均品位约为0.46%(所有单工程加权平均计算),伴生银矿金属量为360kg,其平均品位为1g/t;另外对S2矿化变带所预测的334类别铜远景资源量为2335.3t,其平均品位为0.3%。

据本次勘查成果和其它资料分析,类比、综合研究,本区矿床成因主要火山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热液矿床,与各种各样的侵入中心有关,受破火山构造,次火山构造,区域构造所控制,在火山机构内的岩石裂隙或构造薄弱部位富集成矿或热液带入形成矿化蚀变,S区矿床类型初步认为有下述3种类型:   一类是块状硫化物型矿床主要赋存于中新世—上新世的海相火山岩地层中,主要成矿时代为早上新世,主岩为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Uda群,矿床主要的硫化物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少量的其它化合物形式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石膏和重晶石。

铅锌硫化物集中于顶部,铜的硫化物则 矿床主要成矿时代为上新世,这个时代与西太平洋其它地区的大规模斑岩型铜金矿床时代相似,主要安山岩伴生。

二类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主要成矿时代为中新—上新世的破火山口内或火山岩中,矿石矿物以碲化物、铜铅锌的硫化物和自然金为主,矿化形式主要为石英—方解石或重晶石脉,矿脉周围发育青磐岩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等。

三类是斑岩型矿床主要成矿时代为上新世,这个时代与西太平洋其它地区的大规模斑岩型铜金矿床时代相似,主要安山岩伴生。

4、结论   (1)通过以往地质成果总结和本次工作综合研究,大致了解了斐济群岛的大地构造演化史和区域地质特征,大致了解了区域火山作用和构造运动史,以及由此发育的独具特色的新生代与汇聚板块边缘有关的矿化等成矿地质背景。

圈定了S1褐铁矿化、黄铜矿化、粘土矿化变带,并在S1矿化变带内根据分析结果圈定了Cu1—1、Cu1—2和Cu1—3等3条银伴生低品位铜矿体;另外圈定了S2黄铜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矿化变带

(2)本区矿床成因主要火山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热液矿床,与各种各样的侵入中心有关,受破火山构造,次火山构造,区域构造所控制,在火山机构内的岩石裂隙或构造薄弱部位富集成矿或热液带入形成矿化蚀变,S区矿床类型初步认为有块状硫化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及斑岩型矿床三种类型。

(作者单位:江苏华东地质调查集团有限公司)。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