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肺炎30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病毒性肺炎

依据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进程,作者采用两期辨证的方法,观察6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4月至6月本院发热呼吸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入选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期标准年龄18~70岁。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合并严重细菌感染,有精神疾患者。入选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9~69岁。随机分两组,各30例。中西医结合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5.33±10.69)岁;发病后至入组时间(5.87±3.71)d;普通型18例,较重型12例。西药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7.57±13.67)岁,发病后至入组时间(6.27±4.74)d;普通型16例,较重型14例。

1.2 治疗方法 (1)西药组:0.9 %生理盐水250ml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静脉滴注,1次/d,连用3d;5 %的葡萄糖250ml加阿昔洛韦注射液0.5g静脉滴注每8h一次,连用6d;适量应用解热镇痛药及化痰药。(2)中西结合组:在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分期辨证原则,进展期治法为清肺解毒、化痰止咳,方药组成为桑白皮20g、黄芩10g、连翘15g、银花15g、生石膏30g、知母12g、浙贝10g、焦山栀12g、橘梗10g、化橘红10g、赤芍12g、瓜蒌仁12g、板蓝根30g、恶寒发热加鱼腥草、柴胡等;恢复期治法为益气养阴、解毒祛瘀,方药组成为南北沙参各15g、元参12g、天麦冬各15g、太子参30g、玉竹12g、花粉20g、川贝6g、丹参30g、三七粉3g(吞服),焦三仙各10g、炒米仁30g、炙必甲20g(先下)。

1.3 观察指标 每天记录体温,每周复查两次X线胸片、血象。症状计分标准:头痛:无计0分,轻微计1分,一般计2分,较剧烈计3分;肌肉酸痛:无计0分,轻微计1分,一般计2分,较剧烈计3分;干咳:无计0分,偶有计1分,一般计2分,频作计3分;呼吸急促:无计0分,活动后气急计1分,休息时也感呼吸困难计2分,静息时喘息明显不能平卧计3分;乏力:无计0分,稍感乏力计1分,容易疲劳、四肢乏力计2分,全身乏力严重计3分;其余头身重、恶寒、汗出、咽痛、口咽干燥、口渴、血丝痰、咳痰、心悸、食欲不振均为有计1分,无计0分。X线胸片计分:将肺分成上中下3个肺野,内外2个带,两侧肺共12个视野,无异常计0分,索条影计1分,低密度影计2分,高密度影计3分,有胸水加1分,心脏增大加1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体温正常7d以上,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胸片有明显吸收;有效:体温正常,其余症状为积分降低30 %以上,胸片上病变有所吸收;无效:无好转或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