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炭疽病发生与综合防治

摘要在分析油茶炭疽病症状、病原、发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病的防治措施,以为油茶炭疽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炭疽病;发生;防治      油茶炭疽病在我国油茶产区普遍发生,易引起落果、落蕾、落叶、枝枯,甚至整株衰亡。病害落果率通常在20%左右,严重时达40%以上[1]。晚期病果虽可采收,但种子含油量仅为健康种子的1/2。   1症状   初期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黑褐色圆形病斑,有时数个愈合。后期病斑上出现轮生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或露水浸润后,产生粘性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病果大多脱落或开裂。嫩叶病斑多在叶缘或叶尖,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有轮纹,具紫红色边缘。老病斑下陷,褐色,后期病斑中心灰白色,内有轮生小黑点。油茶梢部病斑发生在新梢基部,也有出现在梢中部的,呈椭圆形或梭形,略下陷,边缘淡红色,后期黑褐色,中部带灰色,有黑色小点及纵向裂纹。病斑若环梢一周,梢即枯死。三年生以上老枝及树干病斑呈梭形溃疡斑,以中部居多,溃疡斑下陷不规则,削去表皮,木质部呈黑色 。花芽、叶芽病斑以在鳞片的基部为多,不规则形,黑色或黑褐色,后期呈现灰白色,内污黄色,上有黑点,孢子堆常在鳞片内侧,病重时芽枯蕾落[2]。   2病原。

为真菌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的胶孢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分生孢子梗聚集成盘状,分生孢子为单细胞、长椭圆形或圆筒形,直或弯,内有很多颗粒状物及油球1~2个。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的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   3发生特点   (1)病菌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蕾(痕)、枯花蕾、病芽、病果柄、病枝及病叶上越冬。   (2)病害初现期与早春气温、雨量、降雨天数有关。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5~17℃,连续10d,病害即可发生。春雨早、发病也早;春雨多,发病也重。初病最早见于4月上中旬,先是嫩叶、新梢发病,后为果实、花蕾发病。果发病于4月初至5月上旬,到7、8月扩展迅速,病果纷纷脱落,直到10月采收茶果时为止。病蕾在6月初现,8~10月病蕾大量掉落。   (3)发病率。丘陵地区山区高山区;阳坡、山脚、林缘、老树阴坡、山顶、林内、幼壮树。   (4)有些油茶病株年年发病早,病果增加快,病斑扩展迅速,病落果多,成为扩展中心,称为历史病株。   (5)不同油茶品种和单株抗病率不同。一般小叶油茶的抗病率大于一般油茶,寒露子大于霜降子,紫红果和小果大于黄皮果、大果,尤以单株抗病力差异表现更为明显。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