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家的静坐姿势]儒道佛

儒、道、佛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其中当然包括几种卧睡的姿势方法

通常所用的姿势,如佛门中的各个宗派,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简称它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宋以后的儒家――理学家们,由于大程夫子――程颢(明道),变更佛、道两家修炼静坐的心法,因袭禅宗大师修习禅定的功夫,著作《定性书》一文,主张在“静”中涵养性理的端倪开始。

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颐(伊川),又加上《主敬》为其陪衬,从此儒门也主张静坐

但是他们所取的静坐姿势,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谓端容正坐便是。

至于道家,有时既用佛家七支坐法与卧姿,又穿插许多不同的形态,配合生理的需要与炼气修脉的作用。

大体说来,儒、道、佛三家的静坐姿势,并不外于此法。

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

1、双足跏趺(双盘足)。

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

叫做如意坐。

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

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2、脊梁直竖。

使脊背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竖叠。

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3、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

两手心向上。

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

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4、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背。

5、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防。

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6、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像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

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

(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         7、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之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附带需要注意的事项      1、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

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2、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

以免妨碍消化。

同时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3、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

4、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

5、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

6、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

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7、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

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

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

说明:      1、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为最正规的七支坐法

2、跏趺坐也要坐垫

除非气脉全通,才可以不垫。

3、初学静坐多半无法双盘,则酌情采用以下各图所示的其他坐姿。

说明:      1、坐垫约两三寸。

随各人舒适度自作调整。

2、初习静坐无法两腿双盘,则采用单盘

随各人生理状况,自由选取金刚坐或如意坐。

3、如果无法单盘,或者单盘坐到腿麻,而想继续用功,则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种姿势

说明:      1、正襟危坐为历来儒家所用的静坐姿势

2、吉祥卧为佛家所主张的睡姿。

孕妇如果单盘对腹部造成压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选取对自己较为舒适的坐姿。

有关七支坐法的传说      根据佛经上的记载,这种七支坐法,早已失传,后来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人定。

虽然知道从远古以来,便有这种静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终不得要领。

有一次,在雪山深处,他们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习,便由此证道而得阿罗汉果。

这个神话似的传说,无法加以考证。

总之,它适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则,那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这种姿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

叉手盘坐与健康的效果      人体的神经系统,大体说来,都以脊椎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随着意识的支配而发散为肢体感官的动作。

犹如树木的枝条,依据它的中心树干,向外分散而至于枯落。

七支坐姿将手足加以盘曲,可使左右气血交叉散发而归于原始整体的圆极,等于说:采取这种姿态,可使左(阳)右(阴)的人体电能,自身互相交流,既可减少散发的作用,又可自相调剂而恢复体能的原动。

七支的坐姿,因为双足盘曲,两手交叉,使四肢活动静止,便可减轻心脏的负担,所以静止的时间愈久,对于恢复心脏功能的功效愈大。

关于头脑的健康功效      七支坐法的静姿,必须将头顶端正,大脑稍微靠后,以使后脑下垂体不受压迫而恢复正常。

因此脑下垂体内分泌的均衡活动便影响淋巴腺、甲状腺,而至于肾上腺等恢复健康的作用。

其次,下腭稍微向后收压,可使左右两大动脉管输送血液到脑部去的工作缓慢,可以减轻脑神经的紧张与思虑,对于血压有恢复正常的功效。

其他有关大脑和眼、耳、口、鼻等的细节,在此不尽详说。

盘足屈膝与健康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象。

这是误解。

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

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与两腿双足有绝对的关系。

所以婴儿与小孩的活动都在两足。

一过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渐感无力,喜欢叠足或跷足而坐。

人的衰老与死亡,也多是从足腿开始而逐渐至于躯干与头部。

盘足屈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

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

所以放开足腿,等待酸麻过后,反有从未经历过的快感。

如果持之以恒。

能坐到足腿的气血流畅,保证足腿而上至于腰背以及全身,会有无比的快感发生,反不愿意下座而松散双腿了。

其次,必须了解人体犹如植物一样。

一颗树木,盘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气、水。

以及土壤的营养,才能生长茂盛。

人呢!却和植物颠倒相反,他的根在头部,他的土 壤就是虚空。

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杈,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

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

所以盘足屈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

学习静坐如何用心      静坐并不难,用心实不易。

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十分之七。

为了健康长寿:十分之二的人为了好奇而求玄求妙,或者想达到神通,如放光、预知等境界;十分之一的人为了求道;而真正了解道是什么、修道的正法又是什么的人,则几乎是万难得一。

关于学习静坐如何用心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学习静坐的目的何在?如此才能切实商榷如何人手和如何用心

现在一般较为普遍流行的静坐用心方法

大体归纳起来,在东方的中国方面,都可纳入传统文化的儒、佛、道三家。

此外,有瑜伽的静坐用心方法,有从欧美回笼的催眠术,以及其他宗教的祈祷、斋期、避静等,也都属于静坐用心方法之一。

但在中国,通常最流行的静坐中。

用心方法大体都以佛、道两家为主。

纵然有许多方法

不属于佛家道家的正统,但已积非成是,而都认为那些就是佛、道的方法,在此不必严加区分,徒事理论。

佛家方法中,现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观或观心、参禅等。

至于,笃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观想等为正当的用心方法

各执一端,轻视余者。

不过,佛家用心方法中,除了部分学习西藏传统的密宗以外,的确都是重视“修心”为基础,不大注意身体生理上的变化,而且认为重视身体生理变化者,便是外道之流。

甚至,大有嗤之以鼻、不屑亲近之慨。

但在道家方法中,却极端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

甚至,认为由于静坐修持的方法,达到身体生理预定的效果,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恢复健康,增加寿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

倘使如佛家一样。

只知“修心”而不知身体生理的奇妙,便不合道。

所以道家者流,便认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并不完全。

因此道家主张“性命双修”,才是正道。

并且说:“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命功),万劫阴灵难人圣。

”   乃至引用《易经》的观念与《中庸》的大旨,确定“穷理,尽性,以致于命”作为无上的原则。

其实,无论佛家道家,乃至其他各宗各派所谓的旁门左道,除非不讲究静坐修持,便无话说。

倘人进入静坐修持的法门,试问:除了这个身体和有知觉情感的心理思维状况以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离开身心以外而可以起修的吗?假定是有,那便是从事物质科学的研究,或者专门注重医药,或药物化学、生理化学等的事情。

它与人生生命起修的方法迥然不同,一个是借着自己生命的自在功能而求证形而上道:一个是借外物的实验。

而了解宇宙物理的奥秘。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