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麻醉处理

【摘要】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在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方法28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男26例,女2例,年龄52~72岁,ASAⅡ~Ⅲ级。所有患者禁食水8h,术前30min肌注吗啡1.5~2.0mg/kg、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开放静脉,局麻右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压,常规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麻醉诱导:咪哒唑仑0.05mg/kg、依托咪酯0.2mg/kg、芬太尼6μg/kg、维库溴铵0.15mg/kg,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12次/min。以丙泊酚持续靶控输注(TCI)2.5~3.0μg/ml、芬太尼TCI 2ng/ml,间断追加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以硝普钠和硝酸甘油控制血压。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手术开始时、主动脉支架释放前、支架释放时及手术结束时的SBP、MAP和HR值。术毕送ICU监护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麻醉效果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用于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麻醉效果满意,控制性降压易实施,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麻醉,全身。

经股动脉血管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技  术。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及手术病死率低等优点,尤其适合不能耐  受开放手术的危重患者[1]。由于这类手术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手术的特殊性,对麻醉管理要求较高。我院自2008年11月~2010年4月共完成此类手术28例,我们采用静脉复合气  管插管全身麻醉和控制性降压技术,均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现将  麻醉处理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超高速CT、磁共振或DSA造影确诊的Debakey Ⅲ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8例,其中男26例,女2例,年龄52~72岁,平均65岁,体重51~83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和突发的胸背部剧烈疼痛,其中8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6例合并有冠心病。入院后行镇痛、降低血压、减慢心率等处理。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前禁食水8h,麻醉前30min肌注吗啡1.5~2.0mg/kg、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开放静脉,常规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局麻下右侧桡动脉穿刺置管持续监测动脉压,右侧颈内静脉置入三腔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及接血管活性药物备用。麻醉诱导:咪哒唑仑0.05mg/kg、依托咪酯0.2mg/kg、芬太尼6μg/kg、维库溴铵0.15mg/kg,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12次/min。以丙泊酚持续靶控输注(TCI)2.5~3.0μg/ml、芬太尼TCI 2ng/ml,间断追加维库溴铵2mg/次麻醉维持。术中以硝普钠0.5~3.0μg/(kg·min)微泵输注控制收缩压在13.33~16.00kPa之间,如血压过低则根据中心静脉压加快输液速度或静注去氧肾上腺素50μg/次。支架释放前单次静注硝酸甘油50~100μg,使收缩压降至10.64~12.00kPa以下,当支架释放后通过减少降压药物或减浅麻醉使收缩压(SBP)回升至13.33kPa以上。主动脉造影时关闭呼吸机暂停呼吸。术毕送ICU监护治疗。

1.3监测指标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手术开始时、主动脉支架释放前、支架释放时及手术结束时的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值。记录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术中失血最和尿量等。

1.4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 11.5软件行t检验。

2结果。

28例患者全身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经过顺利,共放置支架32个(其中4例患者放入2个支架)。手术时间82~189min,平均112min。手术失血量90~280ml,  平均135ml。术中尿量95~280ml,平均130ml。麻醉苏醒时间28~75min。术中各时间点的动  脉血压和HR的情况见表1。术中支架释放时SBP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术后随访  无麻醉并发症发生。表1覆膜支架置入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