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的治疗进展

【摘要】 弱视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视觉发育相关性眼病。近年来,国内、外在弱视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有了很大进展,现就弱视治疗方法及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弱视遮盖;药物;治疗

弱视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视觉发育相关性眼病,伴有双眼或单眼视功能异常,但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0.8且不能矫正[1]。弱视的发病率为1.6%~3.6%,在医疗条件缺乏地区则更高[2]。弱视治疗一直是眼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治疗原则是必须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内消除形觉刺激阻断,调整异常的双眼相互作用,恢复双眼视功能,否则视功能发育异常将不可逆转。现在关于视觉发育敏感期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形觉剥夺性弱视如先天性白内障等的敏感期为出生到6岁;斜视弱视的敏感期为出生到9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弱视的敏感期为出生到10~12岁。由于现在对立体视觉的形成时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弱视治疗虽然有进展,但最佳的治疗方案仍在研究中。现就弱视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遮盖疗法。

是迄今为止治疗弱视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斜视性、屈光参差性以及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的弱视。通过遮盖优势眼以减缓或消除优势眼对弱视眼的抑制作用,增加弱视眼的使用机会,从而提高弱视眼的视力遮盖时间的长短与其弱视的程度有关。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方法亦有所不同。我国多根据患儿年龄决定遮盖时间,如2岁取3∶1;2~4岁取4∶1;以后可适当延长遮盖健眼时间,治疗过程中每1~2周查1次视力。美国儿童眼病研究组(PEDIG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中等程度的弱视每天2h的遮盖,配合1h精细作业训练与每天6h的遮盖同样有效[3]。HOLMES等[4]对175例3~7岁以下视力在0.05~0.20的重度弱视者中比较了6h和全天遮盖,结果发现,6h和全天遮盖治疗4个月时得到的效果是相近的。PEDIG通过对189名3~7岁中度弱视儿的研究,发现对于基础视力在0.20~0.25的患儿,在治疗刚开始的5周内遮盖时间越长视力提高越快,而基础视力在0.30~0.50的患儿则没有这种效果[3]。但是在6个月时,初始6h与更长时间的遮盖相比视力提高程度相似。因此认为较短时间的遮盖,有助于提高患儿的依从性,从而有助于取得较好的疗效[3]。

一般认为,患儿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预后也越好。在斜视弱视者中,行28~33个月全遮盖治疗,90%的人视力能获得提高,而在12岁时开始同样治疗,得到提高患儿比例几乎为零。7岁以下是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期。研究发现,7~12岁儿童,即使弱视眼曾经接受过治疗(每日2~6h的遮盖配合精细作业训练和阿托品治疗仍能提高视力。PEDIG[5]对66例10~18岁视力在0.125~0.500的患者行遮盖治疗,每日遮盖不少于2h并且配合1h精细作业治疗,2个月后发现,66例中有18例(27.0%的视力有2行以上提高,并且10~14岁和14~18岁的疗效相近,表明治疗年龄与遮盖效果之间无直接联系。

关于弱视类型对遮盖疗法疗效的影响,大多数研究根据初次就诊的视力治疗后的结果,从最好到最坏的排序是屈光参差弱视屈光参差斜视复合型弱视斜视弱视治疗后长期随访的排序也是相同的。但是ATS报道这3种类型的弱视治疗后4、6个月、或者2年时的治疗反应无差异[4,6_7]。ARIKAN等[8]回顾了128例成功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和斜视_屈光参差复合性弱视者之后也发现这3种类型的弱视者的视力提高是相近的。

2 阿托品压抑疗法。

此法被认为是对遮盖疗法依从性不好者的替代选择,或者作为遮盖疗法的维持治疗和巩固疗法。但是作为轻、中度弱视(视力高于0.2的首选治疗,现在已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REPKA等[7]研究419名患儿随访2年发现遮盖和阿托品治疗对3~7岁的中度弱视者的疗效几乎相等,由此认为对3~7岁弱视儿2种方法均可作为首选。而阿托品压抑疗法则有更高的依从性和更强的接受性,并且受压抑的健眼仍能接受低频视觉信号,因此较少引起遮盖弱视。Fleck预测本法可能会成为弱视的首选疗法。

3 屈光矫正。

这是最基础的弱视治疗方法,单独屈光矫正可成功治愈某些屈光参差弱视。特别是对于屈光参差性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在遮盖或者压抑疗法之前先对屈光不正进行矫正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治疗的关键。对于形觉剥夺性弱视,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其进行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首先纠正其屈光不正也是非常必要的。STEWART等[9]对56例平均年龄5.1岁,首次诊断为弱视的儿童进行18周的屈光不正矫正治疗,结果使弱视眼的视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平均提高0.24log MAR。说明屈光矫正是弱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患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屈光矫正之后弱视视力有所提高,再开始遮盖或压抑疗法,患儿治疗的顺应性也相对提高。AUTRATA等[10]对高度近视或屈光参差患儿屈光性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或上皮下激光角膜切削术,术后遮盖对侧眼,与常规弱视治疗且戴镜的对照组相比,无并发症,最佳矫正视力、立体视觉均好于对照组。PAYSSE等[11]使用PRK对屈光参差弱视常规治疗失败者进行屈光手术,2年后随访视力及立体视觉的改善,与未治疗组比有统计学意义。汪辉等[12]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但作为常规弱视治疗方法,由于缺乏大样本量的临床资料和严格的对照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系统的临床观察。

4 手术治疗

有些弱视者(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如不去除病因,则无法使其视力得到恢复。斜视弱视特别是非调节性斜视或者不完全调节性斜视,也需要手术治疗。否则对弱视的进一步治疗无法或难以进行。MEMBRENO等[13]估计弱视患儿中有17%需行斜视矫正手术,1.5%患儿需要白内障摘除术,1.5%需要进行上睑下垂手术。他们通过一组无对照性的案例研究,认为斜视弱视中有60%~75%为可调节性的,而其中60%的内斜视无法通过戴镜完全矫正,仍需手术治疗。患有斜视弱视患儿中大约有48%~62%将接受手术治疗

5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弱视一直是国、内外眼科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左旋多巴(L_dopa、胞二磷胆碱等已被国内、外学者用于弱视治疗

5.1 L_dopa。

自首次报道单剂量L_dopa治疗成人弱视后发现,患者视力、对比敏感度、注视暗点均有所好转[14]以来,陆续又有很多关于用L_dopa治疗弱视的报道。LEGUIRE等[15]对10例6~14岁的弱视者给予20mg L_dopa和5mg卡比多巴或20mg安慰剂,每天3次,连续3周,同时进行部分遮盖治疗。结果用药组视力提高2.7行,弱视眼的对比敏感度提高72.0%,对照组视力提高1.6行。随访1个月,用药组视力仍保持提高1.2行,对比敏感度提高74.0%,而对照组未提高;且患儿耐受性好,无恶心、呕吐、眩晕等。GOTTLOB等[16]对L_dopa剂量和疗程进行了研究,给予L_dopa 3mg/kg,每天3次,连续3周口服后,注视暗点缩小,视功能改善至少维持2个月,而增加L_dopa的剂量和疗程并未增强其疗效。L_dopa是一种多巴胺前体,能穿过血_脑屏障后再转化为多巴胺多巴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神经递质。研究表明,视网膜多巴胺的代谢与释放和视觉系统许多生理活动有关,推测多巴胺视觉发育中起重要作用。视觉敏感度、色觉、视力、空间信号等视功能均受多巴胺的影响。多巴胺从突触前膜的释放与视网膜的光感度呈正相关。它能够影响水平细胞感受野的特性以及水平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改变节细胞的反应,并影响锥体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光适应性运动,参与向大脑中枢的视成像过程。但是多巴胺提高视功能的确切机制迄今尚未明了,其提高视觉作用的部位可能是视网膜、视皮层区和外侧膝状体。L_dopa是临床处方药,其药物动力学、安全性、耐受性等早已有定论。因此使用L_dopa治疗儿童弱视是安全可行的,这为弱视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是使用L_dopa治疗后有回退现象,有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且对其疗效尚有争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5.2 胞二磷胆碱

CAMPOS等[17]对60例(50例开放性研究,10例双盲研究9~37岁(平均l6.6岁予胞二磷胆碱(每天1000mg肌注,共15d,随访至少6个月。开放性研究的50例中,46例(92.0%优势眼和弱视视力均有提高。双盲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果至少稳定4个月,未发现任何副作用,但疗效随时间推移有降低的趋势。亦有学者对常规弱视治疗失败者予胞二磷胆碱治疗,结果发现健眼和弱视视力均有提高(P0.01[18]。韩源等[19]对9~16岁大龄者肌注胞二磷胆碱,药物组:每天250mg,共15d;遮盖组:全天遮盖健眼,弱视眼行精细目力训练,每天3次;联合组则联合用药与遮盖健眼及弱视眼的精细目力训练,每天3次。结果药物组与另外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有效时间至少维持4个月。胞二磷胆碱为一种内源性分子,是合成磷脂酰胆碱的特异性中介物和细胞膜结构磷脂,特别是卵磷脂生物合成的重要间质。它具有膜水平的营养作用,能激活神经元细胞膜的结构磷脂的合成,增强膜的稳定,修复和调节神经原的功能,提高脑的能量代谢,调节不同神经递质的水平。胞二磷胆碱还能调整儿茶酚胺和5_羟色胺的转化,刺激多巴胺代谢。令人感兴趣的是优势眼与弱视视力均有提高,胞二磷胆碱可能使视觉系统总的功能阈降低,启用一些正常情况下未被启用的神经联系;也可能与胞二磷胆碱活化多巴胺系统有关。多巴胺系统一旦被激活即在一个高水平运作,即便胞二磷胆碱不再作用,也不衰减,这与胞二磷胆碱膜水平的稳定作用有关。胞二磷胆碱治疗大龄弱视儿童能同时提高弱视眼和健眼视力,不必长期遮盖健眼,患儿易接受,未发现副作用,是治疗大龄儿童弱视安全有效、可取的药物。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