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地区四翅滨藜育苗技术

摘要 从整地作床、土壤消毒、容器选择、播种苗期管理、扦插育苗育苗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青海高原地区四翅滨育苗技术,以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四翅滨藜;播种育苗;嫩枝扦插育苗      四翅滨藜(A triplex Canescens),又称灰毛滨藜,属藜科滨藜属[1]。

四翅滨藜是一种准常绿饲料灌木树种,具有速生、耐干旱、耐盐碱、抗寒冷等特点,是一种盐碱地改良树种,被称为“生物脱盐器”,广泛应用于牧场改良、水土保持和盐碱荒滩的改造。

四翅滨藜生长较快,具有可观的饲料产量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在青海大部分地区生长旺盛,生态适应性良好。

适宜生长区以西宁、尖扎为中心,包括海东、黄南同仁、尖扎、海南贵德等海拔低于2 800 m、年平均气温5.1 ℃左右的地区[2]。

1整地作床   将用地全面深翻,深度为30~40 cm,碎土平整。

做高床与低床。

高床规格:长3~5 m,宽1.2 m,高20 cm,床面宽80 cm,宽40 cm;低床规格:春季土地深翻后作床,床长5 m左右,宽3 m左右。

2土壤消毒   土壤深翻或装填前,用25%多菌灵粉剂11.25 kg/hm2拌土撒施灭菌,用甲拌磷15~30 kg/hm2拌土撒施灭虫。

3容器选择   采用山西林科所产的Ⅱ型蜂窝塑料薄膜育苗容器,直径为4.8、6.5 cm,高12 cm,每版336穴,长度217、318 cm,宽度40 cm。

容器内分别装森林土、耕地土、沙土等。

4播种   4.1种子催芽   采用浸种催芽,用温度为8~15 ℃的水浸种12~48 h,以种子20%~30%裂口吐白为限。

4.2种子消毒   用敌可松粉剂拌种,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2%~0.5%。

先用10~15倍药量的土,配成药土,再拌种,可防治猝倒病。

4.3播种时间   四翅滨藜树种出苗期温度不宜过高,适宜在早春播种

大棚育苗在3月中旬播种,露地育苗在4月上中旬播种

4.4播种方式   种子穴播,播种深度为1~2 cm,每穴3~4粒,表面覆沙。

播种深度出苗期土壤湿度、种子的破土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不同深度播种试验表明,四翅滨播种深度以1~2 cm为宜;种子出苗率为53.7%,播种深度低于1 cm,种子容易因地表干结而造成芽干;播种过深使种芽破土困难,影响出苗

播种后每天撒水1~2次,直到出苗基本停止,撤去遮荫网后逐渐减少洒水次数。

5苗期管理   5.1遮荫   大棚育苗具有较好的小气候环境,在种子出苗期能够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及空气湿度,因此不需要遮荫覆膜,但对于露地育苗,必须采取遮荫覆膜措施。

试验研究表明,露地育苗出苗遮荫覆膜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关系到育苗成败,覆地膜种子出苗率53.3%,麦草遮荫种子出苗率24.9%,而不采取任何覆被措施的对照出苗率几乎为0%,不同的覆被措施之间其效果也有显著差异。

种子大量出苗基本停止以后,要注意及时撤去麦草或地膜,以免因地膜下温度过高造成日灼,或遮荫时间过长使幼苗光照不足而引起死亡和生长不良。

5.2出苗周期   四翅滨藜播后一般8 d左右开始出苗,20 d左右出苗基本结束,出苗高峰时间为播后11~13 d。

5.3芽苗移栽   四翅滨藜绝对出苗率较低,且苗期易感染猝倒病、立枯病,使容器育苗具有一定的空杯率,为提高成杯率,需要进行芽苗移栽

移栽时间为幼苗四叶期,芽苗移出后切除1/3的幼根,放入盛清水的容器;移入空杯,及时洒水。

移植时要做到芽苗幼根与土壤充分接触,防止幼根悬空而影响幼苗移栽成活率。

各种措施综合应用后,成活率达到95%以上。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