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对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行CT和MRI诊断影像学表现特征

方法该次研究方便?x择22例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I诊断,总结影像学诊断结果和特征

结果肿瘤平均直径为(5.8±1.42)cm。

实行肿块型出血征象和斑片状钙化征象。

实性肿块型多发坏死囊变。

实行肿块型,T1WI呈低信号,而T2WI呈稍高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

实性肿块型,实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而T2WI呈稍高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稍高信号,而T2WI呈低信号,T2FLAIR呈低信号

结论对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行CT和MRI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实际应用仍然存在较大的诊断难度,难以确诊。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诊断;MRI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7)10(a)—0181—03   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作为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小圆细胞肿瘤,在临床上比较罕见,一般在原始神经上皮产生,具有分化潜能,且多向性,预后极差。

由于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表现多样,CT和MRI影像学表现特征不明显,且发病率偏低,很容易在治疗前出现误诊情况。

为了提高对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诊断率,该次研究就对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行CT和MRI诊断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了探讨,并方便选择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方便选择22例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晓该次研目的及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且均接受立体定向活检手术,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后确诊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排除相关药物过敏患者和CT诊断、MRI诊断资料不全患者等。

22例患者包含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最低年龄为12岁,最高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为(31.06±2.66)岁,病史在15d~8个月之间,平均病史为(2163±0.86)个月。

1.2诊断方法   对22例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进行CT诊断,CT型号:SOMATOMDefinitionFlash,设置电压为120kV,电流18~300mA,层厚为3~5mm,重组层厚为1mm,重组间隔为1mm。

完成平扫后,通过肘前静脉高压推注造影剂,选择碘普罗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10970166,设置浓度为350—370mgI/mL,共60~70mL。

对22例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进行MRI诊断,选择GESignaHDxt3.0TMRI扫描仪进行诊断,设置平扫序列为,轴位TSET1WI,加脂肪抑制位,其中T1WI参数为TR380ms,TE15ms;矢状位TSET2WI,参数为TR2000ms,TE100ms;轴位TSET2WI,加脂肪抑制位,其中T2WI参数为TR3000ms,TE90ms;完成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通过手背静脉注射对比剂,选择莫迪司钆贝葡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4701),浓度为0.1mmol/kg,共注射15—20mL,增强扫描为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扫描,层厚为5mm。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I诊断,总结影像学诊断结果和特征

2结果   2.122例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特征分析   22例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中10—20岁阶段患者共11例,20—30岁阶段患者为5例,30~40岁阶段患者共3例,40~50岁阶段患者共2例,50岁及以上阶段患者共1例。

发病位置为,幕上17例,幕下桥脑5例。

幕上又分为顶叶患者4例,额叶患者2例,颞顶叶患者2例,枕顶叶患者2例,丘脑患者4例,松果体患者1例。

病灶最小为3.0cm×2.6cm×3.5cm,病灶最大为11.8cm×9.6cm×8.2cm,肿瘤平均直径为(5.8±1.42)cm,且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灶。

其中18例患者为圆形肿瘤形态、2例患者为棱形肿瘤形态,2例患者为分叶状肿瘤形态。

2.2CT诊断影像学特征   22例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中,15例患者为实行肿块型,9例患者病灶观察到出血征象,6例患者病灶观察到斑片状钙化征象。

另外7例为囊实性肿块型,能够观察到多发坏死囊变。

所有病灶均能够管道强化的血管影。

2.3MPd诊断影像学特征   22例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中,15例患者为实行肿块型,T1WI呈低信号,而T2WI呈稍高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且观察到病灶内出血和钙化情况。

另外7例为囊实性肿块型,信号混杂,实性部分TIVTI呈低信号,而T2WI呈稍高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稍高信号,而T2WI呈低信号,T2FLAIR呈低信号

通过对外周性PNET病发位置特征展开分析:①以骨骼系统为原发部位的PNET,观察CT特征,以溶骨性大面积骨质破坏为表现,无肿瘤骨形成及明显骨膜反应。

溶骨性骨质破坏采用MRI进行检查时敏感性居较低水平,但可较好的显示肿瘤范围及对病灶周围构成侵犯的情况,可以T1WI中或略高信号为表现。

有研究选取PNET患者36例,于骨髓腔发生12例,同时伴软组织肿块8例,程度不等的对周围组织构成侵犯3例。

②以软组织内原发的PNET自身即有软组织肿块表现,通常边界不清,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

采用CT对肿瘤进行检查时,与周围正常肌肉密度对比,呈等或稍低显示。

③以胸壁炎原发部位的PNET,即Askin瘤,肿瘤内一般有出血及多发囊变表现,依据出血时间的差异,可呈等一高密度分布。

采用MRI对出血进行检测,具较高敏感性.可对出血灶在肿瘤内所处的不同时期进行提示,通常情况下T1WI表现为高信号

Askin瘤在临床有极低发病率,在对其进行病理统计时,仅是临床其他原发肿壁肿瘤发生率的0.5%,但其有较高复发率,以经血道转移最为多见。

另外,文献指出,以实质器官或原发部位的PNET,发生率也居较高水平。

肿瘤实质部分T1WI及T2WI与肌肉信号一致,取Gd—DTPA注入后,均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发生,此种情况的出现,与实质脏器血供丰富,促使肿瘤病灶呈高灌注状态可能相关。

因本病临床发病率居较低水平,国内外尚无大样本影像学诊断方面的病例统计,对其的认知深度尚有欠缺、有研究针对所选取的45例患者,在初诊是,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特征符合的仅6例,正确率不足13.3%,其它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淋巴瘤、肌纤维母细胞瘤、转移瘤、生殖细胞瘤、横纹肌肉瘤、血管淋巴瘤等误诊、现阶段,对该病确诊仍需依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切片、细胞遗传学诊断

影像学虽不是定性PNET的金标准,但可以发挥理想的辅助诊断作用,故价值仍较为显著。

3讨论   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主要是由未分化、低分化的神经上皮构成,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而想要实现对其的有效治疗,则应当重视对其的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明显的作用。

但由于其存在发生率低,临床表现多样等特征,存在较大的诊断难度,目前早期诊断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有效方法为影像学诊断,即采用CT诊断和MRI诊断方式,但实际诊断难以确诊。

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存在体积大、主要为圆形的特征,与该次研究结果肿瘤平均直径为(5.8±1.42)cm,圆形肿瘤18例的影响学诊断结果相符。

虽然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发病无规律性,但以幕上居多。

另外依据影像学特征,可以将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分为实行肿块和囊实性肿块两类。

该次研究就对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行CT和MRI诊断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肿瘤平均直径为(5.8±1.42)cm。

实行肿块型出血征象和斑片状钙化征象。

实性肿块型多发坏死囊变。

实行肿块型,T1WI呈低信号,而T2WI呈稍高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

而这一结果和他人研究结果也较为类似,例如在姚承等研究中,可显示CT平扫后肿瘤密度类似于相邻的肌肉组织,增强扫描后也可显示出中等以上的强化。

双期增强扫描可发现进行性的不均匀强化。

MRI扫描后显示,在T1WI上为不均匀略低或等信号,在T2WI上为不均匀略高或高信号

增强扫描均可发现显著的不均匀强化。

实性肿块型,实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而T2WI呈稍高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稍高信号,而T2WI呈低信号,T2FLAIR呈低信?,表明通过CT和MRI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区分实行肿块和囊实性肿块,但难以鉴别该疾病与其他颅内肿瘤疾病。

早期诊断仍然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肿瘤水肿、坏死等因素进行判断,尤其是需要注重于转移瘤、低级别胶质瘤、淋巴瘤及其他颅内肿瘤进行鉴别,如转移瘤在灰白质交界区域发生率较高,且水肿明显,低级别胶质瘤在深部脑白质发生率较高,且多具备钙化特征,淋巴瘤在老年群体比较常见。

其他颅内肿瘤包含脑膜瘤、生殖细胞瘤等,与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均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导致影像学特征难以鉴别,因此对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仍然需要以病理诊断为主。

综上所述,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行CT和MRI诊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收稿日期:2017—07—09)。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