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茶碱血药浓度监测分析

【摘要】   目的 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中茶碱的合理血药谷浓度。方法 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院近4年来的78例COPD病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清中茶碱浓度,从血药浓度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结果 60例次患者茶碱血药浓度为3~10 μg/ml,有效率为78.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24例次患者茶碱血药浓度为10~15 μg/ml,有效率为70.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2%;18例次患者茶碱血药浓度为15.01~20 μg/ml,有效率为77.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1%;6例次患者茶碱血药浓度>20 μg/ml,有效率为8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结论 用茶碱治疗COPD时,血药谷浓度调控在3~10 μg/ml,能取得满意疗效,且副作用较小。

【关键词】 茶碱;血药谷浓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茶碱作为一种有效的支气管扩张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有效血药峰浓度在10~20 μg/ml,能较好地控制哮喘发作;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的有效血药浓度,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美国胸科学会(ATS)推荐为8~12 μg/ml。本文对我院78例住院COPD患者所监测的茶碱血药浓度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茶碱血药浓度高低与疗效、副作用之间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快速血药浓度检测仪(TDx)(美国雅培公司);高速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茶碱单克隆试剂盒茶碱质控盒和茶碱标准曲线试剂盒(美国雅培公司)。

1.2 病例。

本院2004至2008年间符合COPD临床诊断标准的78例住院患者,均为汉族,每例患者至少测定茶碱血清谷浓度1次以上。其中男59例,女19例,年龄45~92岁,平均年龄(57.23±8.77)岁。排除因心源性及非COPD疾病而使用茶碱患者

1.3 测定方法。

患者接受茶碱维持量疗法,口服、静滴氨茶碱或口服茶碱缓释剂或茶碱控释剂,用药3 d后住院测定血药浓度(谷浓度)。清晨给药前,采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至少50 μl,采用免疫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用TDx药物浓度自动分析仪及茶碱试剂盒测定血清中茶碱浓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应用茶碱患者血药浓度分布情况。

根据对茶碱类药物作用的传统认识及临床治疗研究,将108例次茶碱血药浓度归入4个范围,分别统计各范围的有效例次、效差或无效例次及其百分率,见表1。可见随着茶碱血药浓度的增大 ,各个浓度范围的例次依次减少。例次最多的为≤10.00 μg/ml范围。茶碱浓度≤10.0 μg/ml组有效率达78.3%,并不比10.01~15.0 μg/ml组和15.01~20.0 μg/ml组治疗效果差。108例次中,最低的有效浓度为2.65 μg/ml,为52岁的COPD患者。从而可以推断,低浓度茶碱(≤10.0 μg/ml)临床疗效与较高浓度组差别不大。表1 108例次血药浓度临床疗效(略)。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