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

【关键词】 局部加压溶栓下肢静脉血栓

[摘要] 目的:研究局部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的注意事项。方法:将85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尿激酶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经患肢远端足背静脉于0.5 h注入,同时用止血带加压结扎患肢大腿处,疗程7 d~21 d。对照组采用尿激酶经常规静脉输入,其余治疗组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达91%,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局部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局部加压溶栓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既往报道多为使用较大剂量尿激酶经外周静脉给药或经导管介入溶栓,较易使患者出现出血或拔管时的再次血栓等并发症。为提高DVT溶栓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采用局部加压溶栓治疗,并加强治疗期的护理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患者均为1996年至2004年住院的DVT患者,男46例,女39例,年龄25岁~75岁,发病时间1 d~3个月,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0例,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时间,栓塞部位等程度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患肢持续疼痛、肿胀。彩超提示:DVT或下肢静脉造影提示,下肢静脉有充盈缺损。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天用25 U尿激酶加入25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中,经患肢远端足背静脉用输液泵0.5 h内注入,同时将止血带扎在患者患肢大腿处,并同时采用肝素脐皮下注射0.4 ml/d~0.8 ml/d,口服阿司匹林0.1 g/d,或华法令3 mg/d,疗程7 d~21 d。对照组尿激酶经常规静脉输入,其用量、其他药物、病程均与治疗组相同,治疗期内每天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保持在正常的1.5倍,依据INR调整用量,治疗后均复查下肢静脉造影彩超

1.4 疗效评定。

治疗7 d后,若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彩超下肢静脉造影,如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继续治疗14 d~21 d,复查、评定标准采用Ⅲ级评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静脉造影彩超提示血流通畅、血栓溶解。有效:症状体征改善,下肢静脉造影提示:血栓部分溶解或采超提示,病变血管血流明显好转,或仅有侧支循环。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下肢静脉造影彩超提示:病变血管、血流无改善。

2 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溶栓效果比较(略)注:*P<0.05。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