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岱治丧委员会【扶贫征途上永不歇脚的杨汝岱】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

透过车窗,北戴河迷人的夏景在眼前掠过,不知不觉间,车已缓缓行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的驻地门前。

院中,爬蔓的紫藤与挺立的松柏相应成趣,曲径通幽的小路蜿蜒在红顶白墙的小楼边。

杨汝岱尽管满头华发,但气色红润,嗓音清亮,分明不像一位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

引起我注意的是他脚上穿着一双很传统的白底黑布鞋,这让我想起50年前百姓对他最亲切、最熟悉的称呼“草鞋书记”。

杨汝岱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一边示意我同他坐在露台的藤椅上,一边笑着说:“这种鞋子穿惯了,在基层工作到处走,走遍了全川215个县、区,草鞋、布鞋磨破了不知多少双,现在身体好,和那时候走路有关系啊。

”习习海风拂面,采访在一个清爽的早晨开始,面前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言谈话语中的豁达与热情,无不展现着这位扶贫功勋的英雄本色。

秀山会议”开启扶贫征程的序幕      “我对扶贫工作认识的比较早基于两点启示:一是自1978年到四川省工作,当时省委的领导同志对我说,你管农村工作要多到下面走走,发现好的经验就推广,发现问题就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研究、解决。

二是1983年底,我陪同胡耀邦同志从重庆、泸州经毕节到贵阳过元旦,发现有些群众生活非常贫困

耀邦同志说,仓库里的粮、棉、布可以赊销一些给贫困群众,以解决过冬、温饱。

因此,形成了‘秀山扶贫会议’的议题以及划分‘黔江地区’的依据。

”   作为《中华儿女》的老朋友,杨汝岱的谈话显得非常轻松、自然。

话锋初起,杨汝岱就直奔主题,在记忆中清晰地圈点出“秀山会议”、“黔江地区”――他领导四川扶贫载入史册的一页页。

1978年,川东地区遭受严重伏旱。

刚刚就任四川省副省长的杨汝岱,闻讯从省会成都风尘仆仆地赶到川东涪陵等地调查,眼前“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苗半枯焦”的情形令杨汝岱为之震惊。

杨汝岱轻车简从,来到垫江县,发现了那里的包谷照样丰收。

通过细致的考察,杨汝岱在那里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一个“早”字:适当提早大舂作物种植季节,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对躲避伏旱有奇效。

从此,川东大地唱响了这样一曲歌谣:“包谷焉了须,谷子撒了籽,红苕铺了厢,伏旱来了心不慌。

杨汝岱动情地说出了五个字:“实践出真知。

”   说起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土家族、苗族集居地,杨汝岱不由得双眉紧蹙,他忘不了那些对此有着最切身最直观感受的老百姓的话:“糠菜半年粮,海椒当衣裳”、“养儿养女不要娇,酉秀黔彭走一遭”……最令杨汝岱心痛的,是川东大山的主人――那些贫苦的农民。

1979年,杨汝岱来到离成都最远、最偏僻的酉秀黔彭四县调查。

杨汝岱直奔深山里的一户户农家。

推开一家农户的柴扉,展现在眼前的是残破的灶台,空空如也的粮柜,火坑边斜架着一口缺边裂口的铁锅。

除此之外,就是一张张木然菜青色的脸,一双双呆若木鸡的眼睛。

当地干部向村民介绍说:杨书记看你们来了。

他们却无所适从地说:我们只知道有毛书记(毛主席),哪里有个杨书记?此情此景令杨汝岱难以释怀。

自此,他开始每天研究川东的地方史料,试图从历史中找出蛛丝马迹的答案。

果然,一篇名为《酉属视察记》的文章,引起杨汝岱的注意:至酉秀黔彭四县在政治上及军事上之价值,可记之处甚多。

兹节录秀山耆老龚士煌等所上意见书一段于左……字斟句酌之后,杨汝岱虽豁然开朗但却心绪难平:酉秀黔彭四县虽然在四川地势上有重要的价值,但因交通闭塞,千百年来,历朝历代,这里都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政府的权力和监督作用往往失掉了效用,此皆为酉属不安之理由。

如今,川东人们呆坐在干裂的田地上、断流的河沟边,男人裸露出干瘪的胸肋,女人、孩子们虔诚地叩问苍天,却不见苍天露出一丝怜悯的容颜……残酷的现实使杨汝岱的心有如被烈日灼烧着的大地。

身为天府之国主管农业的负责人,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想到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用汗水、心血乃至生命哺育出了新社会,新中国成立了这么多年,百姓却依旧如此贫困,如果不能给百姓带来另一重天,我们还是共产党么?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还够格么?杨汝岱暗下决心,不管消除贫困有多难,道路有多么曲折,不能有丝毫的退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广袤的田野。

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中国改革,从农村广阔的田园大舞台上正式登场,古老而封闭的中国农村,开始出现崭新的奇迹。

四川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之一,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杨汝岱欣喜地看到巴蜀大地粮满仓的胜景。

“一花独放不是春”。

此时的川东各县,是不是也变了模样,换了新颜呢?怀着一份牵挂,1984年7月,杨汝岱带领工作组赴川东山区的涪陵、达县、万县三地区进行历时一月有余的调查研究。

调研组跑遍了川东山区21个县市。

在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于7月31日到8月3日,杨汝岱亲自主持召开了川东山区经济座谈会。

这次会议对后来中国的扶贫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史称“秀山会议”。

秀山会议”是在中央还没有正式提出扶贫的时代背景下,杨汝岱率先在四川省召开的首个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把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开发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把四川省扶贫工作由单纯生活救济式扶贫转向了经济开发式扶贫

秀山会议”一锤定音,正式拉开了四川贫困山区扶贫开发的序幕,开启了四川人民从千百年来的贫困落后状态奔向富庶的大门。

“一打理论不如一个好的行动”。

杨汝岱奋笔疾书,写出《关于涪、达、万山区调查和开发山区经济座谈会情况的报告》,送交省委讨论,以引起更广泛的人们来关注贫困山区的发展问题。

几千字的调查报告在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实事求是、唯实唯真的光辉。

还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1988年初春,杨汝岱哼唱着那首红遍华夏的秀山民歌――《黄杨扁担》,第三次抵达川东地区

他指着远处的山坡:“莫要荒起!莫要荒起!牛羊上山喽,烤烟种进去喽。

”他看到坝子上到处不再有空闲田,面带喜色:“原来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空闲田都种上粮,种了菜,种了菸,沉睡的大山终于醒来啦!”杨汝岱此行也正是带着这样一项特殊的使命而来:将酉、秀、黔、彭、石从涪陵地区分离出来,单独设为“黔江地区”进行“特区特治、穷区穷治”。

这一构想在杨汝岱心中已酝酿了许久,似乎,自从他带着极大的渴望研读史料那时起就已萌发。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杨汝岱一针见血地指出设立黔江地区的必要性,并对放宽经济政策、搞活经济、发展农业、能源、交通等问题,话虽不多,但句句实在,百姓深感如春风扑面。

杨汝岱要让这根“黄杨扁担”挑起秀山人民的富裕生活。

1988年3月10日,一个历史性时刻――黔江地区筹备组正式成立。

从1979年杨汝岱为这片土地、为贫穷的农民而痛心疾首,到9年之后,随着两段鲜红绸布的滑落,“中共四川省黔江地区委员会”、“四川省黔江地区行政公署”正式挂牌成立。

杨汝岱以一位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过人胆识,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开拓出了改变贫困面貌的新举措。

从此,这片土地上的268万各族人民沐浴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春风旧貌换新颜。

1993年,杨汝岱带着四川亿万人民深深的眷恋,带着巴山蜀水的泥土芳香,走出了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故乡,到北京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对于那片血脉相承的故土,对曾经奋斗十几年的扶贫事业,杨汝岱仍十分牵挂。

1994年11月,杨汝岱受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之托。

前往湖南怀化地区考察丘岗山地开发,顺路来到了咫尺之隔的黔江

一路上,杨汝岱又习惯性地琢磨起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道道来,反复对当地的干部宣传他的“山”字经:“黔江下一步要致富奔小康,重点就是要做好山地开发这篇大文章。

你们人均有五亩山地,是耕地的二倍多嘛!现在看来困难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啊!这篇文章做好了,效益可以大大超过耕地那篇文章,奔小康就大有希望了!”   十多年来,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使黔江地区创造了中国扶贫的奇迹:1996年,在中国扶贫的攻坚阶段,黔江人均粮食已达到500公斤。

黔江地区扶贫攻坚问题的调查报告,分三期连载于新华社《内参选编》。

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的陈俊生将黔江经验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推广。

采访一直没有中断,杨汝岱思绪万千,谈兴正浓,放在手边沏好的茶水,都没有顾得喝上一口,反而在起初准备的那张白纸上,已布满了杨汝岱边说边写下的坚韧、笔挺的字迹。

为中国抚贫基金会倾注真知灼见      随着杨汝岱职位的改变,关注扶贫的角度自然也从一个县、一个省扩大到全国。

杨汝岱在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期间,实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以多种方式、多种角度,支持、动员、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工作新格局。

“‘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是由基金会与中国记者协会共同组织的新闻扶贫

记者行程数万公里,深入中西部12个省,把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新闻媒体的平台传播出去,增进人们对贫困地区的了解,鼓舞贫困地区的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去开创新生活。

”当话题谈及中国扶贫基金会,杨汝岱的神情好似在怀念着自己的一位老朋友那般熟悉、挚爱。

“在科技专家扶贫中,基金会邀请有关专家到贫困地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把最好的种植、养殖技术传播给渴望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他们又作为‘二传手’,把致富技术向更多的人传播;连续6年举办的十大扶贫状元评选活动,通过对扶贫战线先进人物的表彰,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参与扶贫;我们还组织劳模扶贫、企业家扶贫……”   从没有钱的基金会起步,杨汝岱已经逐渐把扶贫基金会的触角延伸到了社会各个领域。

“不仅如此,中国扶贫基金会从1997年开始组织实施了西南石山区搬石造地项目、西北干旱地区饮水项目和四川大凉山彝族贫困农户住房改造项目为主的‘贫困农户自立工程’。

资助石山地区贫困农户,将石头山改造成为基本农田,解决缺土和水土流失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资助西北干旱地区贫困农户建造适宜家庭用的小型贮水设施,收集雨水、贮存雨水,解决生活饮水问题;资助大凉山彝族贫困农户改变人畜混居的状况。

贫困农户自立工程’花钱不多但效果很好,贫困农户获得一次资助即可长期受益,增强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迈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   杨汝岱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头脑中形成了对扶贫工作的新思路:“扶贫不能仅仅是输血,更要增加造血功能,特别是智力扶贫

扶贫是个长期的任务,要注重民间扶贫,发展慈善事业。

贫困人口的减少是相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贫困人口,他们不仅在农村,还会在城市。

按照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更要求生态的改善,发挥生态的效益,这不仅是考虑当前利益,还要考虑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因此,我认为,要把生态移民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到扶贫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谈到关乎国计民生的话题,杨汝岱语气铿锵,面色凝重,一时间,敬慕之感油然而生。

杨汝岱在为中国消除贫困的征途上至今仍没有歇脚……      老骥伏枥。

眼观天下势修身自用功      杨汝岱在离开领导岗位之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悄然地变化。

他把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融入到生活中,学会了在工作中休息,在休息中工作

一个小时的晨练是杨汝岱每天的“必修课”。

除了阅读书报、挥毫泼墨、看《新闻联播》等时政节目,关注、思考国计民生的动向之外,杨汝岱还会兴致勃勃地捧读《健康指南》。

“我对自己的身体,现在可以说是‘亡羊补牢’啊。

”伴随着杨汝岱爽朗的笑声,5岁的小孙子从屋里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眨着调皮的大眼睛望着爷爷。

“过来吧,东东。

”当东东倚在爷爷的身上,他也许并不知道他有一个雷厉风行、思想超前的爷爷;在东东心中爷爷是给了他一个温暖的臂膀,而在人民心中杨汝岱较早带领人们向贫困宣战,是他亲手改变了一些曾被贫困虎视眈眈盘踞地区的落后面貌,是他直到现在还在为消除贫困老骥伏枥……当我浮想联翩的时候,此时,杨汝岱似乎已经完全沉浸在小孙子孩提的天真世界里,释怀的笑声,无邪的笑容……我赶快按下手中的快门,记录下杨汝岱“北戴河海边的天伦之乐”。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