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中国近代第一城

襟江带海的江苏南通,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在这里交融,开通、开朗的文化概念,开放、开拓的文化资源孕育出南通独特的城市建设城市文化,每当人们为南通那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而惊叹不已时,就会想起那曾尽毕生之力创造性开展城市建设第一人——张謇

论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关系,张謇南通,算得上是经典故事之一。中国最早筑城,相传在尧的时期由禹的父亲鲧开始。汉语中,“国”字作“城”或“邦”解。“中国”一词就源于夏朝周边的氏族,把地处中央的夏称为“中国”。商都殷城,始建于盘庚迁殷。盘庚迫使贵族们迁徙,是为了挽救日趋腐败的商贵族,试图在重建首都的跋涉中找回开国君臣艰苦创业的品质。这是中国古代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典型故事。张謇的故事出现在中国近代现代变革发展的时期。他不是帝王,是一位晚清状元,竟然“状元下海”,办实业经商,在获得的经济基础上,营建出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中国现代第一城——南通市。这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是划时代的建树。

创造性开展城市建设第一人:张謇

张謇生于农家,他中状元那年,正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覆没。甲午之耻使张謇重新考虑自己的一生。1895年张之洞给了张謇一条路,要他在家乡一带招集商股,兴办纱厂。这是张謇没走过的路。回到家乡,他不是地方官,也没有资金,要去“集股”,怎么集?家乡还沉浸在农耕中,所谓“风气未开”,要集股办工业极其困难。张謇奔走于通沪两地,屡经挫折。

我曾在一个个深夜,觅寻张謇的往事,试图看到他的心迹。我读到了张謇在日记中写道:“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为什么责任在士大夫?他说“士大夫生于民间,而不远于君相”。这是说士大夫来自民间,且与朝廷有人脉关系。接着就慨然写下:“非士大夫之责而谁责哉!”。

这铿锵之言,其实是动员自己!

千秋以来视商为末,状元之尊不言而喻。新科状元下海集股办厂,反差何其之大!甲午战后,上有朝廷,下有万民,他认定办实业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屡经挫折,他似乎是不怕的。他41岁中状元,并非头一次参加科考,此前也屡受挫。对张謇最大的挑战是要能忍辱受讥讽。这可以从张謇写的《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中看到他的心迹。

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即有声望之要人,亦不轻见,见必不为屈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这是怎样披肝沥胆的言辞!张謇要去向富人集股,有过非凡的心中风暴,为国家大计,才不惜放弃生平性格,折腰屈下,舍身喂虎也义无反顾。

他哪里是为实业谋?这里的志向也不在于营建一座新城。这里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熊熊理想,烈烈壮志。就在他放弃生平性格、折腰屈下的地方,我看到巍巍然耸立起一个中国文化人顶天立地的大性格。

他起步了,1895年筹建纱厂,发行的股票是中国第一张股票,筹建的是中国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1899年建成拥有两万多纱锭的大生纱厂。此后陆续建成二厂、三厂,乃至八厂。这不仅是中国人自主创建的最早的近代轻纺工业,也使南通成为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这位状元办厂,或说状元下海,成为“中国近代轻纺工业之父”,张謇堪称千古未有之第一人。

有了最初的盈利,他就在家乡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办实业急需新型人才,更急需能育人才的人才,所以首重师范。办新学不同于私塾,需要大场所。张謇从大生纱厂的盈利中拆资五万两白银,又利用南通濠河三元桥畔的千佛寺作校址,废庙兴学,在1903年办起了中国最早的私立师范。

当时更大的困难是:能教新学的人才奇缺。甲午之耻,张謇一天都没忘。但他以同样“遂无反顾”的心情,重金聘请了日本籍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前来任教。他聘请的唯一中国主课教师是王国维,王国维也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如此,张謇该有多么大的胸怀!

1905年张謇与哥哥联手,还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1906年又创办了全国最早的师范附属小学和女子师范附属小学。1909年办商业学校,1912年办医学专科学校、农业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1920年将这三所专科学校合并为大学。

1905年,张謇还创建了一个综合性博物馆,称“南通博物苑”。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开幕词中就说:“中国博物馆的历史并不太久,第一个公共博物馆,除了帝国主义在沿海地区所办的几处之外,要算张謇办的南通博物苑了。”。

这个博物苑占地面积达48亩,相当壮观。张謇办学尚能为家乡人理解,可是办博物馆,乡人就有疑问:这博物馆是干什么的呢?张謇博物馆可以“辅益于学校”,他认为“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不足以培养通才,因而需要“图书馆、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

在1905年,张謇曾写下《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与《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两次上书清政府。请注意,张謇这里说的是“博览馆”。他在上书中写道:“今为我国计,不如采用博物图书二馆之制,合为博览馆。”他还说,“今之世称文明最古之国,咸推我国,此亦东西各邦之公言”,在京办国家博览馆,可以“宣上德而扬国光”。

可是,清政府没有采纳。张謇就自己在家乡毅然兴建。馆成,张謇在《营博物苑诗》中写有一句“尊华是主五洲宾”,意为博物馆的收藏以本国文物为主,并融汇各国文物。爱国之情与开放胸怀,都令人感佩不已。

张謇并未去过欧洲,今天我们在巴黎卢浮宫、圣彼得堡冬宫等世界著名博物馆,均看到以本国文物为主,融汇各国文物的琳琅陈列。在张謇始建博物馆的第二年,1906年,刚成立的美国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此说与张謇说的“图书馆、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何其相似。

办这些文博事业需要很多资金,张謇不仅办纺织业,还创办铁厂、冶炼厂。这如同办学首重师范,办工业也特别需要钢铁。张謇讲“一白一黑”,白者指纺织业所需的棉花,黑者就是指钢铁。张謇还办面粉厂、油厂、火柴厂、肥皂厂、纸厂、玻璃厂,还建电话公司、酿造公司、电机碾米公司、房地产公司等等。

为把大量的产品运出去,张謇从1903年起还创办了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后来还创建上海大达轮步公司、达通航业转运公司,还有船闸公司、通运公行,还建天生港口。在交通运输上,形成了南通20世纪早期的江河海水陆联运体系。

除商贸外,他还办了很多旅馆,还办实业银行。所有这些实业都是与来华的外国资本竞争市场。张謇创办的实业体系,曾经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这些实业体系,是张謇南通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以上,我只是描述了张謇的性格、情志,以及他做了些什么。至于他做的这些与一座城市有什么关系,有何高妙,是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的发现。以下该换一种叙述方式。

吴良镛院士的发现。

吴良镛院士于2002年夏到南通考察,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说南通可能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并说这是“初步推论”,还需“小心求证”。2003年吴良镛在《文史知识》第8期发表了《张謇与“中国近代第一城”》,正式阐述了他的基本认识。我注意到先生同时写下:“‘求证’的工作仍在继续。”可见先生治学之严谨。再后于2006年出版《张謇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署名“吴良镛等著”,该项目获“国家‘985工程’二期清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资助”。进一步论述南通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我在先生的文章中读到:

张謇南通兴办实业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他将工业区选在城西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狼山作为花园私宅及风景区,三者与老城相距各约6公里,并建有道路相通,构成了以老城区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减少污染,各自可以合理发展。这种一城多镇、分片布局的模式极有创意。

这是吴良镛院士独到的见解。他还历数了张謇修马路,建五山公园,对旧城进行合理扩建,以及在主城区南门外建公共行政设施和商业金融、娱乐休闲、餐饮旅馆等服务业,在濠河畔建学校等文教事业,在新区开拓城市新的发展空间,并重视城市景观创造等等。吴良镛张謇“不遗余力地开展城市建设,并以一种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还说“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仅仅基于城市观念,而是谋求城、镇、乡地区的整体协调发展”。还说张謇也“不仅仅是进行城市与地区的物资建设,更着眼于‘社会的整体改良’。”。

吴良镛先生还写道:“一百多年前,西方大城市因工业革命急剧发展,工人生活状况日益低劣。为了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开始出现了一些‘工业慈善家’,试图改善工人的生活。”随后举了美国、英国的一些例子,并把张謇与英国人霍华德并论,说“两者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名标近代城市史的人物,都致力于城市发展、改善市民生活。”我仔细研读,逐渐明白了,先生对张謇的赞誉,乃在于张謇避免了近代工业带来的“城市病”,有独辟蹊径的城市建设规划。

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和系主任;亲手筹建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任所长;还筹建了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任主任;担任过若干城市和部门的城市规划顾问,参与和主持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项目数十项,并多次获奖。吴良镛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艺术性都极为钟爱,对城市规划给人类生活、社会进步带来的作用极其看重,因而迅速看到张謇之不同凡响,并饱含深情地赞誉。

南通,我看到了吴良镛院士的“中国近代第一城说”,在南通人振兴家乡的进程中催生了很大的动力。我也从吴良镛院士的学说中受益,十分敬佩先生以大勇气慷慨地大力赞誉张謇。只是我反复研读了“近代第一城说”后,诚惶诚恐地感觉:我也要以十分的勇气才能说出,我以为先生称南通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并不是溢美之词。

张謇心中的“新世界雏形”。

吴良镛先生作出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论断,还基于他认为:“南通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它不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

我仔细理解先生说的“中国理念”,能感觉到先生深深的中国情怀。我也深信张謇之杰出,很多方面并非取自西方,而来自优秀传统文化,譬如他注重人居环境,避免污染等等,必得益于中国天人合一乃至阴阳和谐等思想。

然而,看南通是否中国近代第一城,关键毕竟不在于是否“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规划建设,关键在于张謇规划、建设和经营的是什么性质的城市

张謇创办的中国第一博物苑、第一所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分别在1903年和1905年,性质属现代文博和教育。其他诸多辉煌的建设事业主要是1910年以后的业绩。

他对人居环境的自觉追求,最显见的例证见于他从1912年起陆续在城中建东、西、南、北、中五座公园和唐闸公园,历6年于1918年建成。公园不是禁止平民进入的皇家园林,分明属现代社会之产物。在一座城市中如此为公众考虑而进行的科学规划、布局与建设,这是现代城市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各大城市当时还没有的。

他创办“南通图书馆”时在1912年。中国自古就有国家图书馆,如老子就是周朝图书馆馆长;汉唐以后也有寺院藏书和私家藏书,但都深藏于四库三阁,深锁于私家楼阁,非公众能借阅。典型如宁波天一阁主人范钦在书楼前立有禁牌,写明“擅将书借出者”,必受何种惩罚。张謇为广教育、开民智创建的公共图书馆是创举,属于现代图书馆事业。张謇所办南通图书馆大小馆舍达67间时已是20年代初。

他创办的“慈善事业”,养老院、育婴堂、残废院、栖流所、贫民工厂等等,也主要在民国时期。他还办了戒毒所、济良所,收容救济失养、失教之民,改良妓女,还办了流浪狗圈养所。盖因没有主人的流浪狗到处乱窜,影响市容,还可能传播狂犬病。如此我们看到,他办慈善事业,也不只是表示慈善之心。如同办产业、建公园,他努力使结构与布局都求和谐,面对家乡各种人口,他努力使青壮年有事可做,各奔其利,各得其所;他促使富人做公益事业,扶贫助困;他努力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所有这些在他心中也有一个规划和结构,也在尽力求社会和谐。他并不是地方官,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清政府灭亡后,军阀混战,他在南通“自治”,不唯担当起在乱世中对弱势群体的济助责任,更饱含着他创建一个“新世界雏形”的理想,他心中的“新世界”已经不是近代社会,而是现代社会。

用什么来证明张謇当初的心灵追求与眼界呢?从《张謇全集·中央教育会开会词》中可以读到张謇说,“今日我国处列强竞争之时代,无论何种政策,皆须有观察世界之眼光、旗鼓相当之手段”。可见张謇是个打开眼界来看世界的人,他借鉴了与西方现代世界旗鼓相当之手段,还可见他胸中炽烈的自强情志。

一个人心中有没有美好的理想、博大的胸怀,与埋头办产业,能赚很多钱,是大不一样的。张謇心中的“新世界雏形”,殊不简单,那里面有几千年煌煌中国文化,有上报社稷下安黎民的理想,有对现代世界文明的敬佩与吸收,有英伟儒风,有浩然大志。他心中这“新世界雏形”是我们尤其不能忽略的,这是他的灵魂,他钟情的世界,他会为之而奋斗。这是我们理解张謇——从心灵到实践——矢志不移地向着现代社会去作为的关键。

无论中外,近代城市都是伴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而出现的。世界上近代城市的兴起,几乎无不源于纺织业的勃兴。这大约因为衣食是人类生存的两大要素,耕织就是两大技术,古代农业社会从庄稼地里长出来,近代工业社会则从机床上生出来。

张謇亦是如此,他创建的第一座纱厂在19世纪末,其他产业均始于20世纪初,此后规划、改造、建设、经营南通城市,一开始就是朝着建设一座现代城市的方向去努力的。历20余年见出规模的时候,已是我国史学界划定的现代史开端的时期。

他建伶工学社、更俗剧场,邀请梅兰芳与欧阳予倩来同台演出,乃至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1919年下半年及以后的事了。南通商会大厦是当年南通市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总面积4707平方米,该建筑图被选入《中国建筑史》。这座大厦建于1920年。

1922年8月,中国科学社第七届年会在南通博物苑召开,梁启超、竺可桢、陶行知等各学科名流云集盛会,张謇致词。这都是南通这座中国现代城市的辉煌盛事。

吴良镛先生也写道:“对比所有的近代中国城市南通是走着另外的一条道路。”并说,“通过30年左右的有计划的全面发展,南通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这是少有的,独特的案例。”。

张謇这位晚清状元,是在南通未有近代工业的基础上,在农耕时代的南通城镇,直接规划建设了与嘈杂的近代城市不同的现代城市,避免了重走西方发展工业中造成城市拥挤、污染的旧路,这岂不是20世纪早期“跨越式发展”的典范!

今日南通与世界城市带经济圈。

21世纪了,今日南通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在世界上,信息时代的城市向何处去,南通能否发生不寻常的作为?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