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及其处理的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涉及海峡两岸事务的官方和民间组织

摘要:以海峡两岸相关史料、文献、文件、政策、法规和现场调研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公众的见解为参照,对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及其处理予以阶段区分、因果剖析、规律探索、特征展露等进行研究考查;对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上,如何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稳妥处置的历程、发展、方式、方法、绩效予以回顾和透析。

藉此勾勒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发展轮廓,描绘海峡两岸体育曲折交往发展轨迹,进而为海峡两岸体育乃至体育领域之外的相关社会活动领域的事务处理之思维定位、理论聚敛,政策支撑,制度建立等方面提供动态、翔实之依据。

关键词: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发展阶段;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007—04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ndling Sports Affairs Across Taiwan Straits   CHEN Shao�j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Education,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Fujian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normous historical recordings, research papers, official documents, related policies, related laws and some interviews among experts, scholars and ordinary peopl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handling sports affairs of across Taiwan Straits from the period of 1949 till now, analyzes the sources of all the related activiti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studies the implications and explore their characteristics. It also makes an overview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some key issues concerning the ideology of “one China” policy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of the handling of the sports affairs across Taiwan Straits. As a result, the paper outlines its development, describes its ups and downs, and finally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cross Taiwan Straits; sports affairs; handling; stages; characteristics       2008年5月20日,随着台湾领导层的政党更替,现行管理机构根据台湾人民的意愿较大力度地调整了台湾方面的两岸政策,海峡两岸以经济为主导的各种交流合作出现了跨越式进展,体育也不例外。

海峡两岸竞技体育的“奥运模式”[1]也正在新形势下发挥着新的作用。

但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并不是平坦的,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体育事务处理也是如此,即使双方建立在“九二共识”这一良好开端的基础上,其事务处理依然存在诸多影响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根本性问题。

体育事务若处理不当,将不利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

本文拟通过梳理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事务处理的阶段性脉络,联系并剖析相关事例,探索过程规律,提示其前瞻发展

1 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及其处理的发展阶段      为了梳理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轨迹脉络、前因后果,本文根据体育同时具备社会和自然属性的学科特点,对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和“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即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与社会经济有密切的关系。

”[2]等论断以及祖国大陆台湾问题上的一贯主张,对祖国和平统一发展的导向,祖国宝岛台湾源于民间的推动促使台湾管理层加快与大陆沟通力度的发展历程呈现的台湾政党轮替的施政变化,把自1949年以来两岸分离以后的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分为四个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纪元开始的1949年10月1日到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对台重大调整政策为第一自然发展阶段;1979年1月1日以后到台湾首次政党轮替的2000年5月20日为第二发展自然阶段;2000年5月20日到台湾二次政党轮替的2008年5月20日为第三发展自然阶段;2008年5月20日至今为第四自然发展阶段。

1.1 第一阶段:新中国代表主体确立,旧中国会盟自然消歇(1949.10.1—1979.1.1) �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至1978年期间,海峡两岸社会口岸相互封闭。

对于该阶段,我们可视为,两岸没有直接的政府和社会团体的体育交往及直接相关体育事务处理

但在这一时期,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国家代表权问题由于两岸的政治对立,军事对峙状态,一直妨碍着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体坛上的正常发展

我们很难在这一特殊时期找到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蛛丝马迹,相反,只能从国际体坛上找到海峡两岸体育对立、对峙的一些裂痕踪迹;其主流是敌对的、排斥的,斗争是激烈的、不可调和的、针锋相对的,谈   投稿日期:2009—10—20   基金项目: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TYO11)。

作者简介:陈少坚,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不上什么交流,更谈不上什么合作

海峡两岸围绕国家代表权和反对制造两个中国的问题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

该阶段,新中国代表主体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全面取代旧政权的席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2 第二阶段:祖国大陆倡议见成效,台湾回应调整步伐慢(1979.1.1—2000.5.20)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3]中明确提出了:“统一中国,人人有责”,“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和“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的海峡两岸具体事务处理的基本思路,这种思路对于体育做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先导,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台湾有关研究也认为:“因而,藉由体育遂行政治的目的,透过体育交流,达成和平统一的最终目的,未尝不是方法之一”[4]。

该阶段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主要体现在祖国大陆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得到加强、规范台湾地区参预国际体育事务和创建海峡两岸体育往来事务机制,从而推进海峡两岸体育文化交流

表现出如下特点:   1.2.1 借鉴“奥运模式”事务处理,开拓两岸体育境外发展空间 1989年4月6日,海峡两岸奥委会代表签署了海峡两岸自1949年分离以来的“海峡两岸第一个协议”[5],台湾地区境外的发展两岸境外交流的瓶颈由此开始打通。

台湾“行政院体委会”在2006年“两岸暨国际关系与体育”专题研究报告(“Sac—Res—095—001”)也认可“奥会模式”(台湾方面称“奥运模式”为“奥会模式”,下同)。

使其“会藉及平等参加活动的权益地位更加稳固”[6]。

台湾因此重新进入世界体坛来“参加未来奥运会以及其它国际奥会所承认之各项体育活动,并享有与其它国家奥会同等地位与权利。

[7]”台湾学者也认为:这“为过去海峡两岸体育楚河汉界、径渭分明的零合游戏划下休止符,树立了两岸体育历史的分水岭,不可不谓重要”[8]。

从此以后,“台湾因遵循此项模式并积极参加国际间运动赛事,以及与大陆的体育文化交流,藉以拓展国际间的知名度和提升台湾运动风气及实力”[9]。

1.2.2 适时推出举措,开设两岸体育交流事务法规管道 1987年祖国大陆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和台湾方面的相应法规的出台,特别1989年因体育交流而促其“海峡两岸第一个协议”的签定,使得经历了将近十年沉默的“奥运模式”在推动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中崭露头角。

此后,台湾方面也逐渐加快步划,台湾在十年里,颁发和改进了有关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法规达十六项,它呈现如下特点:人员资格限制从“紧”至“松”;参访团体从开始只允许民间过渡到允许政府参与的个案处理;大陆运动选手赴台逗留时间从限制(限二至六个月)到同意引进在台居留并代表台湾参加境内外比赛;从不准参加大陆单独主办的活动到同意参加并配给一定经费;从偏向于竞技项目的交流,到项目的多元化和逐渐遍及体育学术交流;大幅放宽参加国际会议或活动的限制,下放审批权限等等。

由于海峡两岸事务法规管道逐渐畅通,因此海峡两岸体育交流项目、人数总体在增加,规模总体在扩大,两岸的了解在加深。

1.2.3 以体育为媒介,开发海峡两岸社会交流平台 两岸交往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台湾方面也认为:“奥运协议签定后其影响也扩及至非体育的相关领域,政府与民间团体,包括非体育组织在内,在参加国际活动与中国(指大陆,本文注)发生名称或旗帜问题争执时,各国际组织也援用两岸奥会会籍之方法来解决两岸之间的冲突,例如:“APEC、亚洲银行等”,“并广为国际社会所采用”[10]。

大陆有关研究认为,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两岸体育互补、构筑交流平台,并且对开启社会沟通渠道、构建两制雏形、产生政治互动、推动两岸经贸、构建两岸和谐文化起着显著作用[11]。

1.3 第三阶段:台政党轮替前景暗淡,而民间勇跃态势不可遏(2000.5.20—2008.5.20) �2000年5月20日,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上台执政,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以蚕食渐进的方式在政治、经济、外交、文教、军事等诸多领域竭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渐进式台独”路线。

台湾当局拒绝北京奥运圣火入台,给予两岸体育交流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因两岸在1989年“海峡两岸第一个协议”共识基础上,商定“两岸奥会于1997年起,轮流由两岸作东,办理两岸奥会座谈会,建立沟通管道加速对话,讨论相关交流议题,寻求共识。

”��[12]原有机制的持续效应和两岸民间交往势不可逆,成了该阶段的最大特点――台湾社会的“民迫官”[13]效应。

“民迫官”现象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和发展,是该阶段海峡两岸体育交往的重要力量,是今后推动海峡两岸体育交往台湾民间推手。

台湾学者对台湾公众调研发现,“两岸交流发展实以民意为依归,台湾的“民意”不仅主导政府当局的政策走向,同时攸关着台湾主要要政党及其领导者人的前途,更影响着未来两岸和平统一的发展进程”[14]。

台湾是因民意的推动才得以参加北京的亚运会,这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实例。

台湾体坛个个争拔头筹,再入‘以民逼官’陷井,成促通主力”[15]。

台湾是多元化社会,即使最高当权者妄图要挟台湾社会往“台独”方向拽,也难以逾越民间这一坚实的壕堑。

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一直是两岸难于割舍,和平统一的坚实基础。

两岸体育交往台湾两岸政策的推动上看,无论台湾政坛有什么变化,今后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发展台湾民间的力量、作用、绩效仍然是强大的动力所在。

1.4 第四阶段:台政党二次轮替兑现,两岸互动基础契入新机(2008.5.20—) �2008年5月20日,台湾执政党出现二次轮替,是台湾主流民意所使然。

台湾新的领导团队对海峡两岸交往给予顺应潮流的推动,热烈场景比比皆是,各类交流合作都有实质性的进展,也给双方,特别是台湾方面带来了诸多的实惠。

但是,随着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入也带来了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总体形势大幅好转的同时,重大矛盾依然存在。

在这里,如何防止利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来模糊“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借机制造“两个中国”的现象,是海峡两岸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必须面临的新问题。

迄今,海峡两岸交往有了快速发展,已解决了先前难以解决或看似不可能解决的众多两岸事务问题,采取了有的常态处理,有的协商解决,有的相互调整,有的搁置观望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业已进行的体育交流合作,无疑将继续起着先行先试作用。

2 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基本特征      所谓特征,即: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16]。

基本特征指的是根本的、主要的、通常的、普遍的或总体上的特色点。

我们可以依据以上对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四个发展阶段的剖析,两岸体育事务处理的发生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双方的愿景,不难发现,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及其处理一直伴随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政治既是制约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瓶颈,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成为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推手。

台湾政坛的更叠变化随时可以改变台海的时局,对两岸体育事务处理的政策走向可松、可紧,甚至可逆。

但不管时局变幻如何,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并没有被淡化,特别是占台湾人口73%的福建藉后裔,有着血缘亲、地缘近、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等独特优势。

两岸口岸开禁以来,两岸同胞的交流彰显着急切之情,热诚之心,无论团体或个人,争拔头筹场景枚不胜举,一呼百应热络现象比比皆几,为海峡两岸社会不再可逆的发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这些迹象,我们可以从理性的探索与实务的视角上,进一步揭示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发展过程凸显了政治干预性强;时局波动性大;同源包容性深;连锁互动性高;持续拓展性广等五大基本特征。

2.1 政治干预性强 政治干预是指政府直接的干预行为。

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某类社会活动进行压制和干涉,使其按政府的主观意愿进行,如禁令、通令、封闭、开启、接管、征用等等。

海峡两岸的政治态势直接涉及主权归属与领土完整的一系列敏感问题,由此左右着海峡两岸体育事务交流合作

祖国大陆对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任何一方的发起、筹划、主办、实施及全过程,只要在“九二共识” 的框架内,只要有利于海峡两岸人民的交往,只要没有“分裂”和“台独”的倾向,都会给予支持与推动;反之,将动用政治干预来维护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有目共睹的。

迄今为止,海峡两岸社会分离分治现状是众所周知的,由此染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在台湾将因持有不同政治主张的政党或团体的议论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同时在台湾的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结果。

2.2 时局波动性大 这里所说的时局波动性大是指对台湾的政治局势而言。

近几年,台湾党派恶斗、政体纷争、社会动乱不堪,都因台湾领导层与台湾民众的矛盾冲突或民进党主政的台湾当局经常故意制造事端所至;它甚至故意踩及祖国大陆所不能容忍的“台独”倾向的“红线”而引起海峡两岸的局势骤变,而祖国大陆的时局是稳定的、一贯的,对台政策、措施也是稳步地发展

显然,时局的波动性大小与否是取决于台湾社会的时局变化,主要看台湾当局对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发展是否有诚意。

台湾政坛这种不稳定状态,常常表现为:当局领导人经常通过一种言论、一个声明、一次会议、一份文件、一起事务、一阵过境,或其它活动,故意无风起浪,直到掀起轩然大波,破坏两岸已取得的共识,践踏两岸人民感情。

台湾时局的这种不稳定状对海峡两岸体育事务的影响总是极大负面的。

另一方面,台湾执政党的轮替,后任与前任比较,对台湾整个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制定,所采取措施的导向都会有很大反差。

2.3 同源包容性深 诚如古人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祖国大陆,特别是处于海峡西岸前列的福建省,天然的地缘,加之于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史缘、血缘、文缘、语缘、神缘、俗缘和商缘,紧紧地将福建与台湾――堪称东海之滨的璀璨宝岛联系在一起。

从历史到现实,福建与台湾交往,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唇齿相依的写照,是两岸同胞培育、发展共同利益的明证。

台湾,多数居民是闽南人的后代,近73%的民众讲闽南话,沿袭着闽南习俗。

闽南文化随着台湾同胞世代繁衍,在台湾绵延不断。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7年底两岸口岸双向开启后,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从此,八缘之亲成就了台湾同胞将福建作为主要的进出口岸之一,西进祖国大陆其它地方,探亲、谒祖、旅游、交流、考察和投资。

闽台共同的文化,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密不可分的精神支柱。

闽南文化是“闽台一家”的铁证,更是两岸同胞争取和平统一、共谋复兴大业的基础。

闽台体育文化作为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同根同源性的直接承继关系,这一关系奠定了海峡两岸良好的互动基础,回顾海峡两岸自1979年以来的体育交流路程,都是在这一互动基础上双方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同源包容性深成为海峡两岸体育事务的一个显著特征。

2.4 连锁互动性高 �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永远是两岸连锁互动的基础。

祖国大陆自1979年倡导将两岸“三通”、“四流”、“国共会谈”作为和平统一的前导以来,得到了台湾境内外“以商攻政”、“以经促统”有识之士的积极响应,促使台湾在1987年11月开放探亲,与解严、解除报禁与党禁为回应,“形成沛然难阻的‘大陆热’”[17]。

海峡两岸接壤的海域,连锁互动业已颇具常态化,例如:每年同一天举办的厦门马拉松与金门马拉松赛事;每年的“厦门――金门迎新春盼统一冬泳活动”与“金门抢滩料罗湾长泳活动”;2009年开启的“厦金横渡”“闽台帆船横渡”活动;每年中秋节和元宵节厦门与金门隔海同时定点的燃放焰火活动等等。

海峡两岸频繁的交流似滚雪球,规模、层次、效益得到迅速扩充,让人感受到双方配合密切,一呼百应。

海峡两岸的互动呈现连锁状,往往是在某一点的突破牵动了整个政策面。

2.5 持续拓展性广 �由于大陆有关政策的开放和主动,促使1988年初台湾也在酝酿,通过学术、体育交往打开海峡两岸中国人的进一步接触。

海峡两岸体育事务若处理得当,能对海峡两岸交往广开门道能“促进国内政治一体化”的作用,海峡两岸恢复接触之初和发展至今,人们看到由体育交流合作随之而至的物流、人潮交往促进了两岸经贸的双赢;爱好和平,反对“台独”是两岸主流民意;乡情、亲情之火的重新然起和友情的加深,消弭了众多的隔阂和歧见,拉近了两岸社会的关系;两岸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华文化、开创沟通渠道、试点“一国两制”中的重大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两岸体育搭建的交流平台已不止于体育交流,政治、经贸、文化、艺术、科技和人们的所思所想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中运作,而且可以也持续不断地在运作。

所谓“持续拓展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即:第一,海峡两岸体育交往已拓展到不受项目、人数、方式、方法、时间、地点、途径等的限制,体育交流合作日趋常态化;第二,曾在打开海峡两岸社会交往之门中起着“桥梁”、“纽带”和“润滑剂”[18]作用的两岸体育,仍是现阶段两岸社会各领域活动对口接触的、持续交流合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之一。

3 小 结      综上所述,体育事务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体育事务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可调控的社会活动”。

(下转第14页)第33卷 第12期。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