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资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摘 要:继东部经济先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中部崛起”是我国又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身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应该抓住这一大好契机,改进经济布局,加速产业的转型。从山西省的现状出发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瓶颈,分析了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    1 山西产业结构的过去及现状    1.1 山西产业结构构成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山西一个产业结构并不单一的时代,除了现在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 在电子和家电领域,当时山西能生产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电话机、收音机、电子表、电熨斗等许多产品,其中,春笋牌电视机、海棠牌洗衣机、华杰牌电子表是全国名牌产品。自1980年山西被确定为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后,山西从未走出过“挖煤、修路、再挖煤”的循环。这一环境下,其他的产业渐渐被断送了成长的机会。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十五”时期,山西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9.7:46.5:43.8演变为2005年的6.3:56:37.7。到2007年演变为为5.5:59.6:34.9。山西省整体第一产业全国相比差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全国高出8.7个百分点, 充分显示了山西作为能源重化工大省的产业结构是第一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略低。从总体上看,山西经济结构过分倚重工业。对于大同、临汾、阳泉这类典型资源城市来讲,第二产业比重更是惊人。2006年,临汾全市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与2002年相比,上升了10.7个百分点。。

虽然从2001年开始,山西整体经济情况有所好转。2004年,山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3315亿元,同比增长49%,增长速度全国第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位次排在全国18位左右,已经跻身于全国中游水平,摘掉了全国“老末”的帽子。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不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而是能源原材料产品特别是煤炭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持续上涨带动的结果。  1.2 第二产业内部构成  建国以来的建设和发展,山西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们过分倚重资源优势,机械、电子、医药、轻工、纺织制造业的原有优势逐渐减弱,1978年全省轻重工业的产值比重为2315∶7615,到2001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发展为15126∶84174。采掘原材料工业与加工业的产值比例,1978 年为6813∶3117,目前为7719∶2211。山西工业的畸型发展,并且重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采掘业比重大,而后加工、特别是深加工比重小,其畸形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单一  过分集中在煤、焦、冶、电等几个行业,结构过于单一。以临汾市为例,2007前11个月,临汾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8.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2%,实现利税115.08亿元增长25%。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实现利润4.87亿元,同比增长1.2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39亿元,同比增长1.1倍;炼焦业5.59亿元,同比增长40.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9.94亿元,同比增长12.3%。这四个主要行业共占总额的83.5%。  2.2 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在支撑城市经济的几个主要行业中,普遍存在着采掘原材料工业比重大,深加工比重小的问题。工业的初级化程度持续扩张,以矿产品位主体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出的2/3以上。这就导致了低价卖出初级资源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加工品的局面,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浪费了资源。  2.3 结构趋向同化现象严重  山西地区与地区之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趋同不利于各地区之间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成分的优势互补。上述种种问题反映了山西产业结构低级粗放、效益不高的弊端,严重延缓了山西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过程,直接影响了山西经济发展。  2.4 资金流失情况严峻  山西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积极招商引资,包括利用外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资金,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另一方面,自己的资金却又在悄无声息地流失。据统计,2005 年山西人均储蓄存款为12 万元,比全国人均储蓄存款高1200 元,存贷差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为41%,比其他中部五省中最高的河南高9.9 个百分点。而仅大同市2006 年的存款就高达888 亿,贷款260 亿,中间的存贷差有600 多亿,其中私人存款有500 亿之多,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有关研究数据表明,山西的主流金融机构每年带出去的大概有2000 亿元的资金。。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