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中职学校体质薄弱的学生上好体育课

摘 要:引导中职学校体质薄弱学生上好体育课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本文从体质薄弱学生的表现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引导他们上好体育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旨在指导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职学校 体质薄弱 学生 上课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24—02。

中职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缺乏锻炼、或是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致使其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和体育技能落后于普通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跟不上进度,难于完成教学任务,并由此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影响者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体育教学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引导中职学校体质薄弱学生上好体育课,是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提高中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体质薄弱学生的表现特征。

体质薄弱学生由于他们的自身的体育竞技能力较差,在教学中经常完成不了正常的体育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就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甚至会产生放弃体育课的想法。从他们教学过程的表现来看,主要有如下特点:

1、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明确。

他们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加上职业学校没有体育考试压力,因而他们体育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缺乏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2、体育快乐的情感体验不深。

体质薄弱学生较少有体育竞技的表现机会,几乎得不到老师同学们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感受,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3、意志力不强、毅力不够。

体质薄弱学生往往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耐力性的练习、力量素质练习)难以坚持;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经常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做动作时束手束脚。

4、自尊心强、缺乏自信。

体育素质薄弱生大都有性格脆弱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训练中往往“知难而退”。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或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倾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情绪多变,自制力较差。

二、中职学校体质薄弱学生形成的原因。

中职学生体质薄弱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和长期的,究其主原因有: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时代,人们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取知识营养的同时,也容易受一些不健康的书画、影视、互联网信息所影响。一些学生受诸如“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等不良“口号”的感染,从小就养成只会贪图享受的生活习性,往往忽视体育锻炼。

2、学校教育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教育并未彻底地从应试教育的误区走出来,初等教育仍围绕着升学率这一硬指挥棒转。分数不仅成了判断学生优劣的标准,也成了考核教师业绩、评价学校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这就使一些教师和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个别教师不但放弃一些基础差的学生的教育培养,甚至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厌弃“后进生”等等。

3、家庭教育的缺陷。

事实证明,多数体育素质薄弱学生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有的是从小家长过分受宠爱,恣意骄纵,导致孩子放纵不羁,自私任性;有的是孩子闯祸时,家长不是软弱无力,听之任之,就是打骂造成感情破裂;还有就是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在生活自理上完全由父母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懒惰的习性等。这些家庭环境出来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普遍都缺乏与老师、同学们沟通、配合的意识。

三、引导体质薄弱学生上好体育课的思考。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强健的体魄。为此,引导体质薄弱学生上好体育课,必须进行必要的体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健康为本、以学生参与为主体、以传授技能、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目的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使他们通过上好体育课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一方面收到增强自身来体质的效果,另一方面学会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生心理,树立自信心和提高意志力。

1、以提高体质薄弱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教学目的。

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能否处于良好的健全状态,关键取决于他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心里调适能力等。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体育课在提高体质薄弱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运动场上,良好的群体氛围激发着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断战胜困难和阻力、战胜自我,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在体育竞赛中面对激烈的对抗和竞争,学生们将体验到奋斗的艰辛、失败的痛苦;在竞赛胜利后,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既增强了自信心,又提高了耐挫折、抗竞争的能力,这些难得的心理体验将使他们更快成熟起来,坦然面对未来的竞争;运用体育竞争的公正性,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他人,利用体育竞争中胜利和失败并存的特性,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气概,培养他们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挫折,从而养成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等。

2、转变对体质薄弱学生教学态度。

体育素质薄弱生的形成是多多方面的,责任不全在学生本人。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他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重视他们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引导他们上好体育课,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作为教师没有权利嫌弃他们、岐视他们,只有更加热爱、关心、帮助他们,才有可能亲近他们、感化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当一个老师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部分学生时,才能引导他们真正上好体育课。

3、积极寻求上好体质薄弱学生体育课的教学突破口。

学生体质薄弱生形成的原因:有的生来就矮小、瘦弱或肥胖;有的则从未接受体育教育,不了解体育为何物,或是由于师资、教学条件等原因只接触过体育的点皮毛;有的是过去缺乏锻炼,运动素质较差;而有的则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如对体育缺乏兴趣,甚至厌烦,胆怯,畏难,性格过于内向等。教师应根据体质薄弱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指导他们一点一滴地学。比如,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如:动作的方向、速率、力量、速度、节奏等),可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有针对性降低和分散动作的难度,帮助他们掌握动作要领,使他们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不断缩小与其他同学的距离而努力。

4、以培养体质薄弱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为教学重点。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形式,它是一种有趣的、有益的、有效的活动,体育过程给人的体验是欢娱的、强烈的,学校体育多数活动内容是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只有对内容、过程有了兴趣,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因而教师在引导体质薄弱学生体育课时一定要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体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引导体质薄弱学生体育课的难点和重点。

5、发挥群体力量的作用。

教师应把上好体质薄弱学生体育课工作置于班级群体中,发挥群体的力量的作用。这不仅是上好体育课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的需要。要引导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尊重体质薄弱学生的人格,关心他们而不是讽刺他们。例如,当他们练习信心不足时,对他们信任地说一句:“你没问题的”或“你一定能行!”当他们胆怯时,信心十足地对他们说一声:“我给你保护,保证没问题!”当他们取得一点进步时,发自内地喊一声:“好!”都将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憾,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而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

6、加强对体质薄弱学生教学过程评价。

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对于体质薄弱学生,教师不应把注意力盯在他们完成了什么动作,达到什么标准等学习结果上,而要侧重于学生学习态度、练习积极性、付出的种种努力与得到的点滴进步上,因为这些因素正是他们由弱变强的转化条件。例如,一名学生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就是过不了器械,一堂课练下来,仍然还是骑在山羊上。但他从开始不敢跳到后来敢跳,能骑上去,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自我超越,就是一种成功。适时地、恰当地给予肯定和表杨,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和新的学习动力。

总之,教师在引导体质薄弱学生上好体育课时,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充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他们意志力的培养,使他们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更好地树立信心和勇气,满怀信心地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喻坚.健康第一: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2]王艳云,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3]王忠波,李新.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新理念的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6(2)。

[4]付克翠,谢东,苏祝捷,陈菊平,韦汉国.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

[5]郭艳.“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6(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