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民居风格的形成与演变

摘 要 齐齐哈尔民居风格演变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的。从渔猎文化至现代建筑形态的形成,经历了山洞、 窝棚 、地窨子、马架子,泥草房、砖瓦房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各种民居形态的演变,记录着齐齐哈尔的社会发展历史。尤其是后来民居建筑风格又受到了流人文化、俄罗斯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具有着中外融合的特点,同时结合齐齐哈尔地区固有的少数民族游牧文化形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居风格。满汉风格四合院俄式风格建筑群、日式风格的小民居,多种风格同时并存,相互影响、融合,汇聚成了齐齐哈尔多彩的民居历史风貌。

关键词 齐齐哈尔民居 四合院 流人文化 游牧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Qiqihar Dwellings Style"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ZHANG Baolin, LUO Tianyu,TIE Yue, LIU Shu, WU Shansh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Culture,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 Qiqihar dwellings style is based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lue of evolution from the fishing and hunting culture to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form, through the cave shacks cellar Ma Jiazi, straw mud brick houses to modern tall buildings, the evolution of the shape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various, record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Qiqihar history especially th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building style then by flow culture to Japanese culture, the influence of Russian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fusion, and combining with inherent in Qiqihar region minority nationality nomadic culture form,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of Chinese style courtyard, Russian style of buildings of day type style small houses, many kinds of styles coexist at the same time, mutual influence, become a history of Qiqihar and colorfu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Key words Qiqihar residential; courtyard; culture; nomadic culture。

齐齐哈尔坐落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早在一万年前,先民们以渔猎为生,形成了以昂昂溪古文化遗址为代表的特有的渔猎文化和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生活方式,齐齐哈尔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更迭中逐步建立发展起来。随着满清政府统治的加强,齐齐哈尔地区逐步由渔猎文化向农业文化迈进,1685年,清朝康熙大帝在此设立卜奎驿站,经过多年的发展,齐齐哈尔逐步发展成为黑龙江西部地区诸多驿站的中心站,并围绕驿站形成一些村落和集市贸易,人员活动开始增多。1691年,清朝政府在卜奎驿站基础上批准建立齐齐哈尔城,把原来的黑龙江将军衙门与齐齐哈尔副都统衙门合署起来共同管辖齐齐哈尔。随着历史的更迭与发展,齐齐哈尔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不断增强,在经济、政治、文化多个层面不断受到中原的影响,其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居民建筑风格上。

1 流人文化齐齐哈尔民居的影响。

自康熙年间流人来到齐齐哈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生活文化,对民居文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是齐齐哈尔民居的一次革命。清代前期在流人文化影响下,齐齐哈尔由游牧土著文化形态的地窨子、窝棚和马架子演变为土木结构的正房形式,进而发展到砖瓦结构的民居形式。①齐齐哈尔的“四合院”形式就不同于北京及其他地区的四合院形式。所谓“四合院”,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围的青色砖瓦房和有院墙构成的独立院落,但是在齐齐哈尔人们最常见的是三面为房舍、一面为门楼的“三合院”。

齐齐哈尔形成的四合院和北京的四合院在格局上最大不同之处是是大门所处位置。如若北京四合院是座北朝南向的,大门就设在南面东侧的角上;而齐齐哈尔四合院门则开在南面正中间。进入北京四合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影壁影壁设在东房山墙上,然后向西拐进,院子里面的中轴线才能看见,而院子正南面方向,是和正房相对的一列“倒座儿”房,整个建筑略显压抑沉闷,把整个院子围得严严实实,外面根本无法看见里面。齐齐哈尔则不然,大门开阔明亮,如把门坎拿掉就可以进出大车,进入大门后便正对院子中心,一眼望去院内宽敞明亮,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显得通透,充分显示了齐齐哈尔民居的豪爽、淳朴、大气。

齐齐哈尔四合院旧时可分为几个不同档次。应属贵族官僚、富贾名流所居住的四合院最为阔气,高大而气派。大门开在正南方向,是三间屋宇式,中间的一间是大门洞,其他两间则是倒座的门房,为伙计杂工们居住。大门正对是影壁墙,大门前面有上马石、拴马桩等。院子都是两进为主,在院子中间设置一个二门,有的通过院心影壁分隔出内院与外院。在外院的两面盖建小厢房,房子主人住在内院正房里,一般正房为五间或者更多,而东西厢房是各三间,建筑面积和正房相比要小一些。在主人居住的正房北面,还建有仓库用来储存货物,仆人们住的罩房也在此处,通常是五间,也有房间更多一些的,看情况而定。房子基本上都是采用青砖青瓦建成,两面大山墙一直砌到顶,很是威严壮阔,房子正脊和戗檐、腿子墙、门脸等都要进行装饰,用砖雕或者石雕,非常美观、气派,具有典型的齐齐哈尔民居风格齐齐哈尔地处东北,天气寒冷,为了取暖需要,早期房内都是对面炕或者是万字炕,既可以睡觉又可以取暖。由于住房进堂宽敞,这样就使房子在造型上显得稳定、厚重。也有一些较小的院落是一进的,通常是用砖修成大门楼,也有用单间大门楼的,如果院内很大,够宽敞,可以设木板影壁,如果空间不够大,在条件受限情况下,也有在房子的侧面开设大院门的。到了民国时期,有些村屯的大户人家,财产较多,为预防“胡子”来抢,还建起了高大的院墙,墙外还有很深的壕沟,做护城河用,他们建起护卫队,称为“炮手”以此看家护院,有实力的一些大户还在院墙的四个角上建有 “防御工事”——炮楼,能在好几十人的猛烈进攻下固若金汤,可谓是“高枕无忧”。民居形式发展到四合院格局时,居住方式一改过去杂居状态,演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居住形式,从而使民居具有了人伦意义。而随着流人文化的影响,也把更多的汉族建筑习俗带到了齐齐哈尔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老吕家,吕氏一族到此后,开办了齐齐哈尔历史上第一家药房。其他的吕氏后人在各个行当也都做得风生水起,他们经营的油坊、磨房和百货、五金等商号遍布齐齐哈尔。 一百年后,吕氏族人在齐齐哈尔城西这条繁华地段上,大兴土木,盖起了一片砖雕精美的青砖瓦房大宅院。吕氏故宅除正房和祠堂外,都是没有屋脊的平房,共20 余间,吕氏故宅原址屋檐上的瓦当、滴水仍在,墀头(两侧山墙的突起部分)的戗檐上有雕刻精美的盘龙纹、上身也有精美的花卉雕饰,西厢房北侧的墀头上身的正面和侧面各刻着一个“一”字和一个“以”字,东侧正房的左侧墀头戗檐位置刻着一个“庥”字,在东侧正房正厅内,原有“泉林容我静”的匾额。在齐齐哈尔这个边陲城市中,颇有些中原地区文人的气息,一时为当地居民竞相模仿,成为齐齐哈尔地区标志性建筑之一。

2 游牧文化齐齐哈尔民居的影响。

清政府统治时期,满族族群更多地迁入齐齐哈尔地区,并在齐齐哈尔落地生根,从此成为齐齐哈尔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更是齐齐哈尔民居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一般都具有鲜明的轴向,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向心,方方正正。②其平面布局也多遵循一种简明的组合规律,满族民居就是这种简明布局的一个代表。满族传统的民居是用草苫房顶、土坯墙或土砖墙。房屋顶部呈“八字形”,叫起脊。虽然满族民居中并非这是唯一的屋顶形式,在齐齐哈尔地区满族居住的大部分瓦房、草房顶部形态都是这样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齐齐哈尔市内的果考亭宅:它位于建华区东二道街,是一处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清代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原来果家占地六千平米,是完整的四合院。临街还有六间朝东的柜房和一门房。从南到北依次为“天宝号、天宝档和大夫第,蓝底金字的牌匾。房屋之间有花墙、月亮门和青砖步道。二门进去是住房,屋舍俨然,排列井然有序,历经历史的打磨,仍然可辨初时的雄伟和气派。齐齐哈尔民居四合院的形成,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特点,而且在某些细节上又具有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它的特色形成是由于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决定的,在满族成长和发展史上,体现出游牧文化独特的历史宗教特征和少数民族特征。齐齐哈尔民居虽然几经时代的更替和变迁,民居渐成了自己独特的营造方法、从外部形状到内部结构,建筑原材料的使用,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模式,满族传统的四合院民居构成了齐齐哈尔民居的基本形态。

3 异国文化齐齐哈尔民居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以各类折衷主义为特征的西洋建筑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大量涌人我国各大城市,构成了近代建筑的主要基调,对城市总体风貌起着重要作用。③齐齐哈尔地处我国边陲,与俄罗斯等邻国有着深远的联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昂昂溪区的民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昂昂溪成为中东铁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站点。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并在昂昂溪设立车站,由此昂昂溪被列为铁路属地。由于地缘关系,昂昂溪成为编组列车、修养机车、保护铁路的重要据点,一些来自俄罗斯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此地工作,由于生活的需要,这些俄罗斯人在火车站附近修建了大量的办公和民居建筑,区内共有平房108栋,建筑面积为15793平方米。房屋为毛石基础、木屋架、木卡楞、外包24砖墙,屋顶有铁皮和水泥瓦两种,鳞次栉比的俄式住宅顺地势而建,高低不等,厚厚的黄色外墙兼具了保暖和美观功能,窗户基本面南而开,高大而窄,屋里是用木板做天棚,地上铺有又宽又厚的松木地板,图上紫红色的油漆,非常庄重。有的房子室内还保留着火墙或是壁炉。每栋房子都设有门斗、阳台,但形状和装饰各有不同,充满着异国风情。给人以别样的美感。如今,齐齐哈尔市在这些俄式建筑基础上,着力建设“俄罗斯风情小镇”,根据旅游的需要,依托俄罗斯民居展示异国风情,建设蜜月度假饭店、俄式民居旅店 、酒吧、茶座、咖啡店、面包房、啤酒屋等相关旅游度假服务设施,大力开展民间艺术交流、使俄罗斯风情小镇这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成为齐齐哈尔独特的人文景观之一。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文物建筑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携带着从它诞生时起,整个存在过程汇总所获得的历史信息,④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开发,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反映城市盛衰兴亡。开发与保护齐齐哈尔民居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齐齐哈尔民居演变史,从昂昂溪渔猎文化遗址,到清时满族人入住的四合院和流人文化的影响,到沙俄以及日军的入侵,到现当代现代化大楼的建设,无不深刻地反映出了这座城市悠久的发展历程。建筑历史无声的见证人,是岁月生动的回忆录,总结齐齐哈尔民居风俗演变历史,对于发展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张宝林.清代前期流人的迁入与齐齐哈尔民居风俗的演变[J].宜宾学院学报,2012.9:37.

② 金开诚.四合院[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2:16.

③ 刘松茯.哈尔滨——中国的“东方莫斯科”之城——谈哈尔滨“俄式建筑的特征及历史地位[A].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张复合主编.1998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1999.7:25.

④ 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文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7:35.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