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小世界中的大精彩:小世界1%的社交怎么样

摘要:微博作为Web2.0时代传媒界的新宠儿,以其微内容、微形式、微成本等特性和优势充分展示了这一新型媒体小的一面,但不可估量的传播应用潜能赋予了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本文从微博特性研究出发,以小见大,从微博在政治、经济、传媒、图书馆等领域的应用来展示微博世界的无限精彩。

关键词:微博特性 微博应用      “外事搜谷歌,内事问百度”,这一说法经典性地呈现了中国网民的惯性思维,而“即时见微博”则成为这种惯性思维的延续和发展。

2011年1月腾讯滔滔在线人数突破1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网民对于微博这一新型媒体形式的认同与追随。

2010年8月网易邮箱微博正式上线,将本身3.1亿的邮箱资源以及实时搜索作为微博开展的基石。

而在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已达4.57亿,他们也将逐渐迎合这个流行媒介而成为“织围脖”的人。

那么,到底是什么“微”力量能产生如此“博”大的精彩世界呢?      微博的“微”特性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ing),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也称即时博客

用户可以通过Web、手机(短信、WAP)、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多种途径发布消息,更可以把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随时写到微博网页与其他人分享。

微博所具有的特殊性能使其成为网络发展的新贵。

微形式   2006年Twitter的出现将人们的视线引入微博世界,140个字的长度限定将微博的表现形式从一开始就定义为简单、直接、明了。

国内微博门户网站除搜狐以外,大都采用了与Twitter类似的设计方案。

事实上这样看似简单的设计却蕴涵了很多深刻内涵,140个字限制符合人脑每次处理信息的局限,贴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也符合微博发展依赖于手机网络对手机短信的字数限制,这样的限制也让作者更加关注于表达核心内容,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发布者的本意,使微博内容更加真实。

内容      微博内容开放自由,无须标题,无须文章构思,无须复杂的发布程序,瞬间的灵感和想表达的语言即刻就能便捷地发布到微博上。

上自国家要事下至家庭琐事统统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和讨论。

平民化的草根特性是其迅速聚拢大批网民的关键所在,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内容编排的其他媒介来说,微博内容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其他媒介要求那么高,使个体碎片化的时间得到更多利用。

内容传播网络社会发展的中心议题之一,它使得宏大叙事与草根叙事并行不悖、和谐共存,共同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多元内容传播局面。

①微等待。

比搜索引擎更快、比社交网站更方便是微博的另一显著特性

微博实现了上传作者和观看网友之间的零距离,通常博客更新需要1至3天的时间,而微博更新只需短短几十秒钟。

微博完美阐释了“天涯近在咫尺”的概念,改变了静态信息的发布方式,完全以实时动态的方式传递各种资讯内容,并将等待上传内容和获取消息的时间缩短到了极限,即时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IT专家把微博的定义理解为“超级新鲜”(super fresh),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

微技术。

2000年博客热、2011年微博热,我们惊讶于互联网划时代创新的前途无量时也在思考微博在技术上到底有什么创新。

出乎意料的答案是几乎没有,因为不管是信息发布还是社区式广播,从回复到关注,这一切都是早已不再新鲜的程序功能。

很多人混淆微博客和QQ签名、Facebook状态甚至是IM聊天剪不断理还乱的血缘关系,效仿者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也证明这一新兴互联网服务其实没有多少技术门槛可言。

②即便是微博创建大打技术牌的嘀咕和Follow5也仅是在同步性上有所创新,但就是这些技术上的点滴创新使得微博不同于其他媒介,使其在移动性、同步性和开放性上都充分展示了物尽其用的效果。

微成本。

微博多元化的发布方式、简单的表现形式、开放的新鲜内容,让使用它的用户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也无须牵扯太多的精力,更不需要什么额外的投入。

微博用户没有必要固守在电脑旁也无须限制在房间内,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喜欢的方式发布或浏览微博

微博不会给使用者造成太多精神和物质上的负担,如此的易亲近性也是微博火爆的重要原因。

微博低成本还表现在进行微博营销时的投资成本,通常都是借助于微博快速粉丝人气聚合力来推广宣传新产品,通过病毒式的营销手段,打造品牌效益,提升销售量。

同时微博也可以作为中小企业与客户进行低成本深度沟通的渠道。

微博应用      微博自从2006年创立以来,便受到了包括政要、明星等社会各界的青睐与关注,用户数量与访问量一路攀升,在政界、企业、科技、新闻报道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应用与发展,微博厚积薄发的力量充分展示了其无穷的应用价值。

本文选择其中一些较为突出的应用领域以展示微博的巨大魅力。

微博在政治上的应用

奥巴马大选和国内的两会问政微博在政治上成功应用的经典案例。

就在个人纷纷开通微博的同时,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远观,而是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

政府更多的是将“微博问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沟通渠道。

例如2010年8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平安北京”官方博客微博与播客同步开通,构成三位一体的网络公共关系平台,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

微博给予了人人发言平等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生产、运作、参与社会化的方式,使政治生活更加平等、民主、自由,为公众民主监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政府部门也在利用微博,进一步开拓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排除民怨。

诚然,微博问政想要得到更好更远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好网络问政的机制问题,不能沦为作秀和形式;要客观理性、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研究微博,是微博问政的基础;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促进言论自由,站在维护国家虚拟空间安全的高度重视微博的政治传播和思想塑造功能。

微博在经济上的应用

微博营销,是指一种基于微博平台,在特定网络社区中进行信息发布、品牌展示、用户交流、客户关系管理等一系列营销行为,从而实现营销目标的网络营销方式。

③互联网的诞生产生了网络营销,如今网络营销已经无处不在,微博出现后也随之加入到了网络营销的行列中来,形成了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被认为是“140字的淘金时代”,在中国成长时间不足3年的微博,已经迅速成长为商业世界中最年轻的“销售经理”,140字背后的力量是一个涵盖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营销传播网络,2010年7月在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新浪微博上已有上百家企业开始尝试微博营销,产品涉及化妆品、房地产、汽车、出版界、基金公司、旅游等各个行业。

由此看来尽管微博营销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但微博的品牌营销机会初露端倪;④微博上的口碑营销及名人效应若能善加利用,将对品牌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制造话题以及音画类有趣的品牌微博内容有助于获得较好的微博传播效果;微博可作为中小企业与客户进行低成本深度沟通的良好渠道。

微博在传媒上的应用

微博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

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微博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无障碍地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情绪在全社会面前释放,具有爆炸性的、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只要一条信息发布出去,它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这是文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改变。

随着微博井喷式的发展,网民爆料更多地首选微博

微博信息传递方面将是其他媒体的有益补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晓权和接近权的发展,为每一个有意愿表达的个体提供了传播信息和意见的渠道,开辟了言论自由的新局面。

微博凭借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变成快速传递信息的平台,“个人媒体”也把传播信息的力量交到了一般人手中,这是之前的媒介很难达到的。

微博图书馆中的应用

图书馆信息世界的中心,重视最新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将给图书馆带来诸多的潜在价值。

2009年6月在伯明翰举行的“图书馆信息展”上Twitter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负责人特别强调Twitter在帮助图书馆管理人员更有效地对外沟通和推广他们的服务方面的作用。

英国图书馆也正在利用微博作为一种联络用户和同事及广泛图书业的一个网络

第三届西湖读书节开办读书微博大赛,以此吸引更多的民众感受文化的盛宴。

微博图书馆信息交流服务中展示出服务个性化、交流沟通便捷化、读者聚合容易化的良好特性

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也都在积极通过微博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微博应用主要集中在提供个性化服务平台,分享新闻、事件,加强用户和图书馆员的交流与沟通上,在图书馆行政管理、虚拟咨询等服务或管理等领域的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事实上微博图书馆应用还有很多拓展的空间,比如作为参考咨询的新手段,通过微博带给使用者简洁快速的体验特性,从而吸引更多依靠网络和手机进行通信和交流的读者参与到图书馆工作交流过程中来;同时可以丰富信息推送的内容,除了目前已有的新书发布、书目推送、培训宣传外,还可增加到期提醒、资源导航、新闻推送、图书评论等读者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性地“关注”同行,了解其他图书馆资源及使用情况,并通过转发功能让自己的粉丝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继而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使一个图书馆的资源让更多的人受益,使微博成为读者与图书馆及不同图书馆间相互沟通、学习、共享的有效平台。

结语   各种微特性的叠加让微博显示出不同于其他媒体的鲜明特色,不管是信息方面还是应用方面,微博这一新型媒介已经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它也逐渐被渗透了诸多的观念,不断与社会各阶层相互融合。

2010年12月,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参与腾讯科技“名人微距离”活动,在互动主题“中国互联网猜测”中提出未来的互联网络――微博将无处不在。

可以预见,微博在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使用者需求、产品开发需要的天时地利下必将蓬勃发展,不断展现其深厚而博大的力量。

注 释:   ①武锋:《网络“微内容传播研究:以微博客Twitter为例》,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微博:技术.[EB/OL](2010—4—18)[2010—1—2]. 省略/archives/note/better—twitter—technology   ③郑研:《微博营销:数字时代的出版营销新策略》,[EB/OL](2010—5—   19)[2011—1—23]. 省略/whusoft/blog/item/70dca6cdb662025e0e   b34545.html   ④《互联网风潮中的新力量》,[EB/OL](2010—9—23)[2011—1—23]. 省略/images/upload/file/Press%20Release.pdf   ⑤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浙江大学,2010年。

(作者为北京大学情报学专业硕士生,63650部队工程师)   编校:张红玲。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