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摘要】沈洪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辨证治疗有着独到的经验。

认为饮食不节、六淫之邪为其病因,脾肾亏虚为本,湿热为标,邪滞肠道,气血不调,传化失司,肠络受损,血败肉腐为其主要病机

临床师古不泥古,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分活动、缓解二期治疗,活动期治以清肠化湿,调气和血,生肌敛疡,缓解期治以健脾助运,佐以清肠化湿,兼调肾肺。

辨证常分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脾虚湿盛、肝郁脾虚4型论治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和病机辨证论治;经验;@沈洪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容易复发和癌变。

沈洪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科研二十余载,擅长脾胃病的辨治,学验俱丰,笔者随师侍诊,亲聆教诲,获益匪浅,现将沈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根据其腹泻、里急后重、腹痛、黏液脓血便的临床表现,沈师深究经典,认为中医的病名诊断宜取“肠遉”为妥,这样既突出了中医病证特点,也易于和泄泻、痢疾相区别[2]。

本病属于中医内伤杂病,病位在大肠,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为标,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痢疾》所说:“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

《景岳全书·泄泻》又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

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痢作矣。

脾胃为后天之本,同居于中焦,脾以运为健,胃以降为和,主水谷之运化,又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当脾胃虚损,运化失健,水谷不归正化而湿浊内生,湿邪久蕴,郁而化热,下注大肠,成湿热壅滞之候。

饮食不节为其主要病因,脾胃本虚,再加饮食不节,易犯本病,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六淫之邪为致病重要因素,如《济生方》云:“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

湿热蕴肠是主要病理因素,正如《类证治裁·痢症》云:“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夹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肠,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

”总之,脾肾本虚、邪滞肠道、气血不调、传化失司、肠络受损、血败肉腐为本病主要病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则是其发病特点。

2辨病与辨证论治   沈师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依据治本从病、治标从证的原则,活动期湿热内蕴肠腑、气滞血瘀、肉腐血败,以实证为主,治以清肠化湿,调气活血,生肌敛疡为法;缓解期脾肾两虚,肺气失调,大肠不固,湿热留恋,属于虚实夹杂证,以正虚邪恋,运化失健为主,治以健脾助运,佐以清肠化湿,同时参以补肾调肺,敛疡生肌。

沈师在临床实践中注重辨病的同时,还结合辨证进行治疗

临床常辨证分4型治疗湿热内蕴为主者,治以清热利湿,以黄芩汤、白头翁汤、芍药汤等加减治疗;脾肾阳虚者,以真人养脏汤、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盛为主者,治以健脾化湿,以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者,以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

3用药特点 3.1清化湿热贯穿始终不论病情处于何阶段,湿热之邪往往始终存在,病变活动期以湿热为主者,治以清肠化湿;病变缓解期虚实错杂者,治以扶正祛邪,如健脾兼以清化,补肾兼以清化,滋阴兼以清化。

决不可妄用补涩,以防湿邪胶着,病情反复。

清肠化湿多选用苦寒燥湿之品,如黄芩、黄连、苦参、白头翁、秦皮、马齿苋等,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临证时应注意本病多有脾胃虚弱的存在,不可过用寒凉,以防苦寒败胃,宜中病即止,或者参用辛温之品,待湿去热减,转为健脾温肾清肠,以固疗效。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