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制教育的公共产品定位

[摘 要]目前,我国将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地方公共产品,主要由地方财政提供资金,这种体制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论据,论证应将义务教育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财政提供资金。

[关键词]义务教育 地方公共产品 全国性公共产品

一、义务教育作为地方公共产品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将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地方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在这种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乡镇。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对以乡、村为责任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虽然由乡镇为主转为以县为主,但义务教育仍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的格局没有改变。这种资金供应格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县级财政赤字面一度高达40%以上,而且越往西部赤字面越大,有的省份赤字面甚至高达60%以上。不仅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县市,东部发达地区教育经费也有很大的缺口。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2000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还不到初中二年级程度。截至2001年,我国尚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2002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国民素质竞争力基本结构中的“金融教育充分性”、“工程师适应性”、“信息技术适应性”三项,在列入统计分析的49个国家和地区中均处于倒数第一位。《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4%;早在1990年,美国就达到了6.9%.文盲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不仅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现代化水平。

2.各地义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由于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地方负责,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状况存在巨大差异。我国小学公用经费,最高的省市和最低的省市相差50倍,初中公用经费最高的省市和最低的省市相差92倍。表1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3》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省市地方初级中学和小学的2002年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可以看出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失衡。

表1部分省市2002年地方初级中学和小学教育经费支出单位:亿元。

北京 山东 广东 贵州 甘肃 宁夏 青海 初级中学 28.4 69.4 95.6 14.6 12.8 4 3.2 小学 30.9 73.7 163.8 29.9 25 7.4 7.7。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3》,203,212页。

地区财力的不平衡导致了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下滑。2000年,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为8700万人,各个不同地区文盲率差异显著。华北和东北地区文盲率较低,绝大多数省份都在5%以下,但西南和西北地区文盲率却较高。其中西藏、青海、贵州、甘肃平均每5人就有一个文盲。因贫困产生文盲,又由文盲再导致贫困,已经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3.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缺口严重。与城市相比,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更为不足,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基本都低于所在省市的平均水平,表2和表3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表2中的第二行是部分省市每位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包含城市和农村),第三行是当地农村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支出。表3中的第二行是部分省市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包含城市和农村),第三行是当地农村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支出

表2部分省市2002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单位:元。

北京 山东 广东 贵州 甘肃 宁夏 青海 地方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5584.91 1363.83 2511.99 873.25 1103.60 1637.96 1766.88 地方农村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3693.13 1163.49 1857.15 698.70 942.52 1518.44 1286.65。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3》,371,373页。

表3部分省市2002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单位:元。

北京 山东 广东 贵州 甘肃 宁夏 青海 地方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4553.12 1130.93 1798.88 643.04 811.98 1278.45 1375.27 地方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3645.11 990.34 1429.18 577.26 742.98 1218.50 1309.09。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3》,377,379页。

税费改革前,农村义务教育资金大部分来自农民交纳的税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主要由农民负担,直接导致了投资主体的缺位和错位,影响了基础教育义务性。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变化,在将义务教育的供应层次提高到县一级后,也只是将乡、村的资金缺口集中到了县级财政,总量不足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而且教育资金的缺口更大。许多地方的解决方法之一是大规模地撤并农村学校和精简教师。不少乡镇在撤并学校和压缩教师编制时规模过大,远远超过了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对脆弱的农村教育造成很大冲击。引起的后遗症将超过农民负担问题,会影响到一代甚至几代农村人的前途和命运。

4.择校问题严重,义务教育义务。由于义务教育地方财政负担,造成各地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所城市,由于资金不足和分配上的弊端,也往往向少数学校倾斜。因此,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长,想尽办法获得经济发达地区的户籍,参与分配当地的教育资源。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则竞相缴纳高额的赞助费,为孩子选择质量较好的学校,这种做法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但一些城市小学的班级人数却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的两倍或以上,一个班级有80名学生并不少见。因此,不仅在农村,即使在城市,也有许多学生没有享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

5.流动儿童难以享受义务制度教育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有些地区甚至超过了常驻人口。我国义务教育的财政资金供应体制却与此不相适应。由于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是按户籍学生数下拨的,流动儿童的增多给流入地义务教育造成很大压力。许多地方义务教育地方公共产品为由,利用户籍制度为流动儿童入学设置障碍。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需要人们警惕的现象是,流动儿童已感觉到了自己与当地孩子的种种差别,义务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将使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引发未来的社会问题。

6.女童失学现象严重。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更注重对男童的教育。在财政投入不足,个人要承担较大比例的义务教育资金,面临经济困难时,首先牺牲的是女童受教育的权利。中国文盲中七成是女性,在农村,女童的辍学现象比较严重。而事实上,女性受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要大于男性受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因为女性承担着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母亲的文化水平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明天,而文盲母亲必然会对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接受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二、义务教育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的依据。

我国当前将义务教育作为地方公共产品,依据这一定位建立的财政资金供应体制是产生上述弊端的重要原因,有必要进行改革。义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经费问题,是国家将义务教育定位公共产品的哪一个层次的问题。本文认为应立足中国国情,将义务教育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在现阶段将义务教育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的依据在于:

2 次访问